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洋时期政治体制下的司法制度如何被纳入国民党党国体制之中,是该书关切的主要问题。在充分了解该主题既有研究成果和广泛搜集海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该书以孙中山、徐谦、王宠惠、居正等人为论述点,按时间先后分阶段叙述司法党化的流变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有关司法党化论争的考析,揭示了执政党(国民党)内外各方的理念冲突、派系斗争、利益纠葛等隐性原因,颇具新意与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便着手内阁的选任,其提名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而让外交资历很深的伍廷芳任司法总长,颇受舆论争议,但孙执意让王出任外交总长,并在组织、舆论、心理上给予支持,最终得以如愿。究其原因,除王具备担任外长一职的素养外,还在于外交总长的选任实质是各派政治力量角逐的一个缩影,暗含着孙中山要将重要的外交权揽于自己掌控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1904年,孙中山先生来到纽约,委托一位朋友在当地华人中寻找一名忠实可靠并精通西方法律的人士充当自己的顾问。朋友推荐了一个名叫王宠惠的中国人。中山先生听罢一愣,这人怎么和自己一个熟人同名同姓呢?连忙仔细询问他的身世,果不其然,此人正是自己早年在西医书院读书时的旧相识。中山先生当即前去拜访。王宠惠祖籍广东东莞,从他祖父那代起,举家迁到香港定居,其父王煜初是香港基督教堂牧师。儿时的宠惠即聪敏好学,王牧师送他到香港圣保罗学校学习英文。一天放学后,不留神跌了一跤,头和膝盖都被擦破了,鲜血直流。路旁的一位青年…  相似文献   

4.
王兵 《文史月刊》2012,(3):47-47
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宦海浮游60余年的许世英平生不吸烟,不喝酒。某日,他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闲谈。王宠惠指着手中的雪茄说,自己吸了一辈子烟,这点星星之火,烧掉了好几栋房子与好几部汽车。许世英闻言接口道:“我从来不吸烟。但至今仍然没有房子,也没有汽车。”说罢,二人拊掌大笑。  相似文献   

5.
林建刚 《江淮文史》2016,(4):128-134
正胡适似乎对王宠惠有些不满。1961年4月1日,在同当过王宠惠特别护士的徐秋皎谈起王宠惠时,胡适说:"过去我和亮畴(王宠惠字亮畴)先生闹翻了的。司法一贯独立的制度,从前清起到民初,一直到罗文干、董康几个人,都能严格维持下来。到了亮畴先生,他手下的两个人在上海的胡闹,把这个制度弄坏了,我很生气。"(参见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晚年谈  相似文献   

6.
我的表叔金少穆,重庆市忠县人,青年时期在日本与孙中山是同学,孙中山闹革命成立中国同盟会,他积极参予。民国3年(公元1914年)孙中山在  相似文献   

7.
朱洪 《百年潮》2005,(6):45-49
孙中山曾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出面营救过陈独秀,促使北洋政府释放了陈独秀;陈独秀也因为在陈炯民叛变孙中山的关键时期支持国民党,而深得后者的好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时期,孙中山和陈独秀合作密切、融洽.孙中山请陈独秀担任改组国民党委员会委员,并指定陈独秀出席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也为支持孙中山,做了许多工作.  相似文献   

8.
1911年至1913年间的法国外交与孙中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至1913年是辛亥革命从爆发到结束的时期,也是孙中山与法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试图联系法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来考察这期间法国与孙中山的关系,这样做是想从另一侧面加深对孙中山与法国关系的研究。为了从各个方面展示法国与孙中山的关系,本文在内容上不能不涉及法国与清政府和辛亥革命的关系,也不能不涉及法国与其他列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史天地》2008,(8):71-71
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美满啊!”  相似文献   

10.
粟斌  谌柯 《黑龙江史志》2013,(15):16+18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宗教情感是支撑他革命奋斗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青年时期,基督教带来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指引着孙中山产生变革中国的强烈意愿;他在宗教信仰中的自我定位与其革命生死关头的个人遭遇,强化了他的宗教执着和持续强度。  相似文献   

11.
李在全 《近代史研究》2012,(1):50-62,160
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因时势变化而变化,其司法思想也因而变动不居。党权政治学说引入后,晚年孙中山完成了从“主权在民”到“主权在党”、从“天赋人权”到“革命民权”的思想转变。与此相适应,孙中山认为,在革命时期,作为治权之一的司法权要掌控于国民党手中,而非超越党派政治。实践中,孙中山努力探索司法“国民党化”之道,但囿于国民党党势、党力之不足等原因,国民党掌控司法的很多举措不免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2.
臧运祜 《史学月刊》2007,5(8):56-63
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本人虽然基本形成了五权宪法的思想,但是较之于三民主义而言,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其实并未得到推广和宣传,当然也没有成为革命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独立各省制订的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既非孙中山的本意,当然也不可能体现他的宪法思想,而是与其"五权宪法"相背离的。孙中山在维护"临时约法"、并以之作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武器的同时,也对于这个武器进行了批判;在上述"扬弃"的过程中,其五权宪法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孙中山晚年,通过多次演讲,五权宪法思想近乎成熟;1922年6月,叶夏声奉命起草的《五权宪法草案》,可以说是反映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法律文本。孙中山将其毕生奋斗的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现任务,作为政治遗产,留给了后世。与三民主义一样,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轨迹,也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孙中山个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1918年,孙中山在经历数次革命的失败后,为了从思想上唤起民众,启迪国人,实现其救国救民之策,开始撰写《孙文学说》。此书最终的定稿成书时间不会早于1919年5月12日。在书稿的修改过程中,孙中山曾委托曹亚伯与商务印书馆协商出版事宜。它的初版既不是由上海强华印书馆出版,也不是由亚东图书馆出版,而是由上海华强印书局于1919年6月5日出版。  相似文献   

14.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Hawaiian Kingdom was not merely the leading state of Oceania, but ha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East Asia as well.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Hawai‘i has a special place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because Sun Yat-sen, the future revolutionary and founding father of the Chinese Republic, was educated in the Hawaiian Kingdom, attending two denomi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in Honolulu in the late 1870s and early 1880s during Kalākaua’s reign. Sun began developing his vision for a modernised China during this time, and as he himself stated, the Hawaiian Kingdom became the first conceptual philosophical model for this visio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Sun Yat-sen’s early biogra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political thought further demonstrates that Sun’s vision of a technologically modern, yet politically independent and actively anti-imperialist China was close to the reality of the Hawaiian Kingdom he experienced.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尽管对佛教没有作过专门的研究,但他对佛教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佛教的教义、佛教的功用等有相当的了解,他从佛教中获得了一些有助于国民革命的启发,对佛教"灵境"也有亲身的感受.孙中山在处理有关佛教事务时,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不仅在法律上确立佛教的平等地位,而且积极支持佛教的革新和佛教团体的建立,对蒙藏活佛、寺产等佛教事务的处理,提出了较为稳妥的办法.孙中山对佛教的认同和对佛教事务的妥善处理,赢得了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生前,佛教徒给了孙中山以有力支持;死后,佛教徒给了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以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Wang Jingwei's ideas on nation and race before the 1911 Revolution. It has often been agreed by scholars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current of anti-Manchuism among the revolutionaries and as a result, on the eve of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aries remained divided as to whether the new Republic should inherit all the territories ruled by the Manchu dynasty and whether it should include the Manchus into the nation. It was only in the reformist camp led by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that the Manchus were unambiguously regarded as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in the revolutionary camp before the 1911 Revolution, it was Wang Jingwei who broke new ground in mapping out a place for the Manchus after the revolution. He stood out among the revolutionaries in the clear formulation of the idea that the new Chinese nation should be composed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cluding the Manchus. This article also suggests that although Sun Yat-sen had an influence upon Wang Jingwei's political thinking during the Tongmenghui (Revolutionary Alliance) times, Wang's intellectual talents and resources enabled him to outgrow Sun's framework and develop his own ideas. His concepts on race and n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Han–Manchu relations owed a considerable debt to the Swiss legal scholar, Johann Kaspar Bluntschli. Wang Jingwei has been a much reviled political fig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ulation of a racial identity for the new Chinese nation has long been underrated, and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throw light upon this aspect of his political thought.  相似文献   

17.
赵立彬 《安徽史学》2006,27(4):111-114
孙中山于1920年代初分别为合肥阚氏和蕲春詹氏撰写族谱序言,即<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五修詹氏宗谱序>.孙中山借为族谱作序,将革命思想与现代观念援入族谱,并试图从传统家族观念中,剥离出有助于现代民族、民权、民生的内容,以改造后的家族观念服务于国族构建,使家族建设具备现代国家建设的宏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革命手段推翻专制制度和逐步地建立"民主政治",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而颇有特色的是,孙中山把这一建设过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训政时期是进入宪政时期、实现五权宪法的必经阶段,是一种程序设计,也是在革命三阶段中别出心裁而又最具争议的部分。尽管它与孙中山毕生追求的民权目标存在内在冲突,但在一定程度仍对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韩爱国志士的早期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天石 《史学月刊》2007,1(3):51-58
1910年,日本并吞韩国,大批韩国爱国志士流亡中国,开展抗日复国斗争。申圭植等人投身辛亥革命,参加中国同盟会。1912年,成立新亚同济社,吸纳两国志士。1921年,申圭植以韩国临时政府国务总理的身份赴广州访问,会见孙中山,宣布承认"护法政府"为中华民国正统政府。孙中山、陈其美、蒋介石等人积极支持来华的韩国志士。1924年,孙中山提出,中国人民的对外责任除"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外,还要"扶助弱小民族"。此后,"济弱扶倾"遂成为中国国民党的重要国际政策。北伐期间,韩国志士或加入中国国民党,或投身中国国民革命军,武汉国民党中央则设立东方局。中韩志士之间的互助、合作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元勋贵州籍将领王天培,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笃信三民主义,由于性情直率,胸怀坦荡,遭到蒋介石、何应钦等人嫉妒,以"莫须有"罪名陷害,英年早逝。从他撰写的一些对联、讲话、题词、诗歌、信函等遗文里,不难看出王天培聪颖的才华,直率的性格,忠诚的思想,坦荡的胸怀,以及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不愧是贵州人民的好儿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