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疗是中医理论和烹饪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把蜚声世界的中国菜肴和举世闻名的中医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集营养、保健、治病、益寿为一体的饮食疗法。一、食疗概况我国自古就有“医食同源”之说,中医理论和烹饪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饮食养生、食医食疗也就成为我国烹饪文化传统特点的一部分。我国食疗早在周时就有记载,周代宫廷中设有食医,掌管皇帝每日食谱,为皇帝按身体、按季节、按食物性质调剂饮食;春秋时期,墨子对饮食则提出了“增气充虚,疆体适腹”之原则,总结了食物营养、烹制、配膳、吸引等辩证养生之道:战国时名医扁鹊也曾提出:“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在隋、唐、元、明四代,有关食疗的经典著作不断涌现,如唐代《千金要方》、《食疗本草》、《食医心鉴》,元代的《饮膳正要》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可见,食疗早已为古代医学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2.
上海医史博物馆在1937年开始筹备,成立于1938年.当时仅仅是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医史学会少数爱好医史文物的会员集资创办.陈列室附设在中华医学会图书馆内,条件很差.在旧社会,这些工作本来是无法得到发展的.全国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重视祖国文化遗产,1951年医史博物馆便从中华医学会图书馆划分出来,有了自己的陈列室和资料室.1954年上海市卫生局大力支持,拨付经费,调配专职干部,积极筹办"李时珍文献展览会",从而扩展了业务范围,收藏文物已有一千六百零五件.1955年又增加到二千二百二十九件.以后每年都有充实.特别在1958年大跃进以来,更明确了医史博物馆必须完成辅导教学的任务,改属于上海中医学院.从此在学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得到了  相似文献   

3.
在周礼之中,"馈食"作为祭法,既是天子及诸侯宗庙人鬼祭祀中之杀礼,如《周礼·春官·大宗伯》所云"以馈食享先王",又是大夫、士祭祀祖祢之正札,即《仪礼·少牢馈食礼》、《特牲馈食礼》所记。在战国天星观一号楚墓、新蔡葛陵楚墓、包山二号楚墓与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卜筮祈祷简文中,存在"馈食礼",并且其中的"大牢馈食礼"与"特牲馈食礼"可与典籍记载相互参证。同时,此"馈食礼"中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  相似文献   

4.
<正>"食色性也。"喜好美食天经地义。从某种程度上说,食奠定了我们的身体素质,而挡不住的美食诱惑生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美食之美,首先在于可"食",其次在于食"可"。可"食"是前提,注重于食材的品质和食品的安全。食"可"则上升到审美层面,关注的是食之色香味形。事实上,要品出独特的美食气息,最重要的还在于食之"境"。一为环境,一为心境。先哲有言:"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因而,品味要入境,还要有趣味相投的"可人"。知音难得,美食之乐要臻于极致,难矣。  相似文献   

5.
《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在文字的释读上,较以前的研究精进许多;但依然存在一些释读难度大、难以隶定的未释字,整理者往往以"□"代之。综合草书、碑刻、敦煌等各种材料,有些未释字可以正确释读。此仅选取字形清晰完整的未释字5例进行讨论:简122的"单□食"、简166"□食马"、简102的"送食□常"、简493的"扜迫□达"、简495的"□阳亭",分别当释为"单糧食"、"給食马"、"送食違常"、"扜迫倉达"、"害阳亭"。  相似文献   

6.
释“明医”     
"明医"一词较早见于南北朝时的佛经中,但不是佛教术语,只是译经者借用本土养生论中"明"医的涵义意译而来的概念。宋至明清,"明医"概念脱离宗教传统,进入儒家评价体系,其内涵也随之变化,由启发人心智、提倡内心修养的圣贤转而指称精研医学经典的专业医家,"儒医"则取代了其在医家统绪中的榜样地位。  相似文献   

7.
刘信芳 《文博》2020,(2):66-68
1.简文"朝夕斗阋"犹《诗》"兄弟阋于墙",谓郑国庙食继承人诸公子之争斗;2."武彻庄功",彻、功互文,盖先王治理疆界之彻,开疆拓土之功;3."牢鼠不能同穴","牢鼠"谓食牢之鼠,句谓参与争夺的公子王孙不能"同穴";4.《汉书》"鼠不容穴"以旧注"坐衔窭数自妨,故不得入穴"为确诂,简文"牢鼠不能同穴"与《汉书》"鼠不容穴"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8.
正自秦汉以来,医药水平及制度不断进步和完善。隋唐医事制度,主要建立有三个系统,一是为帝王服务的尚药局和食医;二是为太子服务的药藏局和掌医;三是百官医疗兼教育机构的太医署及地方医疗机构。唐代的医药行政,隶属于礼部的祠部掌管,相当于中央卫生总署。另有隶属于太常寺的太医署,相当于中央一级的医学院,兼备医学教育和医疗组织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9.
唐代社会,来自于西域外邦的各种"胡食"作为其文化多元化的标志之一,影响着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为大唐文明添上了充满着异域风情的一笔。本文将从几类唐代具有典型性"胡食"出发,浅谈"胡食"入境最终为唐代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粤  任江浩  夏志强  李化 《旅游》2015,(4):8-10
《黄帝内经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句话阐述了中国传统医学中"药食同源"的思想。新中国更是对"药食同源"进行了标准化的规范,在2002年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认定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近百种,可用于保健的食品百余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大家的饮食也不仅仅局限于吃得饱,更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87年第1期《扬州平山养殖场汉墓清理简报》一文,报道了三件木牍。根据形制,实即为遣策。M3:37一件墨书三字,原释"大(食隹)(?)笥"。M3:44二件,一件墨书"大食笥"三字,另一件墨书四字,原释"(角仓)笋一笥"。对(食隹)、(角仓)二字的摹写及释读似乎有误。 (食隹)字见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酒食",段氏云:"饴谓之(食彦)。"旁注:"((食彦))一作(食隹)。"但汉人随葬之饴类食品多称糖或(饣昜),如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简97"孝(胶)煬((饣昜))一资",简121"唐(糖)一笥",未见称(饣隹)者。所谓(食隹)应是鸡(雞)  相似文献   

12.
"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语出《礼记·坊记》其中有句"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注称:"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 古代以粮食的石数计算俸禄,所以称之为"食"."浮",指超过.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俸禄和职位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奉献,那就是类似于贪污;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献中对食词义有二:一作普通词,指"面对食物"或"共同进餐";二作历史专用名词,特指古代皇宫内部宫女与太监之间,甚至宫女与宫女之间结合成"夫妇"的特殊历史现象。在历代史书中,"对食"大多是作为普通词出现在文中,在没有特别的证据下,对"对食"的理解不宜作为第二种情况处理,以免流于荒诞。  相似文献   

14.
<正>(十二)蒙古族的饮食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相似文献   

15.
沈语冰   《世界》2006,(6):26-29
流光飞逝。著名作家、书法家、学者、医生洪丕谟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里,那些熟悉先生为人的亲朋好友、弟子同行,那些热爱他美文、痴迷他大作的崇拜者,还有那些曾经与他一起吟诗作画、品茗谈食、论医问药,乃至向他  相似文献   

16.
景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并非拘泥于单纯的传播教义,而是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法,其重要手段之一便是行医.汉籍文献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景医的个案,但是景教徒善医已成学界共识,并且前人也已经考证出僧崇一等几个景医.本文通过对景教碑中"艺博十全"的重新解读,明确提出景教碑中"伊斯"也是一个景医.  相似文献   

17.
罗红侠 《文博》2010,(4):59-63
食官系掌管皇帝或百官饮食的官职。本文对成阳博物馆馆藏及香港与国内其他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所涉及的"大官"、"中官"、"私官"、"中私官"、"汤官"、"下官"、"上官"、"食官"等进行了研究和考证,认为他们都与饮食有关,只是在隶属、称谓、地位和职掌范围有所不同。同时也印证了"古代‘食官'从秦朝开始设置,汉代及以后各朝代也都沿袭,元代以后废止"的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8.
文摘荟萃     
《百年潮》2016,(9)
正赤脚医生走出国门"赤脚医生"最早是上海郊区贫下中农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热的称呼,是背起药箱能治病、能防病,拿起锄头能种田,活跃在广阔农村的一支特殊的医疗卫生队伍,是农村卫生防疫工作的骨干力量。1968年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阅的《从"赤脚医  相似文献   

19.
简帛医籍所记的药学词汇丰富而繁杂,包括药物名称、药物量词、煎熬炮制词、服药词语与其他相关词语等.在叙述简帛医籍药学词汇概貌的基础上,从药物名称考释、药物相关词语综合研究两方面回顾简帛医籍药学词汇研究现状.简帛医籍药学词语具有提供词语语源、订正传统训释等词汇学价值,研究空间广阔.随着研究方法的更新和新材料的出土,简帛医籍...  相似文献   

20.
宝志是南朝齐梁时代的一位神僧,生前曾受梁武帝崇敬,亡后更有大量神异传说流传.比如关于其"食鲙"的传说,即见于从唐至明众多典籍,而在文献记载的相承中又出现了以讹传讹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