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礼学中的两大主要流派———郑学和王学之争 ,是历代制礼作乐时都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若选取《开元礼》中庙数、郊祀、丧服、婚龄等几个侧面 ,分别按照郑义和王义加以检视 ,则可发现郑玄礼学在《开元礼》中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相反王学却略占优势。这与唐初以郑学为主统一礼经的现实不符 ,与经学史之传统说法也稍有差距。唐人的礼制统一过程极其复杂 ,并非简单的南北选择或郑王选择 ;其原则是“稽周、汉之旧仪”、“考图史于前典”和“因时制范”三点。经过从唐初至唐中期 80年间的几次“考取王、郑” ,兼采南、北 ,《开元礼》已是一个南、北综汇 ,郑、王杂糅的产物 ,郑学自然不再居于主导地位 ,王学反而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二十载潜心郑学,历时五年穷究郑注.杨天宇先生皓首磨一剑,<郑玄三礼注研究>终于付梓面世,正可谓文史学界一大幸事.作为后学,余虽在教学中为了做到"直通、旁通、会通",涉猎过一些礼学方面的著作,也为了在习作中添些寻根溯源的彩头,曾有选择地读过"三礼"原典,但从未探究更没有涉足过礼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宋人倡言“王弼传郑学”,后人翳然从之,至今不废。历考诸史.其实宋人的说法缺乏依据。王弼实与郑学立异,王弼之学乃出自荆州古经学。  相似文献   

4.
刘运好 《文献》2002,(2):45-52
王肃是三国魏著名经学家.他遍注群经,对魏思想与文化建设曾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献》2014,(1)
<正>张平子《二京赋》乃《文选》中经典篇章,古来注家颇多,如晁矫、武巽、薛综等。李善为《二京赋》作注,就是在薛综注基础上进行。李善云:旧注是者,因而留之,并于篇首题其姓名。其有乖缪,臣乃具释,并称"臣善"以别之,他皆类此。~①今存各系统的《文选》都保存了薛综注,然而时间久远,其中究竟有多少保存了薛综注原貌实在不敢妄下断语。何焯云:薛综注,此注谓出于薛综,疑其假托。综是赤乌六年卒,安得见王肃《易注》而引用之耶?《综传》有述《二京解》之语,恐亦不谓此赋也。又孙叔然始造反切,未必遂行于吴。~②何焯大胆提出薛综注是伪托,理由有二,一是王肃在薛综之后,薛综注不当引王书;二是孙叔然和薛综同时,薛综不及用孙所造的反切。何说考虑到了引书  相似文献   

6.
唐写《论语郑氏注》对策残卷与唐代经义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4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27号唐墓出土了一些与《论语郑氏注》(以下简称《郑注》)有关的对策残片。这些残片后经整理者拼接缀合,成为一件对策残卷。笔者曾对此进行过考索,认为它原是唐代前期西州地区流行的一件《郑注》对策范本;并认为,《郑注》对策范本的产生,是唐代经义对策重视《论语》经义及郑注诸经的必然结果。由于篇幅限制,对于有关唐代经义对策的问题很少涉及。其实,有关唐代经义对策的问题很重要。我们知道,《文苑英华》所辑唐代对策中,没有经义对策。对于有关唐代经义对策的问题,譬如唐代经义对策的  相似文献   

7.
王肃所作《圣证论》一书,因久已亡佚而未能得到充分重视.清人马国翰辑本虽有错讹与疏漏,但从中仍可观《圣证论》体例之一端.从《圣证论》中王肃难郑多引经据典并辅以因情推理来看,此书并非王肃“伪作”《孔子家语》的衍生品.  相似文献   

8.
王闿运是晚清著名经学家、湖湘礼学大师,《礼记笺》体现出了王氏鲜明的笺注特色与经世致用的礼学思想。王闿运宗郑而不盲从郑、驳孔而不废其说、有疑而不臆断、敢于提出新见并随时自证、重视经注版本文字的考订,这都是《礼记笺》笺注特色的体现。在《礼记笺》中,王闿运通过创造性诠释将其“礼以自治”的礼学思想融入古礼之中,并以时礼训解古礼、以实证去考求古礼,体现出了王氏礼学研治服务于现实礼治的主张。《礼记笺》是研究王闿运礼学及经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9.
郑玄注礼射,不仅为还原先秦古射礼,也是为诠释其经学见解;因此郑玄并不依文解义,而有其方法和思考:一是依据己说界定礼射和主皮之射的不同性质;二是依群经总义来分别解说《周礼》和《仪礼》所言“主皮”的差异。三是综考秦汉射艺古义,说明泽宫是天子择士习射之处,除礼射外,还兼武射和主皮之射;而贯革之射,则习于军营。学者若仅据经义和他经郑注来更改本经郑注;或仅据原书经义来评价郑注,则不免忽略郑注背后的经学主张。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1926年任厦门大学史学研究教授,承担"经学专书研究"课程。这是他首次承担的课程,而且是他之后连续撰写的《尚书》讲义的开端。本文除了利用《顾颉刚全集》所收的有关厦门大学讲义的史料以外,还利用顾颉刚的原稿和在大学发布的油印本,试图全面梳理此次厦门大学讲义的内容。顾颉刚此次的讲义,基本上只讲到《伪古文尚书》的造伪和辨伪,他主要根据丁晏的说法指出《伪古文尚书》是王肃伪造的。这"王肃伪造说",顾颉刚开课时已有强烈反驳,现在看来已不成立。本文最后讨论顾颉刚的"王肃伪造说"的背景和意义,以期作为对学术思想史研究的一种方法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在胡汉问题、南北正朔之争、皇权等因素主导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历史层面。北魏前期先祖祭祀以东庙为主,至孝文帝改革先祖祭祀制度,太庙祭祀的地位始得以凸显,彰显出北魏先祖祭祀由胡汉杂糅走向以华夏制度为主导的历史转变。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经历了孝文帝之前"天子七庙"的形成以及孝文帝以后太庙制度的确立两个阶段。中古时期宗庙制度的构建在经学理论上主要以郑、王礼说为依托,两晋南朝宗庙制度采用王肃学说,而道武帝所立太庙,分置始祖、太祖,具有缘饰经典及郑玄学说的明显迹象。此后在学说的择从上,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呈现出由兼采郑玄、王肃学说到全遵郑玄学说的趋势,并在孝明帝时期最终确立相对完备的宗庙制度。北魏以承继西晋自居,而在太庙制度的构建上,并未依从两晋南朝之制,显现出与东晋南朝争正统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汉代各家《论语》异文资料的详尽比勘,在文献记载基础上,我们认为郑注是杂糅三《论》而成的,而不属于单纯的某一《论》。郑注注重经典义理的阐发,注重礼仪制度的诠释,注重交代孔子言行发生的具体背景,同其他《论语》注相比,更有助于我们再现历史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13.
前人认为郑玄《尚书注》"兼采今古文",但是单凭存世文献,辨别郑注哪些属于今文经说、哪些属于古文经说是个难题。而近年新出的清华简《金縢》篇是战国中晚期的古文本,通过文本对读等方法,可以推断郑氏经说主要采用了古文,亦可确知《史记·鲁周公世家》述《尚书·金縢》兼采今古文经说,构成了《史记》采用古文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4.
张尔岐主张在经中寻得圣人之意,其所撰《仪礼郑注句读》以发明郑《注》、辨析贾《疏》为宗,一反宋明以来轻视汉唐注疏之治学理路。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于《仪礼》文字有校勘,其所撰《监本正误》和《石本误字》还对《仪礼》监本和石本做了校勘。张尔岐还将所传《仪礼考注》的内容与吴澄《仪礼考注序》进行比较,指出世传《仪礼考注》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吴《序》不合。清人从事《仪礼》诠释时,对张尔岐的《仪礼》解义颇为重视,并时有征引。张尔岐的《仪礼》诠释可谓有清一代《仪礼》学之先声。张氏《仪礼》诠释崇实黜虚,顺应了明末清初反王学末流的学术大势,成为清代实学之先声。  相似文献   

15.
《汉书·司马迁传》没有具体交代司马迁的死因、死期,这就给后人留下了附会的空隙。裴骝的《史记集解》引卫宏《汉书旧仪注》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王肃也有“投而削之”之言,其言当是本于《汉旧仪注》,但不言“下狱死”事。至于葛洪《西京杂记》所记,其言与《汉旧仪注》一字不差,显系抄自该书。对于上述说法,前人多不相信。颜师古注《汉书》,征引诸家之说,至为详博,对于此说却弃而不录。清人王鸣盛以为此说“与情事全不合,皆非是”。王国维亦力驳卫宏、王肃之说,以为“此二说最为无稽”。后来的一些关于司马迁生平的著作,如口人泷川资言的《太史公事历》,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季镇淮先生的《司马迁》,对《汉旧仪注》之说皆摒而不取,但也都不曾对其加以驳斥;二王虽有所辩驳,却又都语焉不详,所以这个问  相似文献   

16.
覆刻宋本《礼记正义》重印述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礼记》一书,虽为西汉人所编定,而各篇多为战国时人所撰写,或主要材料出于战国时期,所以书中得以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期的史料.《礼记》的注解,现存以东汉郑玄注本为最古,在南北朝时,为郑注作义疏的,南有皇侃,北有熊安生.唐孔颖达敕修《礼记正义》亦宗郑注,而以皇氏为本,以熊氏为辅.孔序批评二书以为‘熊则违背本注,多则外义’,‘欲释经文,惟聚难义’,‘皇氏虽章句详正,微稍繁广,乃时乖郑义’,但孔氏守疏不破注的原则,所以《四库总目提要》又以孔氏‘务伸郑注,不免有附会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创新是当前国画界同仁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此我首先表明我的立场,我是站在中国民族化的立场上、站在传统中国画的立场上来谈谈个人的管见。  相似文献   

18.
由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著、近代经学史家周予同注释的<经学历史>名噪学界,早已成为习经学史入门之书.然其间不免皮氏门户之见,如对三国王肃,皮氏即大加鞭挞,将之与刘歆并称为"经学之大蠹",指责其伪造群书诸注,所论似甚痛畅.近因研究<孔子家语>,重读此书,居然发现皮氏在此却出现一低级谬误,而周注更错上加错.读之愕然.第五章论经学中衰时代时有云:  相似文献   

19.
王彪 《文史天地》2024,(3):42-46
<正>唐代后期,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威胁国本,为害甚深,愈演愈烈,成为始终难以根除的三大毒瘤。唐宪宗至唐文宗时期,朝局错综复杂,郑注骤然从江湖之远杀入庙堂之高,在夹缝中野蛮生长、崛起,纠集起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郑注出身草莽之间,以医术游走四方,本来穷困潦倒,却依仗阴诡行径、精湛口辩,攀藩镇,附阉寺,谄君上,呼风唤雨,左右逢源。数年间,他携手李训制衡权患,遍敌群臣,连逐三相,几为宰辅。郑注如同妖魔鬼魅,在黑幕中施展诡道,屡屡得手,只因政治盟友的猜忌,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郑学檬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国经济史、海上丝绸之路等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了一定成就。近些年,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进展,海上丝路的研究也迅速推进,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郑先生在海上丝路研究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思考,本刊就海上丝路与唐宋元时期江南、岭南的区域经济、产业链等问题对郑学檬先生做了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