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公元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即晋宁县城昆阳),12岁人宫,34岁奉命出使西洋,在28年的航海活动中,遍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贸易,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郑和七下  相似文献   

2.
王景弘,明代伟大的穆斯林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综观郑和下西洋这一震惊海内外的壮举,郑和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使命,这与其船队中有着一批杰出的统领指挥和优秀航海家是分不开的。在他们当中,王景弘可谓是与郑和配合最默契、协作最紧密、支持最有力、  相似文献   

3.
4.
时平 《郑和研究》2005,(1):16-19
郑和作为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是值得后人尊重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也是值得我们民族纪念的。近代中国人纪念和研究郑和及其下西洋,自1905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肇起,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的深刻变革而日益热烈和繁荣。显然,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首航600周年。2月22日,在当年郑和出海启锚地的江苏太仓,迎来新闻界的两位勇士——中国新闻社记者韩胜宝、蒋振江,将进行“探寻郑和之路”的行程。启动仪式后,两位勇士朝拜天妃宫,瞻仰浏河郑和纪念馆后,取道飞往印度尼西亚,开始东南亚一带的采访拍摄活动。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伊始,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越来越迫近之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郑和,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郑和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的研究。面对这一现实,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与白下区人民政府在第二届南京(白下)郑和节期间,于9月28日举办了以“21世纪初的郑和研究”为主题的专家学座谈会。  相似文献   

7.
公元1405—1433年,我国明朝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活跃在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直至非洲东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所完成的航海事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世界远航史的先河。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百周年,郑和“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思想已深深凝固在海上丝绸之路极盛时期和世界航海史话的雕塑上,成为我国对外交流,和平交往的精神之柱和名片。  相似文献   

8.
明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曾连续上演了两幕“削藩”的活剧。两剧的导演,一是建文帝朱允蚊,一是永乐帝朱棣。建文“削藩”,激起“靖难之变”,刀光剑影,干戈扰攘,结果皇冠落地,江山易主;永乐“削藩”,从容不迫,谈笑之间,恶藩被削,众王俯首。同样是“削藩”,为何结局竟有天壤之别?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意味深长的问号。  相似文献   

9.
涉及郑和“宝船”的三大谜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研究》2006,(1):48-50
  相似文献   

10.
明成祖执政的22年间,在大兴土木、对外用兵和下西洋三个方面,做出了令史学家可圈可点的几件大事,使明朝永乐年间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出现了四海宾服、万邦朝贺的盛世局面。永乐盛世所以出现,与郑和下西洋有密切关系。笔者通过大量史实论证郑和下西洋对“永乐盛世”做出的突出贡献,对史学家称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1.
郑和奉朝廷之命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其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到达国家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那个时代所达到的综合国力和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水平,而且也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开拓与进取精神,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此而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2.
李端棻,这位从贵州大山里走出去的清末重臣,是名副其实的“百日维新”领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教育之父,然而,他却被历史不公正地淡化了。本栏目的两篇文章.愿能为“重新认识李端菜”,起到一些微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和研究》2000,(2):66-66
江苏省暨南京郑和研究会于12月1日在南京悦华大酒店举行了以“世纪之交的郑和研究”为主题的专家、学者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副主委、造船专家张友隽、中国船史研究会会长辛元殴、海军测绘研究所研究员朱鉴秋、南京大学教授刘迎胜、范金民、南京政治学院教授陈显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的想象中,土司是中囤少数民族的酋长。在他们统治的“小王国”里,有独特的信仰、神秘的习俗、残酷的刑罚和自成一体的小社会。如今,土司曾经的“王国”仍分布在中国西部各省,订壮观的城市、雄奇的古堡和皇宫般的官寨衙署,它们绝不雷同,风情万种。  相似文献   

15.
郑和的海权思想是以和平交往、睦邻友好为内核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和平海权”。关于如何实现“和平海权”,郑和认为,平等交往、互相尊重、宽容相待是其政治基础;“厚往薄来”、加强经贸联系是其经济基础;保持一支强有力的海上力量是其军事基础;以和平方式为主、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是其重要保证。研究郑和的“和平海权”思想,对于当前我们更好地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建设以和平友好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海权强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袁南生 《纵横》2010,(5):38-43
参与收回青岛主权 王艽生一生的外交活动甚至各种事业,均以抗日救国为目的。王年轻时就意识到对中华民族威胁和为害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是日本。为了抗日,他改习日文,努力研究日本文化和政治。1916年至1921年,他两次东渡日本,前往日本陆军经理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留学。  相似文献   

17.
童然星 《古今谈》2005,(2):37-39
我有幸认识沙耆老人是在1983年初,整六十九岁,按我国民俗,已是古稀之年。当年,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共同计划主办一次“沙耆画展”,特请沙老来整复由他母亲赠予“浙博”的一幅油画。那时,我正在文澜阁楼下工作,几步之遥就是沙老的临时工作室,我有空就过去看沙老作画。他是一位慈祥的长者,慈眉善目,中等个儿,衣着朴素。由于他患有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18.
在深圳的历史发展中.深圳市的政权机关曾有一段恐怕早已被人们遗忘的名称.即深圳市经济特区人民政府。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今天,重新翻回当年那段历史,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引起我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下西洋是明政府对外和平友好的体现,明初和平友好政策主要包括“怀诸侯、柔远人”、“和而不同”及“厚往薄来”等三个方面。明朝政府实行“朝贡和睦”的外交政策,凸显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政治理念和文化特性。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崛起”战略目标,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睦邻友好的政策,开辟出一条民族复兴和国际交往的新型道路。  相似文献   

20.
刘平博士《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下简称为《战争》)一书于2003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深入讨论了咸丰同治年间(1854—1867)广东土客大械斗的起因、具体情况以及历史和社会影响。出版以来即受到许多社会史学家的关注。总的来说,该书史料详实,运用了大量的档案、官书和方志等材料,足见作花了大量的功夫,也体现了作的治史功力。本主要就本书的有关问题并联系当前区域化(包括客家学)研究中的一些情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