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霁光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兵制史、经济史专家,一生勤奋刻苦,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恪守"八小时以外奋斗终生"的治学精神。这一治学精神的提出,与他的行政和社会工作有关,八小时以内他只能从事行政和教学等工作,八小时以外才能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八小时以外奋斗终生"主观意识是靠个人自觉的努力,而不是别人逼迫的努力。个人自觉努力,要讲究治学思路和方法,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高度重视学术情报和资料搜集工作;二是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文如其人;三是强调理论建树;四是要有勤奋刻苦、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这种治学思路是对传统乾嘉学派学风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缅怀胡如雷(1926—1998)卓越的一生,回顾胡先生的学术成就,传承胡先生的治学方法与治学精神,由中国唐史学会与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纪念胡如雷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月9—10日在石家庄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湖北、陕西等省市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相似文献   

3.
张成权 《安徽史学》2005,(6):110-112
一 1990年参与校点<王侍郎奏议>时,笔者曾为<奏议>写了一篇以介绍王茂荫货币思想为主的<前言>.当时感到,对王茂荫的介绍似乎尚有一些缺环,对他的治学思想、治学主张没有涉及,即为缺环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侠 《旅游纵览》2014,(4):342+346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诞生于资本主义向现代工业转型的时期,作品以尖锐的笔触透过婚姻描写了当时社会男权至上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不满和抗议,体现出了强烈的现代社会女性主义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5.
汪为新作品     
《收藏家》2014,(4):I0001-I0001
<正>【古色琅园】-汪为新书画展自序我们在书本上见到许多为人治学的伟大声音:诸如"尊崇气节,贬斥势力"、"精神独立"或"知行合一"……古贤人从阅读中得"静气""卷气"并以此入画,使得他们作品大都彪炳于史册。而我们的所谓"超越"却在他们的气息面前显得浮躁、急迫与功利,现代人的群情激奋时常遭遇温文尔雅的讥讽—这是真正的存在。我一直坚信读书与画画同等重要,我自己至今仍处思绪混乱之中,这些都与我阅读的无序有关,倘若有机缘,我会调整我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6.
刘凤云 《清史研究》2014,(2):142-144
<正>王思治(1929—2012)是清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他以有生之年对清前期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相关制度的系列研究,为中国的清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借鉴前辈治学经验的角度看,不啻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早在20世纪50—60年代,还是青年学生的王思治便参与了中国史学界有关"五朵金花"的理论大讨论。期间他撰写了多篇相关的研究论文,特别是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王思治从  相似文献   

7.
贾吉林 《沧桑》2008,(6):168-169
《屈原赋校注》一书贯穿了姜亮夫先生楚辞研究"个别分析,综合理解"的治学原则,也体现了其继承传统"小学"重文字、音韵、训诂的考据方法和多学科综合的研究视角。先生一生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自破己见的度量和独立自由的治学精神对后学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8.
冠倬 《文物》1974,(11)
方腊是十二世纪初,即北宋末年我国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方腊起义(1120—1121)继承和发扬了过去农民起义的光荣革命传统,明确地提出了"法平等"的战斗口号,表达了当时广大劳动农民强烈要求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朴素愿望。农民起义军"无视君臣上下","不事神佛祖先",大军所至,镇压贪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何兆武先生90寿诞。在初春三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的几位同仁来到清华大学校园内何先生的寓所,请他漫谈治学和人生感悟。何先生身体状况很好,每天看报刊杂志。现将部分谈话内容用问答方式整理成文,以飨读者;同时亦欲借此文向这位学界前辈表达我们的敬意和祝福之情。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刘宏教授的主要学术经历,着重从跨"界"的角度探讨他在海外华人研究领域的治学方法和理念。认为其跨学科研究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研究。第二,将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有选择地引入到海外华人研究领域,并加以丰富和修正。刘宏的多元治学方法主要表现在研究取向的跨学科性、参与实践性及其与政策的相关性、研究论题和视野的多重性。而"中国—东南亚学"、"跨国华人"和"跨界亚洲"是刘宏所提出的三个重要"跨界"理念,三者之间彼此关联,视野从区域到全球,它们从整体上反映了刘宏近年来的跨界思考历程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6,(3)
清代乾嘉间著名学者段玉裁与顾广圻梳理各自校勘理念,形成了两套立场鲜明的理论,对校勘学发展影响深远,后人称之为"段顾之争"。通过梳理当时的历史情境可以发现,这场争论与当时学术风气、二人治学门径关系密切。这既是乾嘉时期两种校勘倾向的一次正面碰撞,又包含着段顾二人对两种倾向的审视和深化。段玉裁将古籍文本的校勘纳入小学研究的体系中,通过校勘获得"可靠"的文本,以支持文字音韵训诂诸领域的考证,因此主张突破传世古本的限制。顾广圻的"不校校之"则是从自己长期从事版本鉴定、古籍校勘实践的经验出发提出的富有现实意义的校勘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玉利 《黑龙江史志》2011,(24):44-45,68
<正>佩戴毛泽东像章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热爱和崇敬的一种虔诚表达形式。"文化大革命"期间,佩戴红卫兵袖标、手捧毛主席语录、胸别毛泽东像章是无产阶级革命派的象征。因此,当时制作、生产毛泽东像章,也是革命群众组织对伟大领袖毛主席表达"无限忠心"一种态  相似文献   

13.
王厚宇 《收藏家》2008,(10):49-50
陈潮(1801—1835年),字宗海,别字东之,江苏泰兴县霞幕圩(今泰州曲霞镇)人。他幼承家学,勤奋苦读,治学广泛,于经学、文字学、音韵学、算学都有深入独到研究,著有《四元细草》二卷。陈潮先以廪生游太学,道光十一年(1835年)中举,由于学识才华而显名都下,当时,京城有十二子,陈潮为其中之一。同时代的龚自珍、魏源、包世臣对他都很推崇。但由于勤奋治学,积劳成疾,撰《缀术辑补》未成而卒于北京寓所,享年34岁。  相似文献   

14.
晚唐时代,军阀割据,兵连祸结,藩镇势力空前扩张,表、状、笺、启等幕府公文在各种复杂关系中,周旋权变的功能急剧提高,骈文创作高度繁荣,在数量、流传方式、命名方式、作者身份等方面显示出一系列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在得到普遍重视、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晚唐时代特有的章奏之学。这些变化对当时的骈文表达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的表现就是程式化的加深,由此进一步强化了骈文通过组合、堆砌典故来表达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代建筑史中,"传统复兴式"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亨利·墨菲的众多作品中所体现的明清官式建筑元素,反映出其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与创新方式,也反映了192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核心特征的认识。"传统复兴式"建筑的设计,始终与传统建筑本体的深入研究密不可分。因此,墨菲等外国建筑师对"传统复兴式"建筑的早期实践,不仅是当时社会语境下对传统建筑认识的客观反映,也从一定层面推动了当时建筑设计和建筑史研究领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关注,具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陈传康教授的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林福 《人文地理》1993,8(4):38-44
陈传康教授是一个"全能型"的地理学家,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本文对陈传康地理学研究道路、特点和方法进行了多角度的解剖和梳理,勾勒出陈传康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即为"专门性综合研究的开拓者",从而为中青年地理工作者提供学习借鉴的治学经验有"干"字型结构法、案例研究法、"三步"调查法、"双向"因果法、定性定量法、政策研究法。  相似文献   

17.
"德学俱隆"的胡适,"风流才子"刘半农,"狂狷文人"刘文典,同属兔而被称为"五四"时期前后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他们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教育独立的反映,是当时北大大师云集、流派纷呈的缩影。昔人已逝,但他们的治学思想、处世态度和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仍然让后人向往、追思。详情请惠阅《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一文。  相似文献   

18.
武锋 《安徽史学》2007,(2):43-48
清代学人治学讲究实事求是、务求真解、学以致用,学风朴实.因此之故,清代学人对"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的《抱朴子外篇》普遍评价颇高,而对宣扬神仙学说、多显荒诞的《抱朴子内篇》评价很低.清代学人也注意到了《抱朴子》的文章风格与文学观念.此外,清代学人的治学观点、治学方法以及儒学思想对他们评价《抱朴子》也产生了影响.从清代学人对《抱朴子》的评价上,可以看出考据的方法与思想和义理有一定歧异.  相似文献   

19.
左思的《咏史》和其前人的咏史有很大的不同。左思的《咏史》突破了当时连缀史传,"质木无文"的咏史模式,采用了"古"、"今"、"史"、"我"交错的方式,在《咏史》诗当中进行情感介入,体现了左思思想的变化轨迹—从雄心壮志到决心归隐,从积极进取到知足常乐。因此,我们常说左思的《咏史》即咏怀。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考据成就在于,他对小说的重视和引进西方的实验主义这一方法论。在治学过程中,胡适形成了存疑—假设—材料—求证这一思路。通过考据,胡适发现了传统考据学的局限在于考据的材料上,这一发现正是对传统考据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