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金代初期,有大批辽人、宋人出于不同原因、以不同方式陆续进入并滞留金朝。这批入金之人不仅入金类型多样,其入金后的具体遭际也多有不同,有的官运亨通,有的仕路偃蹇,有的长期流放,有的惨遭杀戮,等等。  相似文献   

2.
“辽人”是明代东北地区的汉族区域群体,因长期的边塞生活而具有边疆特点的社会性格。后金进入辽东后,“辽人”有抗、殉、降、逃等不同的表现,反映出他们的复杂心态。清太祖晚年民族矛盾激化,“辽人”奋起抵抗,组成“岛兵”与“关宁辽军”两大军事集团,“辽军”遂成为抗金(清)主力。清太宗即位后,明、清双方展开了对“辽人”与“辽军”的争夺。清太宗调整民族政策,改善汉族待遇,并以军事胜利为后盾,重用、“思养”汉宫为政治号召,积极争取“辽军”,效果显,终于化顽敌为羽翼,大批“辽人”加入清军,为清朝开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上京之战是辽金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时间和发起动机与金军的作战意图密切相关。由于《金史·卢彦伦传》将传主降金时间错记为天辅四年,学界受此误导,多认为金朝在天辅四年上京之战后即占领辽上京。实际上,辽金上京之战有两次:一次在天辅四年五月,金朝意在震慑辽朝、以打促和;另一次在天辅六年七月,金军欲借道辽上京追袭天祚帝。前后两次金人均是获胜后旋即离开,并未占领上京。直至天辅七年卢彦伦以城降金,辽上京才正式纳入金朝版图。细究可知,以往学界认为的金朝“选择辽之五京及辽主为其战略目标”的战略计划并非史实。  相似文献   

4.
宋辽“澶渊之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 10 0 4年 ,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 ,以骁将萧挞览 (即萧挞凛 )为先锋 ,自幽州 (今北京 )出发南侵。他们在进攻保 (保定 )、定 (定县 )、瀛 (河间 )等州 ,均受到宋军阻击 ,于是就采避实就虚的战略 ,绕过冀 (冀县 )、贝 (清河县 )不攻 ,直抵黄河北岸澶州 (今濮阳 )。急书一夕五至 ,宋廷大震 ,真宗问计大臣 ,王钦若是江南人 ,请幸金陵 (今南京 ) ,陈尧叟是四川人 ,请幸成都 ,真宗委决不下 ,问宰相寇准 ,准心知二人谋 ,佯作不知曰 :“谁为陛下画此策者 ,罪可当诛。今陛下神武 ,将臣协和 ,若大驾亲征 ,敌自当引去 ;倘若弃宗庙而奔…  相似文献   

5.
契丹、女真所建立的辽、金王朝是先后与宋王朝并立的北方民族政权,都与宋王朝爆发过大规模战争。一般观点认为宋辽、宋金战争都是契丹、女真贵族对中原王朝发动的侵略、掠夺战争,等而视之;杨业、岳飞也都被视为抗辽、抗金的民族英雄。然而宋辽、宋金战争的性质并不一致,金人于宋王朝的侵略和掠夺要远较辽人贪残暴戾,文章将就辽之对宋政策与金之对宋政策做一番对比研究来探析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纵观辽、金、元三朝,金人享国最短。辽有国二百一十年,元一百六十有三,金不及百二十。然而,有金一代的文物制作却能“上淹辽而下轶元”,“自树立唐、宋之间”。其社会进步之快,封建化程度之深,亦非辽、元所及。缘何如此?我认为,并非女真族开国时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野调查,运用遥感考古技术,结合文献记载。考订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腰伯吐城址为辽代的降圣州州城,今通辽市科尔沁区腰伯吐东南城址为辽代降圣州所辖永安县县城,今通辽市开鲁县金宝屯城址为辽代龙化州所辖的龙化县县城。降圣州及永安县所辖的地域,应位于今北老河故道的中下游区域,即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西南部和科尔沁区的北部区域。龙化州及龙化县所辖的地域,应位于北老河故道的中上游区域,即今通辽市科尔沁区的西部和开鲁县一带。  相似文献   

8.
枢密院制起于唐中叶,而盛于宋、辽、金、元,迄明始废。此种制度不仅在历史的发展中前后有所不同,而且在各族的统治时期也因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特点。辽时枢密院的建置、职能及其地位的变化是复杂的,特别是史书记载的差异,更为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识别增加种种困难。现就有关问题讲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金代陶瓷,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它是在已取得很高成就的五代与辽、宋陶瓷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自己的时代特点的,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金灭辽后,即据有辽代的各个窑场,如辽宁辽阳江官屯窑、抚顺大官屯窑等,都归金朝所有。可以说金代的陶瓷,实际上是包括了中国北部的所有窑场,形成了北中国陶瓷世界的局面。金(1115-1234年),是我国少数民族女真族在我国东北和北方灭辽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和南宋对峙长达一百多年。金代陶瓷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迁燕以前属前期,迁燕以后为后期。前期陶瓷继承了辽瓷系统,产品绝大部分是日用粗瓷,主要有白瓷、黑瓷和酱釉瓷等。除了少数白釉黑花瓷器,绝大部分没有花纹装饰;器形不规整,朴拙,胎骨厚重而色杂,烧结程度不高。金后期是指  相似文献   

10.
在明清鼎革的剧烈社会变动中,故明官吏的降清乃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由于他们各自情况的不同,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其中,似以吴三挂的降清最令人瞩目。所谓“开关迎师”,即是把吴三桂的降清同清军入关、定鼎中原的大业联系在一起,吴三桂于清王朝可谓功高无量。然而,由于吴三佳阵清复叛,向为清人贬抑,明人又因吴三桂献关迎师,甘为异族鹰犬,痛加贵伐。而后人在评论吴三佳阵清时,亦因各有自己的见解,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吴三桂的降清,无疑在明亡清兴的历史变革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这一时期历史发…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中国迄今首次发现的辽代末经 盗扰的皇族墓;西方人称它“契丹文化 德国人发掘出的公元前14世纪希 腊迈锡尼国王的黄金画具、曾震动世 界,而陈国公主墓中竟有两对这样的稀 世之宝。 辽代产于中亚的玻璃器皿.当今世 界各大博物馆的收藏总量不逾百件,而 此墓却独出7件! 2000年8月, 西方媒体对地处我 国内蒙古哲里木盟的陈国公主墓 进行了详尽报道,并称其为“契丹文化奇迹”。立即引起中外学者的广 泛关注。据 有关专家介 绍这是中 国迄今首次 发现的辽代 未经盗扰的 皇族墓,其 中仅用金, 银、玉石, 摇滚、珍 珠。水晶等 …  相似文献   

12.
谈享受     
正"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在老子看来,一般的人,对人生都"有余""有以",都是有目的,都是在追求、占有,或为金钱、为地位,或为知识、为名利,等等这些,可以理解为"享受",即享"有余"、受"有以"。在他看来,有为之人,因有所为,所以有所受;而无为之人,因无所求,故而无所有,也就无所享。但老子马上又说,有为的人是享受了,  相似文献   

13.
辽末金初,许多归降金朝的原辽代汉官,通过入仕和联姻等途径和方式延续着本家族的发展,联姻家族的共同利益使其政治倾向容易达成一致,因此便会产生趋同心理。作者从辽代几家汉官家族后人降金情况入手阐述这一问题,进而认为北宋的灭亡也与这部分汉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燕云地区,即今河北境内长城以南、易水和白沟以北地区,北京及以大同为中心的晋北地区,为方便起见,本文涉及河北省全境。该区于公元937年为辽从后晋手中攫取,后属金朝,原居民以汉人为主,因长期受契丹统治,其丧葬文化受辽文化影响较大,也不同程度地受女真、汉丧葬习俗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燕云地区金墓50多座,  相似文献   

15.
铜壶滴漏瀑布因形状类似古代计时工具铜壶而得名,但它最为人知的是瀑降。若想体验飞流直下的惊险和刺激,想在冰凉清澈的山泉中一洗炎炎的暑气,那这里肯定会让你大呼过瘾。  相似文献   

16.
泰州系辽兴宗在位时设立,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罢之。承安三年复置于长春县,以旧泰州为金安县,隶焉。”可见辽、金两朝置泰州时间颇长。但对泰州治所,辽、金史介绍不  相似文献   

17.
辽代荫补制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荫补主要分"常荫"与"难荫"两种,荫补对象涉及直系亲属、旁系亲属。辽代九品官员即具有荫补资格,荫补范围比宋初、金代广泛。辽代官员荫补子弟有员额限制,九品官可荫子四人,官品越高,荫补子弟的名额也越多。总体看,其荫补员额比南宋、金代皆多。辽代承荫者多因为自身能力出众而进入政坛中、高层,政治前途比宋、金荫补者更为光明。尽管辽代荫补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北方文化的滞后,但它促成了辽代汉族世家大族与契丹贵族的联合,对巩固辽朝统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代科举年表考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之制,始于隋而盛于唐,至宋则又光大焉。辽起唐季,颇用唐科举法取士,然仕于其国者,多为皇族国舅之属,进士才十之二三耳。金承辽后,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科举之盛,有非前代所及者。金天会改元,即设科取士。初无定数,亦无定期,所在处设科场网罗辽宋人才而用之。天会五年,行“南北选”之制,以辽人应词赋,两河人应经义,盖因其素所习之业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7,(1)
<正>金王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国家,其统治中国北方长达百年之久,金代官印作为金王朝各级官员行使职权的凭证,其发展历程伴随有金一代国祚兴衰,粗略梳理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金代立国初期(金太祖收国元年至海陵王正隆元年,1115~1156年),因战争频仍,官印颁造不及,职官一度沿用缴获的宋、辽官印,  相似文献   

20.
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被中原历代王朝大力提倡和传承,也被由契丹和女真两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国家积极吸取和吸收,使辽、金礼制呈汉化发展;辽、金礼制汉化对契丹、女真民族文化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辽、金礼制汉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考察,探索中国古代后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