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爪哇海域黑石号、印坦号、井里汶号三艘唐至北宋时期的沉船资料的分析,结合宁波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以及明州港与东南亚、东亚诸国的贸易材料,我们得以对唐宋明州港对外陶瓷贸易的发展及贸易模式有所了解:8世纪晚期开始,明州作为越窑的启运港,是扬州港对外贸易的附属港口;9世纪晚期,明州作为越窑产品的主要外销港口,直接面向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诸国。明州港和东南亚的贸易模式是与室利佛逝巨港间的转口贸易,其主要商品即越窑瓷器。这种贸易方式保持着一种连续和稳定的状态。而发现于西亚、中东的越窑产品,主要是从巨港运出而非明州港。而在跨越印度洋贸易的过程中,伊斯兰商人作为一股重要力量,不但参与海上贸易过程,还可能通过订货的方式影响到包括长沙窑、越窑等瓷窑产品生产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对外贸易改革,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各国分别采取过各种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是自由贸易或保护贸易两大对立政策。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贸易格局和与它相关联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发生了一系  相似文献   

3.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在今天的宁波地区设明州。关于明州设立时的治所,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古鄮城"、"小溪"和"三江口"三种说法。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考辨,结合对考古发现与地理环境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大历六年(771年)明州州治并不存在迁徙之举,长庆元年(821年)明州与鄮县治所互易。明州自设立之初便与鄮县同治一城,位于今宁波市区三江口一带。  相似文献   

4.
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周代农业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反映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周代的古都城址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环境观,还能看到城市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周代的厚葬风气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很多,使我们看到当时厚葬之风的盛行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考古发现不仅弥补了周代文献资料缺乏的不足,还能使我们更加客观和直观地认识周代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张九洲 《史学月刊》2004,(10):42-46
洋务知识分子在对外贸易上主张:以中国的优势产品推行出口型贸易战略;发展本国机器工业以实现“进口替代”;组织公司以发挥对外贸易的团队优势;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以改善贸易的内外环境;采取保商政策等。这些主张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而把传统的国内贸易思想和对外无足轻重的贸易意识提高到了立国强国的现代贸易的思想高度。这对当时及此后重商、重工思想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人文地理》2000,15(5):34-38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改革开放使中国及时赶上经济全球化的高潮,对外贸易则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本文在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表现出对外贸易额迅猛扩张、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不断深化的外贸体制改革以及波动之中的贸易条件等特征。展示了中国对外贸易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格局,无论国内对外贸易的分布还是主要贸易伙伴的构成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说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并分析了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经贸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嘉庆、道光时期,正值19世纪上半叶清代中期向后期(即近代)过渡阶段,也是鸦片战争爆发前的约半个世纪。以往学界一般认为,乾隆朝以后中国陶瓷对外贸易趋于衰落,但随着近几十年来水下沉船实物资料的相继披露,对此时段中国陶瓷的对外贸易状况有了新的认识。本文试结合所发现此时段的部分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以揭示19世纪上半叶中国陶瓷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依然活跃的状况。只是相较于16至18世纪,此时段的外贸重心出现了明显转移,从传统的欧洲市场淡出,在美国市场掀起小高潮,东南亚市场则成为新重心,日本等地也有少量贸易。在此期间,中国外销瓷生产格局亦发生变化,转向粗放经营和薄利多销,出口量大,产品较粗糙。而由于主要市场接近中华文化圈,此期外销瓷产品造型、装饰等又回归到较传统的中国本土风格。  相似文献   

8.
50年来,西藏对外经济贸易艰苦创业,更新观念,内转机制。外促开放,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大力拓展对外贸易。特别是近年来。利用政策优势、传统民族产品优势。与外商加强经济合作,使西藏的对外经济贸易获得持续快速的发展,呈现出外贸、外经、外资“三外并举”,边境贸易、引进外资“两业”齐兴的昌盛局面。如今。西藏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西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藏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局势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不久,依据列宁关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思想,在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国内外的基本形势之后,制定了两项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政策。第一,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是苏维埃政府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基本实现对国家主要经济命脉控制的基础上,制定的逐步将全部对外贸易归由国家指定的机构和组织统一经营的制度。列宁把对外贸易国家垄断看作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制高点之一,认为它对顺利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列宁指出,我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  相似文献   

10.
甘肃对外贸易源远流长。远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丝绸就经甘肃转口远销欧洲。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畅通,陇上遍地春色,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到隋唐时代,丝路经济贸易进入繁荣鼎盛时期,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地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贸易集市。曾为中国中原和南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贸易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七五期间(1985年  相似文献   

11.
黄晓宏 《丝绸之路》2010,(14):23-26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一度繁荣,国家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指南针的发明、中国瓷业中心的南移、瓷器烧造技术的进步、中国瓷器价廉物美、广泛的实用性和较高的艺术欣赏性等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海上陶瓷贸易以两条路线为支撑,以众多贸易港口为依托,陶器贸易遍及亚、非、欧、美、澳等各大洲。这一时期输出的种类繁多的瓷器,对内刺激了各地瓷窑的发展,对外间接或直接传播了陶瓷烧造技术,也改善和丰富了所达之地人们的物质生活,影响了其生活文化、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结华 《东南文化》2021,(4):93-101,后插6
"小溪"问题是研究宁波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关键所在.根据部分方志记载,宋时小溪镇曾经设有句章、鄞州、鄮县、明州等多座州、县治所.然而,从唐代以前史料、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三个层面分析,该地历史上并未设置过任何县级以上的治所,东晋末年迁移后的句章县治(包括隋代开皇九年即589年并句章、鄞、鄮、余姚四县为一县的句章县治)和唐代武德四年设立的鄞州州治、武德八年设立的鄮县县治、开元二十六年设立的明州州治应该都在今天的宁波城区三江口一带,与"小溪"之地没有任何关涉.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东南亚与我国隔海相望,地处中西方交通要冲,是中西贸易货物转运、集散中心,也是古代中国陶瓷外销的主要地区。从考古发现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很可能与东南亚就有了陶瓷交流往来,并一直延续到明清①。  相似文献   

14.
徐跃勤  李娅囡 《沧桑》2015,(1):63-66
庇里尤斯港繁荣的对外贸易不仅促进了雅典的发展,还推动了整个希腊世界的进步。关于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目前研究领域很少涉及,仅在对希腊经济、雅典工商业以及阿提卡的研究中,对此港口的贸易状况略有提及。因此,具体分析庇里尤斯港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具有学术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亚欧内陆的东西方陶瓷贸易始于12世纪末,景德镇窑、定窑和耀州窑的瓷器通过宋、金和西夏边境榷场及回鹘商人转运,到达中亚西辽和西喀喇汗王朝境内。蒙古对亚欧大陆的征服一度刺激了东西方陆路交通,但直到1323年察合台汗国归降之后,元朝与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之间的陆路交通始告畅达无阻。1346年察合台汗国分裂,1351年元朝南方战乱,中国陶瓷的陆路贸易渠道再度中断。中亚和东欧地区所发现数量众多的14世纪早中期景德镇窑、龙泉窑瓷器及少量磁州窑类型陶瓷,就是这一时期亚欧内陆贸易短暂繁荣的结果。尽管持续时间较短,但中国陶瓷通过陆路贸易可远达俄罗斯西部,为探索当时陶瓷贸易体系结构提供了必要条件。影响亚欧内陆陶瓷贸易体系构成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方面是区域中心城市对于贸易圈范围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是中低端陶瓷器产销竞争对贸易圈内涵的塑造作用。对亚欧内陆陶瓷贸易形成控制作用的三座区域中心城市是元大都、察合台汗国都城阿力麻里和金帐汗国都城萨莱。阿力麻里是亚欧内陆陶瓷贸易体系的中间节点,中国北方窑场陶瓷与中亚、东欧釉陶以此为界各向东西分布。这就形成了分别以元朝和金帐汗国辖地为中心的东西两个贸易圈,高档瓷器为跨贸易圈商品,而中低档陶瓷则更多地局限于圈内流通。  相似文献   

16.
正学术界对两汉时期与"西南夷"地区的贸易状况较为关注,但有关铁器贸易的成果则较少,刘弘《汉代铁器在西南夷的传播》(1),详细论述了汉式铁器在"西南夷"地区的出土状况,由于其成文年代较早,未能涉及近年新出的考古成果。其余专注此问题的研究,大部分致力于传世文献的考证,未能关注大量的考古证据。20世纪末期以来,西南考古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赫章可乐和晋宁石寨山汉墓群的考古成果尤为丰硕,大量铁器实物的出土,弥补了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内保存三块有关南宋明州港对日本交通贸易的刻石。它们是宋孝宗乾道三年(116年)三名居住日本的华侨在明州(今宁波市)舍钱修砌"礼拜路",奉献功德的刻石。这是宁波市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宋代明州港最早的文物遗存,也是明州港对日本交通贸易历史最早的文物遗存。由于它们是当时致力于中日海上交通贸易的华侨的遗物,所以更是值得珍贵。一砌路石、发愿文及其来历这三块刻石现嵌置于天一阁内尊经阁西  相似文献   

18.
宝庆《四明志》成书于南宋宝庆年间,因质量上佳被历代学者推崇.在南宋时期,明州府作为南宋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著名的市舶司便设置于明州.而宝庆《四明志》中有相当多的关于宁波海文化的史料,记载了明州的海产、海道、水文、风候、造船场,亦记载了宁波市舶司的设立经过、渊源以及抽解制度与具体施行方法,不同于正史的记载,宝庆《四明志》...  相似文献   

19.
历时6年,"生业与社会"栏目已经开设23期。我们的研究范围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的40余处遗址的人骨考古、动植物考古、古DNA研究、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环境考古;还包括对多种动植物种类开展专题研究;对全国各个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生业状况进行系统而全面地探讨,划分发展阶段;对于与礼仪性相关的活动也有研究;另外还有对于方法论的探讨等。今后,我们要继续推动发表单个遗址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注重在有条件的单个遗址中,开展包括动植物考古、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和环境考古在内的多角度的分析,以求更加全面地认识当时的生业状况。我们要继续推动专题研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探讨生业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求深化研究的内涵,拓展研究的领域。我们要继续推进生业考古相关学科的建设,立足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我们要继续鼓励青年学者挑大梁,推动青年学者在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非常重要的航段,有泉州这样的大港,以及漳州月港这样重要的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沿海海况复杂,所以发现的沉船很多。我国的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是在福建,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也是在福建进行水下考古实习,福建培养了一批水下考古的人才,所以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源地。水下考古和瓷器的研究联系非常紧密,瓷器从生产、贸易、消费,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