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济的晋西南考古调查与西阴村发掘 ,带有探索夏文化的目的。徐中舒提出的仰韶文化即夏文化说 ,与李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阴村的发掘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可以比照的考古资料 ,从而导致了夏文化探索历程中第一个小高潮  相似文献   

2.
夏文化的探讨,是关系我国阶级和国家起源的一个重大课题,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史学界、考古学界都很重视这一问题。最近,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在我省召开了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与会者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有关夏文化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各抒已见,求同存异,对进一步研究夏文化起了推动作用。为了繁荣学术,更好地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特将部分发言整理发表,供研究者参考,并热烈欢迎同志们在本刊发表意见,参加讨论,以求夏文化的探讨,不断取得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东下冯类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自1959年以来,为了探索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曾在传为“夏墟”的晋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发现在年代和文化面貌上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相似的文化遗址近40处。从1974年秋季开始重点对夏县东下冯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在1977年11月于河南登封召开的夏文化座谈会上,东下冯考古队介绍了遗址发掘情况与收获,在与二里头遗址对比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登封县告成镇一带探索夏文化,继1977年的调查发掘之后,1978年上半年又有了新的进展。半年来仍以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小城堡遗址为重点进行了发  相似文献   

5.
有心还是无意:李济汾河流域调查与夏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庆伟 《南方文物》2013,(3):108-116
1925年李济在汾河流域的调查以及1926年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者第一次自行组织的考古工作。以往研究大多指出探索夏文化是李济这次考古活动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李济当年所写的调查和发掘报告,证明李济此行的真实目的是要寻找一处适合发掘的史前遗址,并企图通过自己的工作以回应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而终李济一生,他认为在考古学上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何种文化为夏文化。  相似文献   

6.
《江汉考古》2022,(1):122-144
<正>1.您本科时,北大教学体系中是如何从考古学角度论述“夏代”或者“夏文化”的?您个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夏文化问题的?我是1972年上的大学。当时还是“文革”期间,上课不是太正常。我们这个班是北大自1966年停招之后,时隔7年招入的第一届学生。老师们对我们这一届同学都非常用心,有点恨不得把失去几年的时间都追回来的感觉。但是我们当时因为不是应届生,来源也比较杂,大家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  相似文献   

7.
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对新砦遗址的重新发掘,发现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期遗存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的三叠层,确认了新砦期的存在,再次证明二里头文化是在当地龙山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新砦期即使不是最早的夏文化,也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8.
夏文化的发祥地是古夏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由所谓“禹兴于西羌”或“禹出西羌”、“禹生西羌”而推断出禹是西羌人之说,就有望文生义之嫌。应当说,“禹兴于西羌”就是指禹的事业发端于治水首功之处的积石山,大禹以西羌之地为出发点,踏上了华夏古国文明史的舞台。(摘自《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关于夏文化发祥地的再思考@姬乃军  相似文献   

9.
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研究的核心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以其重大学术价值,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认定为距今3800年前后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不断夯实巩固夏文化研究传播的高地,洛阳市应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从“强化学术研究,完善人才体制建设,打造夏文化传播示范区和夏文化精品旅游区,拓宽文化资源品类,抢占文化资源高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张海 《华夏考古》2005,(1):108-110
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禹州瓦店》一书系统收录了禹州瓦店遗址历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成果, 为我们研究颍河中上游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和聚落形态的特征以及中原地区国家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瓦店遗址位于禹州市火龙乡瓦店村东北, 地处颍河中上游地区的山前河谷地带。该遗址于 1979年颍河两岸考古调查中发现 [1]。20世纪 80年代初的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制作精美的龙山文化陶酒器, 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2]。1997年, 出于“夏商周断代工程”早期夏文化研究的需要, 又对该遗址进行了系…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其诞生的初衷,很大程度是重建中国的上古史。因此,对夏文化的思索始终萦绕在中国考古学人心头。张光直先生称“夏问题”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虽然对夏文化的探究困难重重,但其仍引得无数先贤时哲为之穷尽一生。由于20世纪初期的疑古思潮,使夏文化变得如熹微的晨光,可望而不可及。但顾颉刚先生也不是单纯的“疑古”,他说学术有分工,他的工作是要打破对上古史的传统认知,而打破之后的重建工作就要靠考古学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观点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之后,对早期夏文化的探讨又成为夏文化研究一个新的焦点.笔者在认真学习各家观点之后,对此问题也产生一些粗略的认识和想法.因此,在这里也就早期夏文化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早期夏文化问题的缘起早夏文化问题是与夏文化的研究息息相关的.夏文化问题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有夏商周三代,夏是中国第一个文明古国.但是,迄今历史界、考古界能够明确告诉人们的只有商代的历史,而夏代和夏文化的历史却仍然是一片模糊.夏文化的面目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的?它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关系到如何认识中国早期文明史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发展、内涵及其特点等重大学术课题的疑案.学术贵在探索,贵在创新.本文作者以大量事实为根据,提出“夏文化起源崛起于中国东南”的新观点,并进行了广泛而且充分的论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尽管文中部分地方在具体材料的研究上还值得进一步推敲.但作为一种学术探讨,我们更看重它的思路新颖,方法独到,给人启发.  相似文献   

14.
析《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的研究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的研究脉络模糊不清 ,难以自圆其说。其结症就在于 ,没有把“夏文化”和“商文化”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对象来研究。夏商文化数十年的探索历程证明 ,用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方法 ,是能够科学而明确地划分出夏文化和早商文化的。偃师商城正是在夏文化和早商文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成为夏朝灭亡和商朝建立的标志之一 ,但不是一个主要界标点。主要的界标点应是郑州商城 ,郑州商城才是成汤都所在 ,才是早商文化的中心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与李伯谦先生商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伯谦先生对于二里头文化1~4期是夏文化的观点是赞同的,对于夏文化的上限则提出过比较新颖的见解,认为“二里头类型是‘后羿代夏’以后的夏文化,夏代初期文化应包括在王湾三期之内”。具体地说,“以临汝煤山二期为代表的由王湾三期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过渡类型遗存,可能就是夏代初期的文化。”1李先生的根据主要是:羿为少白皋氏族的人,其居地或在少白皋故地今山东曲阜左近,羿的固有文化亦应即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夷人文化。“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以后,随着夷人入主华夏,夷人的传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必然大量涌入中原,并与传统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对于夏文化的探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題。 1959年以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大型的宫殿遗址,它的时代早于郑州二里冈商代遗址的时代,因而引起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视。对于这个遗址的文化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认为二里头遗址第一、二、三、四期文化都是夏文化; 二、认为二里头遗址第一、二、三,四期文化都是先商文化,在时代上相当于夏代; 三、认为二里头遗址第一、二期文化是夏文化,第三、四期文化是商文化。此外,还有的同志认为:晚期河南龙山  相似文献   

17.
许顺湛同志所写的《夏代文化探索》,发表于《史学月刊》1964年第7期。这篇文章是想采用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但其文献资料的来源,大体上是择录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徐旭生①《略谈研究夏文化问题》②;而实物资料的来源,则是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于1958年至1961年在河南省境内调查,发掘的一些材料。这些调  相似文献   

18.
娘娘寨遗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2005年4月至2010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5000余平方米,发现一批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水井、灰坑等遗迹,同时出土一批陶、石、骨器等。这次发掘为夏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将对探讨该遗址与荥阳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的关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陶寺文化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直接称之为“陶寺文化”,不应再沿称“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陶寺文化与夏文化毫无关系;陶寺文化受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发展成为以大柴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暂称为“大柴文化”)等是我们过去对陶寺文化的基本认识。今天,有关资料又有新的发现,促使我们再著此文,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禹与阳城的关系是颇为密切的,这在历代史籍记载中均可见到。要在考古学上探索夏文化,特别是夏代早期文化,禹的居处阳城是我们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地点。 1977年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的同志在王城岗遗址发掘了属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两座东西并列的小城堡基址,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我们认为王城岗小城堡基址的发现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