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文利用美术史图像学方法,探讨了维摩诘经变与其他图像的组合关系,指出初唐维摩诘经变与千佛环绕式说法图组合,并演化为与西方净土经变、弥勒下生图像组合形式,强调了净土信仰内涵。至盛唐东方药师经变取代弥勒下生图像,与维摩诘经变、西方净土经变组合,中唐及其以后这种组合成为主流形式,同时还增加了其他经变配合表现,但维摩诘经变附属净土信仰的构成意涵并未改变。进入五代两宋时期,部分实例形成以维摩诘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为主体的图像构成,应与佛教节斋日等活动关联。  相似文献   

2.
四川和敦煌石窟中“西方净土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和敦煌石窟中“西方净土变”的比较研究胡文和四川和敦煌石窟中的"西方净土变”,都是依据《无量寿经》(或《阿弥陀经》和《观元量寿经》(简称《观经》而制作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应分别名“阿弥陀经变”、“观无量寿经变”(简称"观经变”)。根据两经中说法,...  相似文献   

3.
《敦煌学辑刊》2007,(2):12-12
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的传播源远流长,所形成的论述和修持行仪相当丰富,唐代敦煌莫高窟的经变图像亦以西方净土变数量最多。《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是《敦煌学博士文库》之一,本书作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丰富的文献及石窟图像,对石窟图像功能作了另一种角度的解读,对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四川唐代摩崖浮雕维摩诘经变的细部内涵和构图进行了细致的图像学分析,指出四川维摩诘经变具有强烈时代共通性,并呈现浓厚地域色彩。就图像细部内涵而言,经变中天女形象基于摩利支天经表现,邛崃天宫寺第46龛大弟子兼有礼拜狮子座和维摩诘内涵,有关持棍老者图像系维摩诘譬喻说法表现;就图像布局与组合而言,维摩诘、文殊对坐论辩构图源自佛教讲经、俗讲仪式,维摩诘经变和西方净土类图像组合反映了唐代维摩诘信仰与净土信仰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 朔州,雁门关外古州治,燕云十六州之一。崇福寺,鄯阳古刹,曾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赐额“崇福禅寺”。现院落五进,自山门向北,依次为一进金刚殿,二进钟楼、鼓楼、千佛阁,三进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殿,四进弥陀殿以及五进观音殿。寺内弥陀殿、观音殿为金建,山门为清建,其余为明建。  相似文献   

6.
(一)宝通禅寺习称宝通寺,位于武昌洪山南麓,是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一。洪山古名东山,故寺原名东山寺。关于宝通寺最早的记载见于《洪山宝通寺志》:"按稽鄂渚黄鹄山之东十里许有山,名东山,乃三楚第一雄峰。上有黄鹄亭,相传刘宋时始建寺。唐贞观间,额曰:弥陀寺,面南,山门西向。"由此可见,武昌东山于南  相似文献   

7.
建水县古名临安,位于云南南部,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滇南历史悠久、古迹荟萃的文化古城。指林寺位于城内建中路西段,现为中共建水县委党校所在地。据寺内现存明景泰元年"重修指林禅寺碑记"记载,寺始建于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年),明永乐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明嘉靖、清道光两朝也曾加以修葺,1963  相似文献   

8.
敦煌石窟虽然处在陆路丝绸古道上,但其壁画却为我们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水上交通工具舟船的形象。据笔者的实地调查、核对,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石窟的北周、隋、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北宋、西夏时期的50多个洞窟中,有70余幅画中绘有约计100多只舟船,在敦煌藏经洞保存的绘画中也有舟船。其中有的是一至数人划桨摆渡的一叶扁舟,有的是扬帆出海的商船。以造型来看,有飘板、椭圆形船、无帆小船、帆船、双尾船、楼船等数种。敦煌壁画及绢画、纸画中的舟船大都出现在"观音经变""报恩经变""贤愚经变""佛教史迹画"及个别"金刚经变"、"密严经变"和"尊胜经变"中。其中"观音经变"中出现的大都是帆船,尤以莫高窟盛唐第45窟的航海船描绘的清晰,在大帆船桅杆的顶部清楚地画出五级挂帆扣,以示该船可根据风力随时调整行进速度,这是在敦煌石窟所  相似文献   

9.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出现众多经变壁画,题材内容丰富,篇幅绘画场面宏大,其中《西方净土变》等,是国内石窟寺中同一题材出现最早的经变相之一.它对我们研究中国石窟寺,不论是图像艺术,还是佛教思想弘传,都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佛教像教弘传重在思想教化,此文首次就这一方面对此窟造像壁画作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探析其像教佛教思想的如是教化,具有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首轮新方志称为新编志书,亦即重修志书。相对于续修、续编而言,不能将重修志书解释为新修。重修亦称新编,是部分或全部收录前志资料,并作出补遗和正误,再续前志下限后的资料,创新体例和内容。重修的原因有四:贯通古今、辑存资料、纠舛正误、欲湮前志。重修志书须把握好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准确衡量"重"字的分量,重修应后来居上;二是准确理解"修"字的内涵。要重新鉴别、取舍、编纂前志的资料;要着力增编前志下限后的资料。应该面对现实,承认自古有之的重修现象。重修志书若不能超越前志,只能称为增修本、补修本,且不宜提倡。若重修没有质量保障,应当慎之又慎,应当搞续修。  相似文献   

11.
两宋时期,虽然地处宋金交战前线,但秦州佛教中心麦积山却佛教兴盛,重修之风盛行,与南方佛教交流时有发生。麦积山第43窟存有一条南宋淳熙二年(1175)墨书题记,记录了湖北当阳县景德玉泉禅寺僧慧德,重回旧隐地麦积山瑞应寺一事。该题记是研究宋代麦积山与湖北玉泉寺以及南方佛教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盛唐以后莫高窟引入中印密教及唯识系经变思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来研究敦煌石窟的学者已注意到中唐敦煌石窟在经变内涵、分布格局及与主尊间的互动等方面皆产生巨大的变化,而致力于探求其变化背后的原因,本文认为这场时代的巨变应摆在中、印佛教交流的大格局下来看待.盛唐以后中印度南传佛教以密法"佛顶尊胜经变"为首进入敦煌后,连带地引入中印胎、金两界密法与相关的唯识、真常"有系"经典的思想及造像.敦煌传统以北传为主的佛教则选择"空系"的"金刚经变"及"思益经变"等以为响应,而揭开了南、北传佛教交流时在敦煌石窟所产生扣人心弦的一场巨变.  相似文献   

13.
王治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4):75-92,160,161
本文以敦煌中唐晚期成熟的西方净土变作为历史纵轴上的切片样本,利用中国古代画论当中体现出的视学理论,分析西方净土空间的构成模型及纵深空间的表达方式,并提出"视阶"概念来观察、解读中古时代画师对于不断延伸的纵深空间的处理方法,分析其所蕴含的宗教寓意。  相似文献   

14.
敦煌<观无量寿经变画>壁画的图式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中堂与两联,二是"凹"字形,三是上、下结构方式.以莫高窟二一七窟观无量寿经变画为例,洞窟环境有效地实现了佛经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礼拜过程与洞窟图像结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岩山寺金代"鬼子母经变"是中国仅存的一幅鬼子母因缘经变画。虽然此画发现已有四十多年,但并没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往的学者多是以剥离单幅内容的方式,进行图像志的辨识。但由于方法问题,辨识多有失误,主要是这种误读忽略了当年画家设计整铺壁画的意图。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考证,以图像学的阐释方法,对此壁画作出了全新的解读,即这是一幅充满政治隐喻的佛教经变。  相似文献   

16.
杜平 《文物春秋》2011,(6):70-71
"元天宁万寿禅寺住持从公舍利塔铭"刻于元至元十年(1273年),原砌于正定县西城门南侧城墙基处,现存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经考释,天宁万寿禅寺应在正定城西,其住持从公即释印从,是元初正定一位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高僧,曾为深受蒙古汗国四位大汗礼重的那摩国师书写碑文。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西安郭新庄唐韩休夫妇墓北壁壁画山水图的图式、笔法和意义,并对"卧游"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根据与敦煌壁画和日本正仓院绘画等相关材料的比对,可以判定韩休墓山水图采用了盛唐流行的一种山水画图式。在此基础上添加的草亭,表现了当时所流行的、缺乏新意的隐逸主题。画面迅疾的笔法,固然有可能与画师绘制时间不足有关,但更与盛唐长安崇尚自由洒脱、不拘细致末节的绘画风格的大背景联系密切。由韩休墓山水图与敦煌观无量寿佛经变"日想观"图式的共同性,可知早期山水画与佛教净土信仰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观想的理念与卧游的理论有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敦煌的《法华经》图像选择表现内容时并不局限于《法华经》经文本,而是在对《法华经》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主题的充分理解与把握的前提下,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式。在《法华经变》尚未出现的北朝时期中,这种"灵活性"主要表现为以"释迦、多宝并坐说图"与出自《大般涅槃经》等其它佛经的故事画的组合来表现《法华经》的主要思想;自隋代开始,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法华经变》画面中引入和移植其他经典如《大般涅槃经》的内容,二是在《法华经变》中表现某一品的内容情节时借用该经其它品目的内容,三是在《法华经变》中表现不同品目的画面之间有相互穿插和混同的情形。此文对这种灵活性处理方式的意图做了初步探讨,认为这也是《法华经》及其信仰在敦煌本地传播过程中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艳云 《敦煌学辑刊》2007,1(1):133-139
敦煌莫高窟众多的经变画中,涅槃经变共有十五铺,历经北周隋唐时期,发展到晚唐时期涅槃经变的绘制突然中断,以后的五代宋元莫高窟涅槃经变很少见到.但在河西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肃北五个庙的石窟中,西夏时期的涅槃经变却纷至沓来,达到了五、六铺之多.目前的敦煌经变研究,多关注隋唐宋元时期的鸿篇巨制和传承流变,很少注意敦煌经变艺术发展的尾声阶段--西夏时期的经变艺术,即便有专业文章偶尔涉及,也多是点到为止,所给的结论也有些仓促,很值得认真的比较和研究.为此,本文试就河西石窟中西夏涅槃经变艺术同莫高窟进行比较与分析,展现西夏涅槃经变的时代特色,从而促进和完善敦煌经变艺术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冯雅兰 《神州》2013,(10):219
涅槃经变是佛教艺术中常见并且古老的题材,早在公元二世纪在印度犍陀罗艺术中已经涌现。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涅槃经变是的尤为重要的内容。克孜尔石窟中现存壁画的80多个洞窟中涅槃经变占53个洞窟。敦煌莫高窟中492个洞窟中有14个描绘涅槃经变。由于地域和民族传统和宗教派别的不同,涅槃经变构图也显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考察和比较两处涅槃经变对于研究两地的佛教史、探索两地佛教的艺术特色以及进行石窟的分期,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