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埃德加·斯诺是毛泽东生前惟一信任地将自己身世向之倾吐的美国记者,他因出版《西行漫记》一书而名闻于世。在中国大地上,不仅仅留下了他新闻事业的足迹,也记载了他追求幸福爱情的心路历程。这里叙述的是他和海伦在中国结下的生命之缘。 爱神降临在上海的咖啡屋:斯诺遇到了 一位使他想起母亲的小姐…… 1931年盛夏的午后,酷暑尚未消退。 上海西摩路公寓临街的一间房子里响起了电话铃声,正在午休的一位男子揉揉惺松的睡眼缓步移向电话。他,二十多岁,颀长的身材,一头棕色卷曲的头发,看上去脸色苍白,面目清瘦,一副大病初愈的样…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记者来到健在的“中国旅”军官彭施鲁家中,听这位89岁的老人讲述了60多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遭日军围剿抗联转入苏联彭施鲁现为人民解放军退役将军。据他介绍,“中国旅”的正式番号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独立  相似文献   

3.
苑听雷 《文史博览》2005,(12):33-33
不久前,记者来到健在的“中国旅”军官彭施鲁家中,听这位89岁的老人讲述了60多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相似文献   

4.
抗战中的中国铁路运输李占才抗战爆发时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后铁道部与交通部合并任交通部长)的张嘉曾明确提出:“抗战与交通,相为表里,不可或分。”现代战争“所要求于交通方面的,比过去更为重大,更为艰难,因为无论前方辎重的输送,后方物资的调集,乃至防空防岸...  相似文献   

5.
正老一辈人对冒舒湮的名字不算陌生。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后人。抗战时期,他以家事为蓝本撰写的著名爱国戏剧《董小宛》脍炙人口,轰动山城。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在这之前,他是一名很有正义感的记者,发表了大量笔锋犀利、冒舒湮  相似文献   

6.
马勇 《文史天地》2015,(1):10-15
中国知识分子素来具有强烈的爱国传统、忧患意识,尤其是当民族、国家危亡转折关头,这种意识就更为强烈。七七抗战爆发后,中国知识分子不论年龄,不分区域,他们面对民族危机、国家危亡,义无反顾投身于全民族抵抗运动,而不计较个人学术生命、成果得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朱自清在"七七事变"前只知潜心于学问,过着一种典型的学者生活。然而当卢沟桥事变枪声响起,朱自清迅速从国学迷梦中清醒过来,开始意识到中华民族除了抵抗,已别  相似文献   

7.
卡尔逊与中国抗战谈方今年是中国的伟大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世界各国人民也积极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优秀指挥官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EvansFordyceCarlson,1896-1...  相似文献   

8.
9.
有不少外国人的名字被中国人永远记住,与中国工农红军和长征税系在一起的埃德加·斯诺就是其中的一位。斯诺去世后,他的夫人尼姆·韦尔斯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特将斯诺一批遗物,通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赠送给中国革命博物馆。这批遗物中有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那就是1936年9月斯诺与大渡河勇士在宁夏的合影。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在解放后散见于各类图册中;1996年IO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帐征·丰碑永存》大型展览中又与更多的观众见面。笔者作为这次大型展览的主编,出于史学工作者的历…  相似文献   

10.
周幼马 《纵横》2010,(4):14-17
“公共外交”是相对于传统外交而言的一种新型外交形式,作为一个术语被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然而,早在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时,中共的第一次“公共外交”活动就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1.
《百年潮》2017,(5)
正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友人林迈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帮助敌后抗日游击部队改进无线电通讯、建立对外联系,并曾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军队运送药品、通讯器材等奇缺物资,为中国抗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初到中国即投入抗战1909年,林迈可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祖父是历史学家,其父亲曾担任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林迈可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于1937年由燕京大学聘为经  相似文献   

12.
第一位考察八路军的外国军事观察家1944年,埃德加·斯诺的《光荣与枷锁》问世。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你言行一致,你的豪言壮语和你的伤痕都无愧于英雄本色。”斯诺将这句卷首语献给他的朋友埃文思·福代斯·卡尔逊,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卡尔逊1896年出生于一个因袭了美国  相似文献   

13.
《纵横》2007,(8)
在民族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中,曾经有一批中国世界语者,他们用世界语团结进步青年,开展国际宣传和国际联络,为中国的解放和世界的和平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国内的媒体上几乎见不到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业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相似文献   

14.
德国与中国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可追溯到20世纪之初,持续的时间也很长,特别是来自德国的军事装备,在中国的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日本的战略意图是先占华北,再与国民政府军队主力作战,防止蒋政权西迁,迫其投  相似文献   

16.
“七七”芦沟桥事变揭开了全民抗战的帷幕,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正义战争举世瞩目。各国新闻机构纷纷派驻记者,对中国的战况和政局进行采访和报道。美国记者的采访实践和新闻报道内容丰富,他们的在华活动反映了战时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三S(史沫特莱、斯特朗和斯诺)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但全面论述美国记者与中国抗战的文章尚未见到。本文试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为基本材料,对抗战时期在华美国记者的活动作一综合性论述。  相似文献   

17.
1941年春,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且7得者厄纳斯特·海明威以美国政府特派员的身份到中国进行考察。临行前,美国财政部长哈利·德克斯特·怀特召见了他,告诉他赴华的任务是:调查国共关系,并写出调查报告。正巧,海明威新婚不久的妻子玛莎受馆里尔》杂志委派,到中国采访抗日战争的实况。1941年3月初,海明威夫妇到达香港。25日,由香港抵达粤北重镇、广东战时省会韶关。孔祥熙的私人秘书夏晋熊陪同海明威访问。第二天,海明威拜访了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广东省长余汉谋,余汉谋就广东战区战局向海明威作了详细介绍,提供了大…  相似文献   

18.
“跑得快”的身世“跑得快”是周恩来夫妇抗战时期住在重庆曾家岩51号时,为一位邻居姑娘起的别号。这位姑娘叫武佩琴,山西太原人,1915年6月15日生。武家早年经营矿业银楼生意,家庭富裕,生活无虞。但不幸的是,她在读初一时,被疯狗咬伤了右腿,伤势很重,后经多方求医,近三年后才得  相似文献   

19.
冯挚 《百年潮》2007,(11):74-75
近读史,注意到在发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当时在燕京大学斯诺的小客厅里曾演出过一出出感人的中美人民合手点燃一二九圣火的“剧目”。  相似文献   

20.
1935年10月,深秋的一天,我们走进崇文门内苏州胡同内,一所外国人居住的小院落,不太宽敞,但还算清静幽雅。主人和客人在进行毫无拘束的谈话。话题自然集中到当时华北的形势。华北:这时即将被日本侵略者蚕食而去,蒋介石又在妄想塞一块肥肉给这只饿狼,祈求它在黄河以北停步不前……小客厅里的主人是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斯诺夫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