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孔子有过"五不祥"的提法,语出《孔子家语·正论解第四十一》。一天,哀公问孔子:"在房子的东面增盖房子算不算不吉祥?"孔子趁机讽谏,指出"不祥有五":"夫损人而益己,身之不祥也;弃老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孔子的生年问题由来已久,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由《史记·孔子世家》中"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得出的,鲁襄公  相似文献   

3.
考古     
布衣圣人一副新出土的汉代墓室壁画"孔子见老子问礼图".显示了一个平民的孔子形象.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绘孔子像。2007年底,在山东东平县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处古墓,其中绘有精美的彩色壁画。其中两幅壁画很符合其他文献中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场景。"孔子见老子"的故事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听人赞誉时任周洛邑的守藏史老子"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是一位具有才识的学者.便带着学生去洛邑拜会。老子闻之也带  相似文献   

4.
徐喜辰同志在《孔子何以称为儒家刍议》一文中认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是这个儒家之儒应当如何解释,胡适说儒是“外貌表示文弱迂缓的人”。郭洙若说“古之人称儒,大约犹今之人称文绉绉,酸溜溜,起初当是俗称而有轻蔑意的称吁。”上述看法,都是根据《说文》:“儒,柔也,求士之称,从人。”需声立论,但其解释,恐非确  相似文献   

5.
《孟子微》是康有为发明《孟子》“微言大义”之作。康有为认为,《春秋》乃孔子大义微言之所在,孔道之微,当于《春秋》求之;《孟子》乃传《春秋》之作,《孟子》之微,当亦于《春秋》求之;《春秋》乃孔子立教改制之书,《孟子》以儒为教,以孔子为教主,其三世三统之变、进化维新之义以及众生平等、世界大同的理想与《春秋》一脉相承;《孟子》传孔子《春秋》之学,得孔道之本,孟子之学应出自有子,而非曾子。《春秋》在康有为的经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理解《孟子》之“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孔子生辰有公元前552年夏历八月二十一日和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六日之说。孰是孰非?本文根据《春秋》:"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谷梁传》和《公羊传》之继"(是年十月)庚子,孔子生"的记载,用古代天文历法之四分术推算,考订: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即鲁襄公二十一年)夏历八月二十一日庚子。  相似文献   

7.
鲁普平  张玲玲 《神州》2012,(32):112-112
许多学者认为孔子适周见老子是在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18年。主要是据《史记》中讲到孔子与南宫敬叔同适周,又据《左传》孟僖子将死,命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从孔予学礼,孟僖子死于昭公二十四年二月,《礼记·曾子问》中讲到孔子见老子有日食现象,而在昭公二十四年五月有日食。可是在昭公三十一年也有日食,再说,根据丧服制度,南宫敬叔在父亲死了不到三个月,也不可能随孔子适周,于是我们认为,孔子适周当是在昭公三十一年,即公元前511年。  相似文献   

8.
上博简《颜渊问于孔子》为最新的颜渊文献,使"颜氏之儒"重见天日。经过考察竹简形制,认为简文应现存316字。对简文30余字重新释读。该篇简文的文献价值在于:保存了"颜氏之儒"的文献原貌;是早期儒家思想在战国楚地传播的实证;重现了战国楚地书法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借助武丁与彭祖的对话阐述了特定的政治理念,其中重点讨论了祥、义、德、音、仁、圣、智、利、信等概念,由此可判断其主体思想属于儒家,且与《荀子》相似。《殷高宗问于三寿》两次提出"揆中",这里的"中"是一个关联"仁"的礼义之"中"。如果孔子"仁礼一体"的"中"与荀子的礼义之"中"一脉相承的话,那么《殷高宗问于三寿》里的"中"应该是处于两者之间。孔子到荀子之间应该存在一条"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弓→……→荀子"的学术传承线索,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可能与楚人馯臂子弓或其门人弟子存在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是这个儒家之“儒”应当如何说解,目前看法,仍有分歧。胡适说:“需”字古与“耎”相通,《广雅·释诂》:“耎,弱也。”“耎”即今“软”字,因而他主张儒是“外貌表示文弱迂缓的人”,并说“儒是柔懦之人。”郭沫若则说:“儒之本意诚然是柔,但不是由于他们本是奴隶而习于服从精神的柔,而是由于本是贵族而不事生产的筋骨的柔。古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认为,上古时期,天下为公,民风淳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及至春秋之世,天下为家,世风日下,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然而郑国子产却与众人不同,仍能保有上古时期的仁爱之心,知礼爱人,宽惠待民,所以孔子称他为"古之遗爱"(《左传·昭公二十年》),并把他作为自己"严事"的楷模。子产(?—公元前522年),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公室贵族,郑穆公之孙,司马子国之子,郑简公、郑定公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上博六拾遗     
本文考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若干简文的释读。指出《竞公疟》简8中之""读作"",约束之意。《慎子曰恭俭》简5之"筱"当读为"铫",为农具大锄。简文"送(蹲)畎备(伏)〈(亩)〉"即或蹲于畎或伏于亩,与《晏子春秋》之"蹲行畎亩"(或蹲或行于畎亩)语义相仿。将《用曰》简19有关文句释为"又(有)眛【=(昧昧)】亓(其)不见,不〈而〉卲(昭)亓(其)甚明;又(有)泯=(泯泯)之不达,而(显)亓(其)甚章(彰)。"并指出简文前后两句话其实语义相仿,大意是指某些人昏昧不能见或不通达,却喜欢向人昭显其十分彰明。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诞辰纪念日是民国“国定纪念日”之一.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他幼年即志于学;壮游四方,阐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救世致治忠恕一贯之道;晚年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垂法后世,为儒家之祖.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为纪念孔子,历朝都有封号.并于孔子诞辰行礼祭祀.孔子生日,说法不一.《公羊》、《谷梁》二传都说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而《公羊传》说十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传》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以夏历推算,则为八月二十七日,所以《孔子家谱》及《祖庭记》都根据《谷梁传》定于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诞.清朝康熙皇帝也钦定此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  相似文献   

14.
辞令     
《礼记·经解》:“属辞此事,《春秋》教也。”春秋时士大夫重辞令,孔子也重辞令,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极重视《春秋》在表述上对文辞的斟酌。司马迁说:“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这反映出孔子对历史撰述在文辞要求上的严肃态度。《左传》作者概括了《春秋》在这方面的成就,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后来《左传》、《史记》都继承、发展了《春秋》的成就,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哀公问》和《仲尼燕居》分别是《礼记》第二十七篇、第二十八篇,根据考察,这两篇是孔子的著作,大概成篇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16.
《尔雅》之成书时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其名义察之,《尔雅》可能成书于春秋时期;以《大戴礼记·小辨篇》所载孔子之言察之,孔子之言可以取信,且孔子所语"尔雅"当解作书名,故《尔雅》之成书当早于孔子生活之时代。  相似文献   

17.
《文物天地》2021,(5):10-15
<正>乾隆皇帝崇儒重道、爱好诗文,在其执政期间共八次亲诣曲阜祭祀孔子,并颁赐孔庙及衍圣公大量御笔墨宝,主要包含御制碑、匾联、诗赞。这些活动不仅将祭孔推向了万众瞩目的地位,还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孔府档案》为核心资料,结合馆藏文物及《清高宗实录》《钦定四库全书》《曲阜县志》等古籍文献,  相似文献   

18.
孔子顺应当时学术下移的潮流,首创私学;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促进了教育大众化。社会对职业人的需求和学生求学以"干禄"的就业动机要求孔子私学开展职业教育;孔子"儒"的出身和特长保证了这种可能性;孔子的私学具有立足传统,面向现实,人、才并重,以人为本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的力量,国家才能发展,民族才能复兴。古代圣贤倡导民无信不立。《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给你一个国家,你只能选择三样东西来治理它,你如何选择?"孔子对子贡说:"足兵、足粮、足信。"学生又问,若取其二呢?孔子又答,足粮、足信。学生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忠孝观念及其对汉画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忠孝观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它强调居家孝敬父母长亲,处世忠于君王朋友。孔子及其弟子十分强调忠孝的重要性,《论语》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学而篇》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子路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在这里孔子把忠孝作为称士的标准。孟子对忠孝也非常重视,他在总结尧舜的统治经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