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吉成名在中国民俗史研究领域里,龙崇拜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龙崇拜的起源更是倍受关注的焦点。本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试对已有成果作简要述评。一早在二十年代前后,就有不少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  相似文献   

2.
高国藩 《民俗研究》2003,(2):188-192
龙的原型是什么?龙崇拜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出现龙崇拜?龙崇拜产生以后又是怎样演变的?这就是龙崇拜的起源和演变问题。古往今来,许多学者为解决这些问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崇龙习俗研究一直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方法不对。吉成名著《中国崇龙习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7用版)独辟蹊径,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民俗史的角度进行探讨,终于找到了比较可信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付周 《福建史志》2000,(5):44-47,54
中国是一个龙的国度。早在八千多年前,龙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之中。此后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与龙有关的思想观念广泛地渗透于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并在历代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构成了以对龙普遍崇拜为基础的、内涵极其丰富且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龙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在中国,对龙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龙的起源的研究。龙的起源是认识龙的性质和内涵的基。  相似文献   

4.
论点摘编     
《文博》1998,(3)
关于龙崇拜源起的研究 龙到底为何物?我们祖先为什么要崇拜龙?吉成名在《中国史研究动态》97年第12期撰文述评,从20年代以来,有关龙崇拜起源的研究文章数以百计,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数十种观点。其中有代表意义的,起初有外国文化传播说,认为龙是经印度传人的巴比伦的扬子鳄,但外来说因毫无根据很快被否定。接着叶玉森认为龙即远古时期的恐龙。1942年,杨钟健首次提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龙,龙是一种假想的动物。同年,闻一多认为,龙是一种图腾,是由许多  相似文献   

5.
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关于它的起源,历来存在许多争议(吉成名:《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12期),但有些看法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如龙的形象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在鳄、蛇、鲵、猪等原龙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商代初步形成,在汉代已经定型,至魏晋南北朝趋于成熟(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4、67、162、182页)。在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6.
自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神奇蛇的信仰,但这些蛇都是克托尼俄斯的神物,代表地下界,从不升天也不飞翔,这种信仰符合蛇的自然本质。中国的龙为天神,既不符合蛇的本质,又和其他古文明崇拜的蛇神形象大异其趣。中国龙的形象来自昆虫。在大自然中,只有昆虫能由蛇体化为鸟形,也只有昆虫能暂死后再生、升天。古人神化昆虫,这实为龙的形象与崇拜来源。不同地区的萨满教,都有崇拜昆虫变形、羽化神能的痕迹。中国先民确有尚虫信仰。中国龙可能更近似于古埃及的金龟蜣螂甲虫崇拜。尽管埃及的金龟和中国的龙崇拜在起源、发展上关联性不大,但两者的信仰观念与象征意义却相当接近。夏禹形貌为虬龙,其名"禹",恰和"虫"同字,故龙、虫义同。  相似文献   

7.
“潜龙勿用”——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勇 《考古与文物》2000,(4):58-63,67
龙,作为原始先民崇拜的神灵,至迟是在距今8千年前,起源于今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后来逐渐传播、演变,在秦汉之际登峰造极,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化身,并进而被视为中国和炎黄子孙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查海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有写实动物浮雕纹饰的陶罐,器身一侧为蟾蜍,另一侧为蛇衔蟾蜍纹饰,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出土动物纹饰中最早的蟾蜍图案。这种蟾蜍纹饰图案从查海文化开始,就被以后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崇拜,并一直影响至今。综合我国有关蟾蜍纹饰的研究和相关文献资料,对蟾蜍纹饰历史的演变和寓意流传进行研究,可知查海遗址在辽河文明起源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我国渊源流长的蟾蜍和蛇(龙)崇拜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9.
龙的文明——龙的传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瑞兽、图腾和精神的偶像来崇拜,龙的文明成为几千年来不朽的民族之魂。那么龙在中国起源时是什么样子?究竟有没有龙?这是一个大课题,非短短小文所能说清楚。但在历史的发展中,龙是实有其物的,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其形体,不然何以几千年来人们延绵不绝地崇奉它,把它作为古老中华民族的远祖和精神象征呢!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以来 ,龙及龙崇拜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 ,不仅发表的文章数以百计 ,出版的专著也不下数十种 ,但薄弱之处尚存不少。吉成名教授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独辟蹊径 ,对龙崇拜习俗问题进行了近十年的专门研究 ,如今拾掇旧篇 ,加以新意 ,整理完善 ,写成《中国崇龙习俗》 ,龙文化研究园地又添新葩 ,可喜可贺。作为一部独具特色的民俗史专著 ,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一、研究方法独特。如 :此前学术界研究龙崇拜问题时 ,多单纯根据材料本身进行考证、论述 ,有些学者也运用了人类学中的图腾理论去解释材料 ,却尚嫌粗糙和简单 ,尚未…  相似文献   

11.
以敦煌学视角考述我国树神崇拜起源及其流变,探讨敦煌树神崇拜如何演绎生态环境改善的梦想,揭示敦煌树神崇拜与佛教求子非遗传播特点,论述敦煌树神崇拜祭祀巫术及其在各地的演变,综述中国各少数民族树神崇拜的非遗传播。  相似文献   

12.
在壮族地区,人们普遍把榕树、枫树和木棉树当作自己的保护神,赋予他们神性和灵性,加以崇拜。文章探讨了树崇拜的表现形式及其起源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龙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最崇拜的一种神物。从古至今,到处都有龙的影子和龙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龙文化,致使相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并把龙作为民族的象征。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远古先民崇拜龙的遗迹,龙的传人找到了先民崇拜龙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袁丽丽  徐伟  司秋霜 《神州》2013,(33):39-40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龙的身影,涉及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然而,龙这样一种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动物,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它的象征意义又何在呢?本文将从龙的起源与象征两方面对中国龙文化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林容宇 《丝绸之路》2012,(20):42-47
中土龙崇拜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丝绸之路龙文化发生了关系,尤其是与印度佛教关系密切。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土与西域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西域龙文化很早就影响了中土,西域的龙杂耍、龙方术、甚至龙王龙女故事都对中土龙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进而使中土龙崇拜发生演变。本文整理了中土早期和丝绸之路上国家、民族有关龙的文献记载,梳理了古代有关龙的想象与观念,区分出哪些是中土古已有之,哪些属于外来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兴隆洼文化时期辽西地区远古先民在距今8000年左右对野猪的崇拜已具有了图腾崇拜的含义,崇拜形象由野猪实体开始向抽象化形象转变,是龙文化的孕育期。赵宝沟文化时期将猪首龙的形象刻划在祭祀用的陶器上,是辽西地区龙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龙文化的形成期。红山文化时期,以玉龙的出现为标志,是龙文化的发展成熟期。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在中国,龙纹在服饰上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龙究竟是什么?它和帝王是什么关系?龙纹何以为少数人所独享?笔者试以龙纹在服饰上的运用为研究对象,对龙的起源和发展、龙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化身、龙衣、龙袍的出现,以及本馆所藏清末代皇帝龙袍在龙纹造型、色彩运用及刺绣针法等方面进行一次初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几千年来人们崇拜的偶像。由于龙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使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紧紧相连,在古玉器上雕刻有大量的龙纹图案。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礼记·礼运》称:“腆、凤、龟、龙,谓之四灵。”四灵是上古先民的崇拜对象,崇拜的内涵自然很丰富,诸如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之类,均概括其中。四灵除龟外,均为虚拟动物,有其原型、发展、衍化和形成的过程。现在,我们只说龙、凤。龙、民往往对举成文,如男女、阴阳、乾坤、收牡一样,各有其性别象征意义。例如,今天的民俗心理,龙、凤分别象征男女,若以龙、风为人取名,则女性多名曰凤;男性多名回龙。京剧的节目有《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众所周知,以龙象征帝王(先主刘备、正德皇帝朱厚照)、风象征后妃或准后妃,反正是…  相似文献   

20.
1987年12月,《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报刊分别报道了河南濮阳出土“华夏第一龙”,这一发现震惊中外学术界。它为研究龙和龙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证据。近年来,笔者搜罗资料,竭尽愚钝,试图对华夏第一龙的原型、华夏第一龙的创作者、华夏第一龙的实质和华夏第一龙形成的原因等作一符合史实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