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欢 《文史月刊》2012,(Z3):64-64
<正>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别的作家,以高小的学历直闯文坛,笔下创造出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在他的一生当中始终执着追求人性,构建理想中的"希腊小庙"。"发掘人性的美质,揭示和探寻生命的庄严和价值.进而重造民族的品德,重铸国民的灵魂,实现社会、国家、民族的重造,并向人类远景倾心,是沈从文文学理想的一个基本精神向度。"沈从文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  相似文献   

2.
提出这一想法,主要是希望把中国书法放在文化上来思考,只有这样努力,才有可能打开书法艺术的“黑箱”。所谓文化(Culture)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已经积淀下的和正在积淀着的这些精神、意识、思想、道德、风习的结晶。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现象。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是三大古老文化之一(文化史把世界分为三大文化类型,即希腊型、中东及印度地区型,中国型)。每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都表现出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社会存在和民族精神,但是中国文化的研究却很难。中国哲学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往往留于模糊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中国书法是最高形式的抽象,线条的无限变化包融着丰富情感和生命意识。困难在于寻找这些复杂的精神和人的其他  相似文献   

3.
人文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对自己生命存在意义的应然和实然的理解。社会生活的意义从来都是通过确立人生命存在的意义而产生的,它是推动社会生活的原动力。怀疑和抛弃了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的生活危机的出现,以及作为生活危机之表现的人文危机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力量是指什么? 是指一个人有一膀蛮力气?是指一个人有很多的财富?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名望?还是指一个人有很大的权力? 都不是。力量是指一个人生命的活力、理想的远大和精神的支柱。一个人只要拥有其中的一点,就拥有一份力量。生命的活力是每个人都可拥有的, 是唾手可得的,是最易获得的,正如那嘴边之肉,随时可以吃掉。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族民俗审美在人的姓名中也有较为鲜明和具体的表现。可以说,这种人名的出现、发展和变化过程正是人类审美需求、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发展、演变的过程。尤其是它与审美中的生命意义、形式和内容的美有着一致性的关系。文章主要探讨维吾尔族姓名民俗中所显现出的本民族对生命的解释和生与爱之辩证关系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论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中蕴含了厚重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追求和谐,即满足个体生命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让人进入和谐的境界。它包含了人与自然之和、人与社会之和、自我之和。这一文化精神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其特点是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发,从中确立自己的价值理想和生活意义,为人生文化提供种种价值理想和实现此等价值理想的途径与方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标志."天人合一"思想是其中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生命     
正生命不是年华而是心境,生命不是面貌、地位、权势,而是沉静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感情,生命是溪水在流动生命可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也有,年岁增加,并非老矣,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年岁之长,衰老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使生命毫无意义。无论年届花甲,还是二人妙绘,心中皆有生命之喜悦,快乐活着的人  相似文献   

9.
《沧桑》2012,(4):156-156
颜越虎在《浙江方志》2012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认为,当代方志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所特有的生活活动方式之一,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既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方式和成果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也在社会设置、惯例、习俗、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抽象形式中得到体现。要构建起与地方志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相适应的当代方志文化,需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共同努力、长期奋斗。  相似文献   

10.
罗志奇 《东方收藏》2022,(11):125-127
亨利·摩尔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汲取了现实生活与历史经验中的丰富灵感,吸收了玛雅文化、非洲原始文化等多种文明中的艺术元素,在漫长的雕塑作品创作生涯中,通过生命、事物、人体的抽象组合,表现出雕塑作品中宛若大山般的气势与力量。本文基于亨利·摩尔创作并设计的多系列雕塑作品,考察他的雕塑作品中“富含自然与生命意蕴”的具体表现,探究其亘古不变的人性温情与富有节奏感的生命力,总结出高度精简的抽象性、人本主义的人文性、自然事物的生命力、变异风格的可塑性等四大显著特征。亨利·摩尔凭借自身在雕塑刻画中的卓越表现,为世界雕塑语言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书写了世界雕塑史上崭新的篇章。因此,本文旨在深入考究亨利·摩尔抽象雕塑形式中蓬勃的生命力,力求为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源泉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正>阿兰·德波顿说,当我们在旅途中邂逅真正珍贵的美,总想着去占有,拍照,签到,买纪念品。但真正能深入体验到旅行之美并拥有它,则离不开艺术。各种形式的艺术,无论涂鸦、摄影还是禅茶,帮助我们将旅程拆解,把所见和所思重造,组成更加深刻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渤海国作为唐王朝管辖下的地方政权,其教育形式也与唐朝的教育形式基本相同。渤海国教育主要分为官学和私学,同时还有派人赴唐朝接受教育等。其官学有中央和地方之分,私学有私塾与家学之别。教育极大地加速了渤海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原先进文化及思想的北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使渤海人迅速地接受了中原汉族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及宗教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生活在都市的人,都渴望生命中的一方乐土;每一个行走于喧闹的人,都向往内心的一处平静。置身于方寸之间,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形式的诠释。我们的生活需要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14.
“风帆扯动着理想,生命永远在大海游荡……”“哥德堡”号,一艘瑞典王国仿古船,承载着文化使命的文化旗舰,流动海上的航海历史博物馆、漂浮的海上世界名胜,还有继续那充满惊险和浪漫的海洋之梦的大海的女儿……一道有古有今的“海上丝绸之路”风景线,撩人情思。  相似文献   

15.
论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的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之印度的传统宗教文学,《吉檀迦利》集中表现出泰戈尔对生命本体的跨越性认知。泛神论与博爱精神是贯穿于泰戈尔生命的两大主题。印度宗教传统与西方文化对泰戈尔具有双重影响,在散文诗集《吉檀迦利》中表现为人的觉醒以及"神人合一"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藏民族凭借巍巍青藏高原,在蓝天白云下展开自己的生存,并使自己的生活富有生命魅力地延续下来,是因为在悠悠万年时光中藏民族选择并培育了畜牧业和青藏畜牧文化。人与马、牛、羊结下了万年不解之缘。在诸类生命中,人与马有着深远的生命认可关系,从格萨尔赛马称王到一年一度的赛马节,人们口碑事典地强化着对马的生命的文化认同。在此我们辑录《马背世界》专栏以飨读者,并提请注意:马除了本栏目描述的文化建构功用外其自生状态中就透露出了生命中天然的伦理品质和它们群落的社会规则,最重要的是马除了作为牧畜,它还是继人之后走进青藏畜牧文化建构者行列的第二类生命。骑马放牧事实中,马和人都是护牧守群的主体生命。严格意义上说,马和人在品类生命的意义上是共同发展人类畜牧生存的生命兄弟。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与寺庙园林环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祥妹 《人文地理》2001,16(1):35-39
文章探讨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的形成及结构特征,认为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是中国文化生态经验对隐蔽和探索结构的强化,景观审美感受上以神秘隐幽为主;中国寺庙园林是这种景观理想的物化,其园林环境和建筑布局都表达了中国人对理想景观模式的追求;作为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园林在旅游开发中必须突出其文化内涵,营造氛围,使游客体味它的深层次的美。  相似文献   

18.
书屋     
《中华遗产》2007,(1):148-148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著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版定价:20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解读《论语》,品评孔子。  相似文献   

19.
孙清  孙仙中  孙冠春 《神州》2011,(6S):131-131
21世纪的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教育家爱弥尔说:“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教学和教育的全部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当然好的教育是往往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今天从事的教育是学生生命的火炬,是他们智慧的桥梁,也是通向文明的阶梯;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获得内在幸福提供了无限空间,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学会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20.
黄德灿 《神州》2014,(5):245-245
<正>人是社区最重要的因素,社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服务社区居民和培育社区居民上。因为在我国,社区文化已成为以社区为依托,以开展文化活动为纽带,将社区内各行各业阶层成员连为一体的开放型的社会活动形式。它以科学的文化引导人,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以和谐的文化凝聚人,使社区文化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