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7月,山东新泰市翟镇崖头河岸边发现1件铜戈,现由新泰市博物馆收藏。铜戈长胡,援、内上扬,援中起脊,援、胡、内部均有刃。阑侧三长方形穿,内一穿。胡部阑侧有铭文一行3字:“柴内右”。援长20、宽3.5、内长12.5、宽3、胡长13.8厘米(图一、二)。铜戈的形制与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发现的Ⅲ式戈和河北临城柏畅发现的Ⅱ式戈相  相似文献   

2.
1982年,天津市文物管理处从蓟县运往天津的废铜里拣选出一件铜戈。此戈援残损,有中脊,胡断裂,阑高13.7厘米,其侧有三穿,内完好,长7.6、宽3.3厘米,中部有一长穿(图一)。内的一面刻铭文三行,十七字,另一面二字,字的笔画细如毫发,字口极浅,无法施以毡墨(图二、三、四),释读如下: 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月隼),工邪。郃阳。  相似文献   

3.
《文物》2014,(5)
<正>2006年12月,安徽省六安市九里沟乡第三窑厂职工在取土时发现一土坑墓(M3283)(图一)。墓葬破坏严重,轮廓不明,出土铜戈、剑各1件。戈援起脊,阑侧三穿,内上近阑处有一长条形穿孔,后部有一圆形穿孔。戈体锈蚀严重,内与援部均断裂。内两面饰双阴线图案。援上铸有铭文3字,胡上铸有铭文4字。通长21.9、宽10.5,援长14.8、宽2.6,脊厚0.7厘米  相似文献   

4.
论新发现的一件宜阳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10月,洛阳市宜阳县韩城乡城角村农民在村南修水渠时,于地表深约1.4米处发现有铭铜戈1件,本文仅就这件铜戈铭文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略述管见。铜戈为长胡,援前部略向上扬,锋刃锐利,中脊隆起,断面略呈菱形。阑下突出一齿,近阑处有三长方形的穿。内较长,末端有刃,其下侧刃部向上收弧,内上一三角形穿。全身布满浅绿色锈。通长25.1、阑长12.2、内长9.1、内宽3.3厘米。重297.5克(图一~三)。戈内尾部刻有铭文13字(合文一),铭文为:  相似文献   

5.
山西屯留出土一件“平周”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秋,山西省屯留县某工地施工时发现铜戈1件,现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此戈长胡三穿,援细长上翘,凹刃锋利;内细长,上下有刃。内末斜刃成刀状,刃锋利。通长22.2、援长13.8、宽2.3、厚0.3,胡长2.4、厚0.3,内长8.4、宽2.8、厚0.5厘米(图一、二)。戈内正面有铭文三行十六字,背面有正倒两组铭文共四字,均为镌刻。正面铭文为:  相似文献   

6.
1986年,涿鹿县矾山镇五堡村农民在挖土时发现1件铜戈,现藏涿鹿县文物保管所。铜戈援稍上扬,中起脊,前锋弧尖,胡狭阔,三穿;内直,一长穿,末端有两行五字铭文“索鱼王□戈”,第二、四两字笔划不全。通长19.8、援长12.5、内长7.3厘米(图一、二)。其时代应为春秋晚期。铜戈出土地点距涿鹿故城约500米。这里曾多次发现战国时期的陶器,铜短剑、  相似文献   

7.
最近,河南新郑市博物馆在藏品建档中发现3件战国带铭文青铜器。其中铜鼎1件,铜戈2件,现介绍如下:l.铜鼎(图一);日藏。高16厘米,口径15厘米,重2M0克。鼎盖与鼎身合成一个扁圆体。子母口。鼎盖鼓起呈覆盘状,上有三“凸”形钮,组成等边三角形且与三足对称。鼎盖中央部位铸铭“始是官”三字。(图四:l)鼎肩附一对长方环形耳,两耳微曲外移.圆腹较深.小平底.下部右尊自一铜鼎蹄形三矮足。腹部饰一周凸弦纹。铭文“越是”疑为地名,无考。“官”字在战国铜量器铭文中常见,如“上官”、“下官”、“私官”等。2.铜戈(图M)197…  相似文献   

8.
孟德会  刘余力 《文博》2022,(2):69-73
洛阳伊川徐阳墓地出土两件铭文铜器,一件为西周时期的铜戈,另一件为春秋时期的铜勺。铜戈上铸有铭文“成周”二字,铜勺上铸有铭文“宔之”三字。成周戈是洛阳地区首件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带“成周”铭文的铜器,成周戈的发现进一步证明西周东都位于洛阳一带,也证明自西周中期始“成周”是西周东都的唯一称呼。“宔之”,“宔”读为主,“”为“斗”字的异体。“主之斗”铜勺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自名为斗的铜勺,铭文表明此勺是内迁至伊洛河流域的戎人首领所用之勺。  相似文献   

9.
齐城左戈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春,潍坊市城东南约15公里的桑犊故城遗址,出土齐城左戈1件。此戈形体修长,首部残,援微上翘,隆脊、身两侧有刃,长胡三穿。内微上扬,两侧有刃,上部有缺凹,尾部稍残。内上一长楔形穿。残通长18.2,援长10.2、宽1.8~3,内长8.5、宽1.7~2.8厘米。戈身通体较光滑,内上略有泐斑。重0.15公斤(图一)。内尾部穿下铸有铭文2行7字,为:“齐城左冶所汉(洧)造。”(图二)铭文周围留有模印痕迹和边栏。戈铭“洧”,金文首见,从水从又。甲骨文  相似文献   

10.
1982年,宁平公社一社员在宁平西二华里挖水沟时,发现青铜戈一件(见图)。铜戈通体完好无缺,没有锈蚀。援内全长23.3、援长14.2、援宽2.8——3.1、胡长9.1、周长11.1、内长9.1、内宽2.5厘米。援下刃近前端较宽大,授微上昂,中脊凸起。阑内有三个长方形穿。内上有长方形穿一个。内中穿下饰“?”形纹饰,即“邞”字。戈刃锋利,援和胡上刻有铭文,共十五个字。前三字是廿二年,以下字体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见于著录的四件东周青铜兵器进行了考释:间右库戈应为春秋晚期晋国"涧"地所铸兵器;廿二年左矛铭文中的"■"字应隶作"■",释为"县",该矛当为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左县"所铸兵器;右库工师戈铭文中阙释的地名为"少曲",该戈为韩地少曲所造兵器;河南郸城出土的廿二年戈原为魏国兵器,后为韩国所获,铭文中的"廿二年"应为韩昭侯纪年。  相似文献   

12.
「卞库」戈,在江陵张家山由一农民整田而问世,一九八零年流至九沙市(见拓本).基戈援长十四·五、胡长十一·六.阑长十一·四.宽七、三穿,内长十·六、宽三·五厘米.周身均有残痕和青、黄、绿色绣斑.胡内有铭文六字,从戈的型制和铭文欵式及文字风格看,当为战国中期偏早之三晋兵器。下面,分别试析.  相似文献   

13.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古代兵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较全。今选出几件有代表性的兵器作一简单介绍: 夔龙纹铜钺商代。长11.7、宽11.8厘米。平肩,弧刃,两肩有长方形穿,内为长方形有圆穿。饰镂雕夔龙纹,内饰兽面纹,铸制精美(图一)。“◇”铜戈商代。长22.4、宽6.5厘米。援起脊,靠内处饰三角形蝉纹,首和二前足翘起。直内两面嵌松绿石虎纹,有圆穿。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六○年,湖北省荆门县漳河车桥的战国墓中曾出土一件铜兵器.这件兵器全长22、内长8.3、宽5-6.8厘米,两穿无胡,两面铸脚蹬日月、手持青蛇、耳两青蛇,满身重鳞的人像,内上有铭文四字(见图一)同出物中,还有一把柳叶形铜剑.关于这件兵器的名称、族属、时代及其用途,前辈学者曾作过深入的讨论.或从器形、所铸图象的含义以及与柳叶剑伴出等情况,主张此器为巴人遗物.或因荆门与楚郢甚近,楚王又  相似文献   

15.
1993年春,湖南省怀化市中方乡恭园坡村民在罗溪掘洞采金时发现铜戈一件,后上交文物部门,现由怀化地区博物馆收藏。铜戈受损,刃有崩缺。援细长,微上昂,中起脊,长胡四穿,内三面刃,内末端斜成刀状。通长26.5、授长16.5、胡长9.8、内长10厘米。内一面镌刻铭文5字,  相似文献   

16.
1983年底,山西省博物馆从太原电解铜厂拣选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铜戈,较为珍贵。戈长援微上翘,中部凸起,剖面呈菱形;长胡下端齐平,近阑处有长方形穿三个;内亦上翘,上有一长方形穿,端有刃。戈援长14.8、胡长9.8、内长9.2厘米。戈一面阑侧胡上铸铭文,似有七字,因锈蚀严重,字迹大都模糊不清(图一、二),可辨识第一字为"奠",第三字约为"敬"。 "奠"古与郑字通,应是铸造兵器的地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9,(4)
近年来,我们收集到带有铭文的铜戈两件,现介绍如下,以供研究参考。铜戈一(图二):1976年夏临沂土产收购站拣出,是临沂县境内出土的。全长18.5、援长15.5、宽2.8、内残长3、宽2.8、胡残长7厘米,重175克。现存长方形穿二,胡上有一阴文篆书■字(图一)。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辽阳博物馆藏一件战国有铭文兵器,长14.5、宽3.4厘米,圆筒形銎,骸上一孔,脊隆起,有凸棱,脊两侧有血槽。狭前锋,尖锐。矛体剖面呈菱形。骸中部双面刻篆书铭文,1977年出土于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喇嘛园。《辽阳博物馆馆藏精品图集》中认为该件铭文兵器为铜矛,一面4字为“口徒杜阳”,一面为“衍”字。  相似文献   

19.
1989年,山西高平市北城区凤和村发现战国青铜兵器一批,共有戈3件,链3件。兵器的出土地点在长平古战场范围之内,这批文物现收藏于高平市博物馆。3件戈的形制基本一致,其中1件戈有铭文17字。此戈长援,长胡,援双面开刃,与胡刃形成完美的曲线,三梯形穿,有阑,内呈匕首形,也开有双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滕州市博物馆曾在废品收购站检选出一件有铭铜戈,长22.3厘米。长胡三穿。铸铭六字,在胡。铭作王子反铸寝戈(图见95页)反字作■,简报释“安”,安字应从女,此从又,字形不合。应释“反”。《说文》:“反,覆也。从又、厂,反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