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释“小臣”     
周言 《华夏考古》2000,(3):103-106
“小臣”是殷墟卜辞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名称,一般认为是职官.不过其身份却让人 颇费揣测,至今难有定论.本文试通过对 “小臣”与“子”的比较,从宗族身份的角 度,对此作初步梳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联相关古籍与出土文物,对《静方鼎》进行了考证、断代,认为其年代为西周穆王时期,其铭文书写者为小臣静,并对《静方鼎》所载“省南国”相关联的几个方国的地望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3.
吴镇烽编著的《铭图续编》第1396号"小臣车堇"璋当定名"小臣軎"璋,玉璋刻铭中"小臣軎堇"的"堇"当读为"觐",为觐见之义。小臣軎是商之诸侯,玉璋是小臣軎觐见商王时所持之"挚"。玉璋及其刻铭表明商代已经存在成型的觐礼。  相似文献   

4.
殷商时期的诸多辞例中有"小臣"。时贤对其多有研究,但在"商代小臣是什么"这一问题上仍有争论。其实,商代的小臣是一批后备人员。在内服方面,商王朝主要从这批人员中选拔商王朝的重要官员,可能与"臣扈"、"臣沚"等商王朝的重臣相比还处于成长和训练阶段,故被称为"小臣"。这批后备人员有的来自外国族,有的是商王子嗣,还有的是女性。他们担任的职务各不相同,商人往往在"小臣"上加上他们所担任的职务或所来自的国族来区分他们。在外服方面,商王朝常从内服小臣中挑选成员回他们所来自的国族担任军事首领。通过内服小臣训练外服军事首领是商朝控制方国的手段之一。这些人员在身份显赫之后,仍然用"小臣"称名,因而出现了商代小臣纷繁多样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1997年秋季,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其中有一件1994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玉瑗(如图),质地温润,磨制光洁,侧缘还刻有铭文,得到许多观众的注意和欣赏。这件瑗的图象已收入《中国文物精华(1997)》,并有细部照片。几年以前我访问三门峡,蒙发掘虢国墓地的姜涛先生等惠助,曾仔细观察这件珍异的玉器,现就其性质、意义等问题试作讨论,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卜辞显示出来一些特征看,《合集》27880—《合集》28008之间有关"小臣某"的诸多卜辞可以排谱。排谱之后的卜辞反映的是商王调动马小臣与诸多小臣某抵御大方入侵的历史。卜辞中的"小臣某"都来自"某"国或"某"地;他们是"某"国或"某"地的军事首领。侧重于军事是殷墟卜辞中小臣某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自柞伯簋铭文公布以来,"两派"学者对柞伯世代、"小子"称谓问题争讼不已,其症结在于双方据以立论的前提(即都认为柞伯可以被王称作"小子",王讲话的对象中有柞伯)不可靠。重新审视这个前提,并系联静簋、令鼎等铭文后不难发现:王口中的"小子""小臣"很可能与静簋铭文中的"小子""小臣"身份相当,"小子"应是初学射艺的年轻贵族,"小臣"则是学射于学宫的王之近侍,王的讲话是专门对他们的叮嘱、激励之词,而非对所有参加射礼人员而言,更与柞伯无涉。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汤原县博物馆馆藏丰富,全馆共有文物藏品及标本约3400件。在这些文物藏品中,桂叶形石镞、玛瑙石镞、凹底三角形石镞、石斧、石凿、玉花钱、玉瑗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6,(5)
正在已发掘的西汉长沙王室墓中,曹墓是出土玉器相对较多的一座。曹墓早年被盗,但考古发掘仍出土了三百多件文物。其所出玉器共46件,包括玉印3件、单面透雕龙马玉珩2件、鸡心玉佩2件、玉环2件、玉瑗1件、玉璧12件、玉璜6件、玉贝12件以及其它玉器6件。这座墓发掘于1974年12月至1975年1月长沙市咸嘉湖陡壁山,位于长沙王陵区内,墓中出土了"曹"玛瑙印两方,"妾"玛瑙印一方,故被命名为"曹"墓。根据墓中出土器物的形制大小及规格,整理者推断,  相似文献   

10.
众人和庶民     
西周春秋时期,有“众人”和“庶民”(亦称庶人)。这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农业劳动者。但对众人、庶民的身分,有不同的看法。众人,来自殷商,卜辞中有“众”或“众人”。“王大令众人日协田,其受年。”“王往,以众黍于冏??“贞维小臣令众黍。”这里只看到众或众人是耕田种地的,是农民,看不出他们的身分。  相似文献   

11.
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神秘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而这也是玉器神秘化在汉代达到巅峰的标志。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文献中,“珏”字经常用作玉器的计量单位,但一珏玉究竟代表多少玉器,则历来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甲骨文、金文和传世文献中的有关材料,并结合出土玉器的情况,分析并论定了“珏”是商周时期专门用于计量玉器的单位,一珏玉就是两件玉器的代称。同时,进一步论证了在东周时期“珏”更可能是指用对开成形法或成形对开法制作而成的造型相近的两件玉器。  相似文献   

13.
张帅峰 《收藏家》2013,(12):36-40
玉戈是质地为玉石的戈,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国家文明即将产生的历史时刻。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阶级分化日趋加剧,氏族部落向国家王权转变,礼仪制度产生并维护着日益严格的等级制度,礼仪用玉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玉为戈的象征性兵器,实质上是一种专用的礼器,在祭祀活动中,祈求力量与胜利;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威严与等级。玉戈作为非实用性的武器和专用礼器的出现,标志着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时代的肇始。二里头文化时期,玉戈已较为常见。二里头遗址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一夏的都城,玉戈均见于遗址中随葬品比较丰富的墓葬。玉戈形制为窄长援,直内,制作较为精细。  相似文献   

14.
西周至南北自制玻璃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玻璃起步较晚,大体始于西周初或先周(殷末),主要是蓝色、浅蓝色或绿色玻璃珠管,与玉、玛瑙配合制成“杂佩”。其时玻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并含有少量铅、钡,故称为铅钡玻璃,与西方钠钙玻璃不同而独树一帜。春秋战国时期,西方蜻蜓眼玻璃珠输入我国,从此,以仿羊脂白玉美若明月的“隋侯珠”为代表的自制玻璃与外来玻璃并存。西方(大月氏)吹制玻璃术于汉魏传入我国之后,也出现了自制的空心玻璃器皿。  相似文献   

15.
祝容  曹汉刚 《收藏家》2008,(6):51-54
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并以郑州为都城,称为亳都。至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城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地区),至帝辛(纣)止,因此后人把商也称“殷商”。以盘庚迁殷为标志,商王朝可分为前后两期。  相似文献   

16.
盘庚迁殷地点蠡测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1996年以来,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安阳市洹河北岸殷墟外墟区东北部的京广路两侧发现一处商代中期大型遗址,其上部堆积的年代略早于大司空村一期,约同盘庚、小辛、小乙三王在位时期相当。据此我们认为,这处遗址为解决古文献记载中“盘庚迁殷”的地点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玉器以其特有的品位和属性融入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地处中原的河南出土了大量的三代玉器,以其品类多、功能全、工艺精而居于全国前列,贯穿于夏商周各个王世,其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绝对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中出土的3件虎形玉扁足和4件镂空扉棱玉片,应是商代漆器上的扁足及漆鼎腹部装饰的扉棱,进而大致推定出漆鼎玉足和腹部扉棱玉片的镶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广州增城墨依山遗址发现一批先秦至清代晚期墓葬,其中商代墓葬M66、M70随葬的玉牙璋是本次发掘的重要发现,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在时代明确的墓葬中清理出土的玉牙璋。玉牙璋的出土丰富了环珠江口地区的相关材料,为探讨这一地区此前考古发现的牙璋年代提供了重要标尺,也为研究牙璋自北向南的传播过程及其与周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获取河北定州商墓出土玉器的物质信息,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aman)等无损光学技术手段对玉器进行科学分析。获得玉器成分、矿相和结构等信息,研讨其质地和来源。从而探究先民的玉料来源、制玉技术、文化发展与文明互动交流诸方面问题。进一步探讨当时的生产力、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组织形态以及拥有这批玉器的人群在当时背景下的发展程度。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河北地区的商代社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