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雄曾正确地评价《史记》具有两个特色,一曰“实录”。二曰:“爱奇”。班固详评《史记》曰:“自刘向、扬雄,博击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样“实录”就成为《史记》为信史的评价。“爱奇”之说,班固未谈,应劭针对司马迁说“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评论为“观太史公此论,是其爱奇之甚。”司马迁爱驺衍的什么奇呢?显然,应劭指的是驺衍的“其言不轨”,“其言”的内容是什么呢?看该传全文可知,原来驺衍是“其语闳大不经”、“先序今上至黄帝,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  相似文献   

2.
汉代的麒麟是以鹿科动物为主要原型,融合了马、牛、独角犀等兽的局部特征而塑造出的"混合体",而"独角戴肉"是其区别于其他神兽的最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3.
红山文化出土玉猪龙原型众说纷纭。图式考证表明玉猪龙的原型来源于玉玦和兽首的结合;其平面形象为兽面纹玉璋。兽面形玉璋与红山文化玉蚕蛹从构图图式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玉猪龙的形象与蚕崇拜、丝绸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与内涵,也为了解丝绸之路和早期草原文化通道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汉书·王莽传>记载了王莽征高句丽兵伐胡而引发了新莽军队与高句丽之间的冲突.高句丽兵杀死辽西大尹田谭,严尤诱杀高句丽侯驺.学界对此段史料的理解不同.最新看法认为"高句丽侯驺"即是高句丽王邹牟--朱蒙.本文对此持否定态度,并根据中外历史文献记载和好太王碑文列出6条理由,证明严尤所杀"高句丽侯驺"不是高句丽王,更不是邹牟、朱蒙.同时,以好太王碑文等考古资料与正史<高句丽传>史料证明<三国史记>所载高句丽王系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战国云雷纹兽首铜鼎,1978年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该器口呈椭圆形,方沿平折、曲口、束颈、垂腹、圜底,口沿上有对称附耳,底有三蹄足。在双耳之间的前沿上,有一兽首昂首耸立,高出器表,与兽首对面的口沿外,有狭条状兽尾与之对应。其兽首双耳高耸,双目圆睁,就连嘴唇胡须,也刻画细微,生动逼真,活像一只憨态可掬的野兔,着实令人喜爱。  相似文献   

6.
张李盈  于佳 《神州》2012,(34):214
本文通过三维虚拟动画形象与现实原型对比分析,力图证明基于现实的虚拟形象才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曾艳 《文物春秋》2023,(6):64-69
四川省芦山县博物馆1974年征集到一件西汉时期的御兽青铜人像,现藏雅安市博物馆。有学者根据其铜人纵目特征认为其为杜宇氏蜀部族后裔斯榆人为其先祖蚕丛所造之像。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图像资料,可重新判定该造像的御兽铜人为巫觋,所御四兽为翼虎,其主题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常见的“巫师御虎蹻”。通过对比江苏盱眙和湖南永州鹞子岭出土的两件汉代青铜博山炉,基本可以确认该御兽青铜人像原来为青铜博山炉的柄座部分。  相似文献   

8.
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的玛瑙兽首杯,为国内仅见之孤品。此杯长15.5、高6.5厘米,用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玛瑙制作。上口近圆形,直径约5.9厘米。下部为兽首形,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像牛,所以不能认为其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兽首的口鼻  相似文献   

9.
详细考察和分析出土铜禁时发现,铜禁体、附兽的头花和尾花、足兽的头花等均为失蜡法铸造,禁体共分25块,逐块制作。各块的透空立体花纹,是由框梗、拱梗、直梗、花梗、撑梗、连纹梗组成,各块蜡模制作后熔接成完整禁体。各蜡模制成后、浇灌范料成为模壳,烘培模壳,蜡料熔失,乘热浇注铜液。附兽身和舌、足兽身和舌是范铸。头花、尾花与兽的组合,兽与禁体的组合,全采用钎焊法。  相似文献   

10.
张清芳 《民俗研究》2005,(4):183-189
在牡丹之乡菏泽的一些农村,新旧民居都有着一些造型精美的建筑装饰物--脊兽.它们高居在瓦房屋脊之上,远远望去,参差有致,给人一种新奇、神秘之美感.   脊兽出现的年代,当地传说起自商末周初,由姜子牙封“神“而后缘起.沧桑数度,历史几乎抹平了一切陈迹,却将这充满原始宗教色彩,记载当地风俗事象,集美学、建筑学、哲学和社会学于一体的脊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我们考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提供了诸多内容.粗略统计,现在可见的脊兽大约有30多种,主要有龙、凤、麒麟、鱼等以及十二生肖等.这些制作精美的脊兽,其造型千姿百态,或端庄古朴,或神采飞扬,或活灵活现,一件件各具风采,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1.
唐武惠妃墓石椁上有精美繁复的纹饰,其中的半兽半鸟、半人半鸟、动物搏斗、伎乐、胡人御兽、骑兽胡人等纹饰反映了自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长时段中外文化交流之广度与深度,以及外来元素在流变过程中极其复杂的融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兔子机警灵敏、乖巧可爱,早已成为人类的朋友,且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物。“免”万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日:“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兔字的甲骨和篆文,正是其长耳短尾的形象描绘。“兔”与十二地支中的“卯”对应,汉代王充《论衡》云:“卯,兔也。”二者组成人的生肖“卯兔”。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周早期蟠龙兽首铜罍造型和纹饰的分析,认为这些铜罍的原型来自于中原地区晚商殷墟文化,后传入大凌河流域形成了这种特殊的风格,之后再传入成都平原、长江中游地区及中原地区。蟠龙兽首铜罍的出现和传播反映出商周时期中原之外的文化边缘地带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边地文化圈。  相似文献   

14.
王作姜氏簋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王作姜氏铜簋,通高24.3、口径20厘米。重5.2公斤。簋器体弇口,有盖。盖沿方折,带圈形捉手。器身两兽首形耳,兽首伏贴,下有方形垂珥。圈足下附三兽首小足,足尖呈爪形。盖缘和器口下均饰带目窃曲纹,盖顶和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斜角窃曲纹(彩版柒:2;图一)。器底和盖内有相同的铭文2行6字“王乍(作)姜氏(阝尊)(尊)(?)。”(图二) 这件工作姜氏簋,为西周王室之器。它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均与1974年初陕西周至  相似文献   

15.
华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兽蛇的一些特征,创造了“龍(龙)”这种威力巨大的神异之物,且赋予它诸多特殊的神性。通过梳理殷墟甲骨文的材料,知“龙”于卜辞可作人名、国族名以及神祇名。殷卜辞所见的“龙方”主要活跃于商王武丁执政时期。为了深化对“龙方”的认识,我们结合相关资料的系联整理,就“龙方”的史迹及其与商王室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以期能够对殷商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晋代青瓷兽     
1978年元月出土于偃师县城关镇乔村晋墓中。身长12.5、高8.3、宽5厘米。背部正中负一水注,口径2.5、高1.5厘米。青瓷兽作半蹲半卧状,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遥视前方。启唇露齿,四只獠牙上下交错。有耽耽待发之形,具跃跃欲起之势,静中见动,似静且动。颈部、背部皆披直线纹长毛,颌下有椭圆形凸起部,其平面上亦有直线纹长毛。四肢上部及两肋,皆为火云纹形卷毛。兽尾下垂,呈椭圆形  相似文献   

17.
叶英挺 《收藏家》2014,(2):65-66
宋五大名窑之中,唯以定窑独领白瓷之风骚,其精品一出每每让人深觉其实至名归,甚至叹为以其艺术成就之高当列五大名窑之首。此件"北宋定窑力士扛兽狮首八方洗"即是一件重器佳品。  相似文献   

18.
浅谈古玉中的鹿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藏家》2007,(7)
鹿是中国古代艺术题材中常见的吉祥物,被视为纯善之兽。是仁兽,又有祥瑞之兆。古人借鹿与"禄"同音,象征官运亨通、富贵常在。后世往往在图案表现中与蝙蝠、仙翁并列,表示有福有禄、有寿有禄,是旧时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纹样。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4,(2)
<正>宋五大名窑之中,唯以定窑独领白瓷之风骚,其精品一出每每让人深觉其实至名归,甚至叹为以其艺术成就之高当列五大名窑之首。此件"北宋定窑力士扛兽狮首八方洗"即是一件重器佳品。该器造型规整,制作精妙,高8、直径21厘米,作八等边柱体台状,底径稍大于口部,正面平宽沿,内凹呈半圆。器壁上下框以竹节纹为凸沿,贴塑八组力士顶兽纹为边棱,力士和兽首间辅以轮花,八面框内贴饰狮首,并辅饰四个团花,狮首怒目横眉,张口咆哮,凌厉威猛,口内含有一粒能活动的转珠。胎质坚实细腻,正面施釉肥厚,呈象牙白色,积釉处微透青色,釉面滋润莹泽。  相似文献   

20.
十二生肖亦称十二时、十二辰、十二属相或十二支像,其俗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论其起源,却众说纷纭,莫由一衷。五代蜀马鉴《续事纪》以为起于黄帝,“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以名兽配十二辰属之。”①清赵翼《陔余丛考》则认为起于东汉,“后汉时其说甚行,更推之汉以前未有言及者,窃意此本起于北俗,至汉时呼韩邪款塞入居中原,与齐民相杂,遂流入中国耳。”②后说从者甚众,几无异义。赵氏由于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见到更多的考古材料,因此没有必要对其苛求。但时至考古成果极大丰富之今日,当我们重新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