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的繁体字是“門”.为了字型的匀称和变化,书家往往在右边门下面带上一钩.谁知竟有人为了这一钩送了性命.那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事.京城里有座学府,重新修茸了“集贤门”,需要题写匾额.“书学大家”詹希原的大字被称为“国朝第一”,“集贤门”的匾额自然也非他莫属.詹希原在题写时,照例又在右边门下带上一钩.一日,朱元璋出巡到“集贤门”,抬头见到  相似文献   

2.
李毅 《文史春秋》2005,(6):41-46
1940年10月18日夜,一向冷淡的湖北郧县古城里的天主教堂,这天突然灯光明亮,透过亮光看去,大堂上没有传道士和修女,也没有半个香客,却有几个神秘的人物聚集在一起,这些人围着一幅墨宝比划着,天主教堂四周有人影闪动,说明神秘的人来了不少。这三个人,一个  相似文献   

3.
凌大 《钟山风雨》2012,(5):60-60
我国丰富多彩的对联,都是由多字组成的。可也有对联“无一字”或“仅一字”,实为稀有罕见,现各举一例,可谓“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4.
“ ”字小考     
“ ”字甚僻,然韵书字书均有收载,义为鞋底或纳鞋底.如《集韵·上铣》:“ ,一曰履底.”《玉篇· 部》:“ ,履底 。”  相似文献   

5.
“”字小考     
“”字除了作为通假字使用,分别通“假、瑕、暇、遐、贾、段”等;“叚”也作为姓,音与“暇”相同。此外,“”也作为语气词和副词使用:作为语气词使用时,表示吃惊和不屑的语气,音与“暇”相同,元曲中音与“呀”相同;作为副词时,“”字有“却、只”等字义。更全面地认知古义字“叚”,对研究古代语言和历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宝贵 《考古与文物》2006,3(5):106-107
此字古文字作如下等形体:西周中期央(孟蕊①“需西周晚期再(伯公父匿②春秋时期”字所从)“需”字所从)蔡侯残钟)期三晋系不(《侯马盟书》裤(《侯马盟书》下(《侯马盟书》希(《侯马盟书》示(《侯马盟书》示(温县盟书)楚系香(《包山楚简》194·4) 85·23) 154·l) l·30) l·41) (《包山楚简》(九店楚简) 2) 218)西(《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16)灭(《睡虎地秦墓竹简旧书甲》21反)曰(《睡虎地秦墓竹简旧书甲》2“需”字所从)秦代(峰山刻石) (《说文》篆文)而而《说文》对其形体及其本义分析为:“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  相似文献   

7.
“”字探源张涌泉俗字有""字,用与"卷"同。明杨慎《谭苑醒醐》卷四云:"道书以一卷为.与轴同,陶九成《说郛》用之。"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篇卷》:"道书称,即卷之别名也。元人《说郛》用之。"字又作""。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字》条:"即卷宇。...  相似文献   

8.
说“卐”字     
,通常认为是佛教的专用符号,常见于释迦牟尼的胸前,是释迦牟尼的八十种好之一。梵文读作“室利蹉洛刹”,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或“包罗万象”。中国佛教界称之为“吉祥海云相”。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经论》中译为“万”,鸠摩罗什、玄奘译为“德”字。武则天...  相似文献   

9.
古有周公解梦,以及替人算命的测字先生,不知道古人会对“水”字做怎样的剖析。记得小学时学书法,写到“永”字的时候,老师以其为典,分解出八种毛笔笔法,现在我就重拾自己那隐约记得的一些笔法,对“水”字来个新解。第一笔: 做为“水”字的第一笔,起着定型的作用,是整个字的支架,剩余的笔划皆由它派生出来。这一笔更好似人的脊椎骨一样,使人能够直立行走,并且昂首挺胸,矫健昂扬,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领悟到上帝造人时这精妙的设计,空有一根挺直的脊梁,却人前人后点头哈腰,屁颠屁颠地拍着马屁,却也不管是否拍到了马蹄子上。他们总不能挺直腰杆,引得人们去猜测他是否脊椎弯曲还是什么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写这笔时却不是一竖到底那么简单,而是要在开头稍微顿折一下,才显得有体,可见做人太直了也不好。如果整天下巴朝天招摇过市,必然会因脑袋后面没有长眼睛而被不明物体绊倒,摔个五体投地,教训深刻,我就曾尝过这个苦果。小学时,身为老师、家长宠儿的我在五年级时竟被罢官,理由是我目中无人,后来天真的我才明白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字解     
《宋書·張暢傳》載,文帝時宋魏議和互贈禮物,"太尉以北土寒鄉,皮絝褶脱是所須,今致魏主。螺杯、雜粽,南土所珍,鎮軍今以相致。""粽"謂粽子,似難稱"南土所珍"。按,此處"粽"乃"■"之形訛。段玉裁《經韻樓集·與錢辛楣學士書論字》考之甚詳:  相似文献   

11.
续释“寻”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文字学领域中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兰先生早在1939年即将其释为“寻”字。本文作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诸多甲骨卜辞,进一步论证了“寻”字在文献中有不同训义,在甲骨文中则主要为训“重”、训“用”、训“就”三义。  相似文献   

12.
何成信 《神州》2012,(4):158-158
从教十几年,真的问起“教”的涵义是什么,一句话还真说不清。我的个人体会是,所谓“教”,就是博之以文使之孝。具体说来就是施教者通过自己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技法,深邃的洞察力,与时俱进的思想,用人类社会积淀下来的先进的文化去影响教化受教者,使之耳濡目染,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唤起受教者感恩的孝心。我所说的“教”的新义,是根据《论语》中的一段话再加上新时代的内容而敲定的。具体内容是:  相似文献   

13.
释“錍”字     
顷读《文物》今年第8期《太原检选到土匀錍》,作者在铭文解释中,独于"錍"字无说。这个字在秦以前器物上实为首次出现,尚未见前人著录。《说文》以下诸字书上的錍,义或为斧,或为箭鏃,或为农器,都与土匀錍字义不合。这个战国时的"錍"字,即"(卑瓦)"字的异体。《说文·瓦部》:"罂谓之(卑瓦)"。徐灏《说文注笺》:  相似文献   

14.
在家里,我不提倡过早对女儿进行一些认字和数数的教育。并不是我不关心女儿的成长,只是我认为对于四岁的女儿来说,只要她在幼儿园里玩得开心就行了。可就在我的这份漠不关心中,  相似文献   

15.
16.
""字除了作为通假字使用,分别通"假、瑕、暇、遐、贾、段"等;"叚"也作为姓,音与"暇"相同。此外,""也作为语气词和副词使用:作为语气词使用时,表示吃惊和不屑的语气,音与"暇"相同,元曲中音与"呀"相同;作为副词时,""字有"却、只"等字义。更全面地认知古义字"叚",对研究古代语言和历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梳理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甲骨文和天文官职能的发展、《周易》内容本身三个方面出发,探寻以"易"为《周易》题名的原因,认为"易"字当源自对太阳活动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正项南对"包"字情有独钟,颇感兴趣。他认为,这个"包"字是改革的动力,开放的活力,也是治疗"左"的思维的一剂"良药",更是力促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项南为什么对"包"字寄予希望呢?因为当时企业存在严重的吃"大锅饭"现象,他提出要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努力改革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弊端,让"包"字进城,企业也要搞承包责任制,要  相似文献   

19.
装裱是保护拓片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拓片装裱的样式呈卷、轴、拓本的形式而存世,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装裱拓本时的“断字”做法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