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文明观思想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思想史上的创新成果,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大理论宝库。本文试图结合孙中山文明观的基本内涵,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力求全面、客观地提炼出影响孙中山文明观思想形成的因素,以形成对孙中山文明观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2.
巫曼君 《神州》2013,(16):181-181
从政治方面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经济方面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文化方面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提供思想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孙中山博爱思想日益引起学界重视。学者们利用已有资源,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不仅对其提出原因、思想渊源及内涵进行历史探索,也对其社会意义、当代价值进行现实思考,从而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博爱思想的提出是孙中山个人经历与所处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相互交融的结果,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系统考察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已有研究既有值得称道之处,又有尚需改进之处。因此,对孙中山博爱思想研究进行综合述评,有利于相关研究理论的创新与研究方法的完善,有利于对孙中山博爱思想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该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是振兴中华、追求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驱。先生不仅首创了中国革命的理论,而且首创了中国建设的理论,这就是在《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论著中系统全面阐述的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在回顾与“反思”以往的现代化运动、总结以往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他开始构建现代化思想理论并逐步加以完善。现代化思想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最为先进的思想,主要包括: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只有实现革命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即只有“救亡”,才能“振兴”,而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对外开放等。孙中山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建没中国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宏伟蓝图,对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晚清国粹思潮与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始终不渝地实践着五权宪法,这种实践虽然在小范围内部分地取得了成效,但作为一种完整的整体构想却始终未获成功。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变革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的主张借鉴西方富强的经验,建设一个近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上,确实与改良派的主张类似,但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改良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主体思想是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指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针对在研究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的一些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出生于落后而又封闭的农业宗法社会,因此在12岁以前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直至12岁前往夏威夷,"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这才知道中国之外还有这么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特别是近代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的主张借鉴西方富强的经验,建设一个近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上,确实与改良派的主张类似,但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改良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主体思想是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指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针对在研究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的一些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胡宏是南宋的著名思想家,湖湘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提出著名的性本体论思想,台湾的牟宗三先生对其颇为推崇。心性论是胡宏性本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性体心用"、"尽心成性"等独具湖湘特色的命题出发,对胡宏心性论作出相应的阐发。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香港之行——近代香港英文报刊中的孙中山史料研究莫世祥香港是孙中山相继接受近代中等和高等教育、萌发革新与革命思想的地方,是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据以发动中国民主革命的最早策源地。自从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组织乙未广州起义,因失败而被迫...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发展农业和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环 《安徽史学》2002,5(3):64-67
孙中山历来重视发展农业和振兴实业。在其《实业计划》和《三民主义》等著作中,一再指出发展农业和振兴实业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振兴实业的途径、原则、政策和计划。孙中山在其发展农业的思想基础上,已具有用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农民的思想。孙中山很重视发展实业,把发展实业视为“中国存忘之关键”。在振兴实业中,孙中山非常重视修筑铁路、开发矿业,并决心用全部精力从事铁路建设。为完成筑路计划,孙中山主张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在引进外资问题上,孙中山一贯主张既要利用外资,又要确保主权。孙中山发展农业、振兴实业的思想,尤其是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经济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论孙中山对训政时期的政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政思想是孙中山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在这一思想中对训政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和设计,这是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框架性的建构设想,其中所体现的一些基本精神和原则是积极的、可贵的,但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略论孙中山与民国初年的银行建设袁新琳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积极提倡者和实践者。银行建设思想和实践,是孙中山从事中国近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l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虽然辞去了总统职位,但他利用自己的影响,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大力宣传银行建...  相似文献   

14.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主要思想。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研究新作迭出,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族主义方面,除原来涉及不多的孙中山民族主义内涵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得到了研究外,更重要的是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念和民族复兴思想的研究得到了新的突破。民权主义方面,在此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界对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新的探讨,取得了新的成果。在民生主义方面,如果说以前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内容特征、社会影响及其性质等问题,那么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扩大,社会不公现象越演越烈,学术界更多关注的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或现实意义,希望从中求得医治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的秘药良方。  相似文献   

15.
西方土地国有思想的早期输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熟悉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人都知道,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主要来源于亨利·乔治和约翰·穆勒的土地国有主张。西方土地国有思想的输入显然是近代中西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按照孙中山的说法,他在旅欧期间(1896—1897年)接受了亨利·乔治的思想,在《孙学说》中这样说:“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民生主义。”夏良才先生在《论孙中山与亨利·乔治》一中探讨了孙中山接受亨利·乔治学说的历程,认为“孙中山对亨利·乔治学说的认识,是通过多种途径才完成这个过程的”。并且推论指出,孙中山最早获得亨利·乔治学说可能是从《万国公报》刊登的马林等人撰写的有关章而来的。这项研究对于探索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形成很有意义,但它尚不足以说明西方土地国有思想早期输入中国的具体情况和重要影响。究竟亨利·乔治等人的土地国有思想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它的传播情况如何?有哪些历史影响?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评价近代西学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宪政思想是一个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对中国的宪政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所设计的先制定约法再制定宪法的思想,成为达成宪政的固定的次序.以党治国和政党政治有明显的区别,孙中山主张的以党治国在相当时期内主要是以国民党治国,后期发展为各党派团体联合建国.他主张国民会议是要通过和平统一的方式实现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而在是否坚持训政的问题上曾经出现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继续实现并发展了孙中山的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他最早认识到没有办法依靠满洲人领导中国走向现代,实现现代化。孙中山的伟大,还在于他不仅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机缘巧合让他始终不渝坚持了十七年,奋斗了十七年,终于通过辛亥革命证明了他的先知先觉。那么,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不是像过去很多年说的,仅仅是因为他在李鸿章那儿碰壁,没有进入李鸿章的幕府,没有进入体制呢?显然不能这样功利性地理解。这是对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亵渎,是对历史事实的误读。本文从政治史角度解读为什么是孙中山而不是别人产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革命思想的外部原因,以期寻找孙中山革命思想起源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主张将来中国所实现的"大同"和将来世界所实现的"大同"在思想来源和内涵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国内一些学者的说法,亦即:孙中山主张,先是中国实现"大同",然后将中国的"大同"理想"推广"到全世界,最终在全世界实现这种"大同",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在研究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时,总体上应将孙中山一生中所谓的将来中国"大同"看成是其民生主义内容,将其所谓的"世界大同"看成是其对外思想或民族主义内容。当然,这两者中的"大同"存在若干共同点,如都"不得为私",都实行平等和互助的原则,等等。但它们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之学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泉 《史学月刊》2005,1(5):43-50
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是其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始终坚持以地方自治为政治理想,并由此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系,体现了孙中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属性,它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近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虽然这一地方自治思想体系带有不可避免的理论缺陷,在近代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挫折和障碍,但其在学理上的意义是应当给予认真总结和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率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个口号作为时代的强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强烈愿望。因此,对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研究,也一向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中山大学林家有教授所著《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