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1年前,曾有过一出反映“八一”南昌起义的京剧现代戏在首都北京乃至全国的戏曲舞台上轰动一时,这就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京剧团排演的京剧现代戏《八一风暴》。1963年8月的一天,剧团接到国务院打来的电话。询问剧团在京的演出情况,问“8月20日有没有安排演出,如果没有就不要安排了。到政协礼堂来演出,首长要看戏”。自剧团7月晋京公演以来,先后有徐平羽、周扬、林默涵、刘清扬、罗瑞卿、粟裕、肖向荣、邓子恢、高登榜等首长观看了京剧《八一风暴》。这回是谁来看戏?对大家来说是个谜。8月20日剧团全体演员早早的来到了政协礼堂,做好了演出前的…  相似文献   

2.
阿甲(1907—1994),中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探索传统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突出代表.被公认为是“中国戏曲导演的擎旗人”和“新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原名符律衡、符镇宝.江苏宜兴人。1938年春到延安,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平剧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与江青等一同参加京剧《打渔杀家》演出,还参加了《逼上梁山》的演出。曾参加延安丈艺座谈会。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研究室主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副院长;中国文联首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编导京剧《三打祝家庄》、《赤壁之战》,京剧现代戏《白毛女》等。  相似文献   

3.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素有“国剧”之称。在这一戏曲剧种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人口众多的汉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做为其诞生地主要居民之一的满族人也具有显著功绩。本文试从清代宫廷、北京旗人及满族著名演员等不同角度,就满族对京剧艺术的贡献作一初步论述。 一 在封建君主制社会里,皇帝对某种艺术的好恶于这种艺术的盛衰有着直接影响。京剧之所以能在十九世纪后半期诞生,成长于“天子脚下”的北京城,清代帝后对戏剧的嗜好和扶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生旦净丑,四功五法”是戏曲专业通用的术语,现在却多被误解为京剧的专属名词,可见京剧的影响力。作为我国知名度最高、政府扶持力度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一直被称为“国粹”、“国戏”。在京剧列入世界级“非遗”三周年之际,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及京津沪三地市委宣传部、国内多家著名京剧院团等单位其同参与实施的“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启动,精心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十出传统大戏,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巡演和电影拍摄两个环节,采用舞台演出和电影放映两种形式,将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成果记录下来并高质量传播。  相似文献   

5.
翁偶虹先生满族人,于1910年生于北京,1994年逝世。历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退休前为中国京剧院编剧。他是一位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和脸谱艺术美学家。为京剧事业,翁老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一生创造与改编整理过(含与人合作)共114个戏曲剧本,并著有大量的文艺理论和剧评文章,例如:《翁偶虹剧作选》、《翁偶虹戏曲论文集》、《翁偶虹编剧生涯》、《北京忆旧》等,被誉为“京剧圣手”。在长达五六十年的编剧生涯中,那一出出风姿各具的新戏总能在翁老笔下,紧扣时代脉博,发挥诸…  相似文献   

6.
代表贵州省戏曲剧种之一的黔剧,其发源地在地处黔中偏西北的黔西县。黔剧的历史并不长,从1953年搬上舞台至今不过36年。但在形成戏曲剧种之前,却经过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贵州琴书(亦称“弹词”,又称“扬琴”,以下简称琴书),是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唱腔优美,婉转动听。这一曲艺传入贵州的时间,约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到了光绪中期比较普及,省内大部份地区都出现了弹唱琴书的组织。  相似文献   

7.
一美籍华人书法家王方宇,有一次回国向艺术界的同仁讲演,第一句话就说:“我是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但我又是曹禺舞台上的‘北京人’”。有着中西方文化熏陶的王方宇,其祖上是专门供应清宫春夏秋冬各色帘子的商人,京城人称“帘子王”。后来皇帝没了,“帘子王”家也败落了,但还可以卖古玩、字画维持生计。王方宇生于1913年,从小喜欢京剧。他18岁那年,看梅兰芳演出,一个人溜到后台去看化妆,竟和梅兰芳聊起天来。王方宇中学读的是教会学校,因为爱好书画,他在著名艺术教育家王云阶办的书画传习所学习。王云阶见他性格活泼,指导…  相似文献   

8.
尚小云是著名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的两次拒演被传为佳话。 日本侵占东北后,很快成立了伪“满洲国”,扶持溥仪做了傀儡皇帝。1932年3月,为举行所谓登基庆典,日本专门派人到北平,以重金聘请尚小云来长春演出。来人把一张大红请帖放在桌上说:“每晚一场,每场酬金5000元,共演三场。尚先生,你看如何?”  相似文献   

9.
正说起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许多人都知道他在京剧艺术上的深厚造诣。但是,梅兰芳和电影还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梅兰芳在年轻时就是一个电影迷。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我国京剧名演员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这一年,梅兰芳已经开始登台演出,并逐渐成了一位颇有名气的戏剧演员。梅兰芳是电影院的常客,他看电影不仅为了娱乐,而且注重从电影表演艺术中汲取营养。后来,梅兰芳萌发了拍电影的念头,他想,电影演员可以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表演,而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尚小云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戏曲教育家。他乳名德泉,字绮霞,自号平南裔子,祖籍河北南宫县。1900年元月7日出生于  相似文献   

11.
戏曲活动在宁古塔流传已久。远自清代康、乾伊始,至民国时期,相继有昆弋、河北梆子、京剧、蹦蹦、评剧等戏班在宁古塔的庆春茶园、宁安茶园(后改为兴宁大午台,即老剧院)回定剧场演出。每年除在固定场所演出外,宁古塔城内外的十八座庙宇,从春三月起到九月九日止相继都按祭期有庙会,至少演上三天戏。就连满族披甲每年一度的比弓箭的旗亭子(位于现在造纸厂后身)比武时期,也要唱上三天戏。此外大户人家寿辰、嫁娶也有亲朋送戏的习俗,至少也要唱三天。衙门集会,庆贸办堂会有时也要唱一天。这些旧习俗的延续流传,每年戏班在回定剧场以外的演出,就长达半年左右,既是旧戏班演出安排的惯例,又是戏班长年的生财之道。相应地为了维持其演出秩序,求得生活,被社会上视之为下九流的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化界、戏剧界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戏曲现代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面对近年来产生于文革期间的所谓“革命样板戏”重登舞台评说不一,文艺界内部对此也有尖锐的争议. 在这期间,一些“样板戏”在北京及全国各省市纷纷登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也纷纷亮相,许多“样板戏”的精彩唱曲已成为专业和业余演员参加京剧竞赛的常备节目,不仅成为大众时尚的流行唱曲,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娱乐节目. 2001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节开幕式上演出了《打虎上山》(《智取威虎山》片段)、《痛说革命家史》(《红灯记》片段).京剧节之后,南京有家剧院又公演了整部《红灯记》.  相似文献   

13.
唐正芒  周星辰 《百年潮》2022,(11):69-74
<正>毛泽东对京剧情有独钟。据身边卫士回忆:“听京剧是毛泽东最大的乐趣和精神享受之一。当时京剧名家的唱片,他大部分都有。”李银桥曾说过,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时,用听京剧的方法来放松。就连美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也称赞毛泽东是一位“京剧造诣很深的鉴赏家”。他虽自谦“关于戏,我是个外行,只会看”,但其实他对京剧有颇深研究,如对京剧的起源、典故,名角的演出特色都很熟悉,还时常对他们的戏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京剧艺术,是绚丽多姿 的世界艺苑中一朵璀灿耀眼的艺术之花,被国际上推崇为东方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艺术。 尚小云,是闻名遐迩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的“尚派”艺术是京剧重要流派之一,名驰中外,声震艺坛,为祖国戏曲艺术宝库增添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尚小云不仅是一代表演艺术家,还是杰出的戏曲教育家。他为京剧艺术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桃李满天下。尚小云在京剧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1.我要学戏 光绪二十五年腊月初七(1900年1月7日),在紫禁城北门地安门外法通寺草厂大坑附近一座大杂院的西屋里,一个男孩呱呱坠…  相似文献   

15.
清朝自顺治帝入关定鼎北京以来,沿袭明制,吸收融合汉文化,皇家均爱听戏并盛行于宫中。雍正、乾隆年间,国势强盛,文化繁荣,宫廷戏曲演出频繁。虽道咸以来,国势下滑,但国衰而戏不衰。同光两朝,很多王公贵族都痴迷京剧,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更是个嗜戏如命的“戏迷”。  相似文献   

16.
《湖南文史》2012,(3):34-34
“三宫六院”一词是由故宫的建筑而来。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宫即中路的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又称“后三宫”。  相似文献   

17.
小戏迷     
《环球人物》2020,(1):40-45
这是一对长相一模一样的美国双胞胎姐妹。受中国妈妈的影响,姐妹俩同时喜欢上了京剧,“戏龄”已有两年,还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唐亦吉、唐亦祥。平时在美国,两姐妹听名家唱段学京剧,再通过网络视频向远在中国的老师请教。寒暑假就飞到北京当面向京剧老师学习。如今,她们已经成了旧金山湾区华人演出的小明星。“皇冠真的太重了,挡住我的血不能Flow(流动)……”但说到京剧带来的快乐,妹妹眼中泛光:“上了舞台,我是贵妃娘娘,下了舞台,我就是唐亦祥。”  相似文献   

18.
赣榆京剧     
正早在徽班进京后由徽调皮黄向京剧皮黄转变之际,京剧南下江苏最早传入赣榆。1872年,赣榆创办第一个、也是全省最早的京剧科班"庆盛班"。之后,先后办过5个京剧科班,共培养专业京剧人才近千人,并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京剧演员和教师。不仅是赣榆人,连整个淮海地区也将赣榆视为"京剧摇篮"和"京剧之乡"。第一个京剧科班说到赣榆京剧,就不能不提及王得胜和他的京剧"庆盛班"。据《江苏文化艺术志》记载:"清。同治十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条目──京剧《白毛女》《白毛女》,京剧作品。1958年,马少波、范钧宏根据贺敬之、丁毅等同名歌剧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剧本1959年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北京市卷》。叙述地主黄世仁于除夕之夜,逼迫佃户杨白劳将独生女喜儿顶租...  相似文献   

20.
在杜月笙晚年痛苦的疾病生涯中,他唯一的安慰就是孟小冬的尽心服侍。孟小冬,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人称“老生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