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的钴显色材料有颜料、玻璃、陶瓷釉。花绀青、钴蓝属历史颜料;钴显色蓝色玻璃可能始于西汉;钴显色蓝色陶瓷釉始于战国陶胎釉珠,唐朝唐三彩陶瓷釉发展成多个品种。钴显色材料有国产钴土矿类和进口Smalt类。原料矿中带入的锰、铁、镍、砷、铋等杂质对色彩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周至南北自制玻璃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玻璃起步较晚,大体始于西周初或先周(殷末),主要是蓝色、浅蓝色或绿色玻璃珠管,与玉、玛瑙配合制成“杂佩”。其时玻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并含有少量铅、钡,故称为铅钡玻璃,与西方钠钙玻璃不同而独树一帜。春秋战国时期,西方蜻蜓眼玻璃珠输入我国,从此,以仿羊脂白玉美若明月的“隋侯珠”为代表的自制玻璃与外来玻璃并存。西方(大月氏)吹制玻璃术于汉魏传入我国之后,也出现了自制的空心玻璃器皿。  相似文献   

3.
中国出土的一批战国古玻璃样品化学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 AES)等方法,对新疆、湖北、河南和重庆等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玻璃珠(包含镶嵌玻璃珠)、玻璃璧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战国时期中国境内同时存在PbO BaOSiO2、K2O SiO2、Na2O CaO SiO2三种硅酸盐玻璃,分布的地域范围从中国的新疆东部一直到长江、黄河流域,以及南方的四川、贵州等地区。中国古代的PbO BaO SiO2和K2O SiO2玻璃在技术发展上应该具有密切联系。结合文献资料对这些玻璃的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
青海大通县出土汉代玻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对12件玻璃样品进行化学组成分析.其中,部分样品还进行了密度测定,X 射线衍射分析和显微镜观察.此外,还对一颗黄色玻璃珠的表面层进行 SEM-EDX 分析.结果表明,该玻璃珠表面有金箔涂层.根据分析结果,青海大通县出土玻璃的基础成分可归为三类,即铅钡玻璃(Na_2O-PbO-BaO-SiO_2系统玻璃),钠钙玻璃和钾硅玻璃(K_2O-SiO_2系统)。此外,还对玻璃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湖南桃源县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保存现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X射线衍射法(XRD)和激光拉曼光谱法(LRS)等手段对陶器胎体成分、表面彩绘、金属涂层等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这批彩绘陶器胎体成分相近,为普通易熔黏土。彩绘陶器表面的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黑色颜料为炭黑(C)。在彩绘陶壶、陶鼎和陶敦表面发现金属涂层装饰,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涂层为单质锡,属于锡涂陶的范畴。同时红外光谱测试显示锡层内面棕黑色物质为生漆,可能混合其他胶结材料。以上结果为研究战国时期彩绘陶器,特别是锡涂陶的制作工艺及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major, minor and some trace elements of sixty-five glass beads from eighteen oasis sites both north and south of the Taklamakan Desert, the ancient centre of the Silk Routes linking East and West; the samples date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1 BCE) to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CE). Using a high-resolution portable XRF spectrometer,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issues of surface weathering and sample preparation, we obtained quantitative chemical compositional data that, when combined with archaeological context and the technology of bead manufacture, provide the basis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both changes in glass type over time, and possible source areas for the Xinjiang glasses. While glass beads at the early sites (1st c. BCE to 4th c. CE) were coming primarily from Kushan-controlled territories in northern India, Pakistan and Afghanistan, with a small contribution from central China, most of the later glass (4th–10th c. CE) is similar to that produced in the Sasanian Empire at such sites as Veh Ardashir in central Iraq. These changes most likely reflect changing cultur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the Silk Road towns.  相似文献   

7.
铅钡玻璃是我国特有的玻璃体系,主要集中在战国至两汉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铅钡玻璃完整器被发现,相关的风化腐蚀研究和保护工作逐渐展开。本研究以陕西临潼新丰秦墓和河南三门峡秦墓出土的两件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铅钡玻璃为样本,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对铅钡玻璃的腐蚀层进行成分与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铅钡玻璃腐蚀层的钡大部分流失至环境或腐蚀层外侧,腐蚀层的主要物相为碳酸铅。腐蚀层的形成与铅钡玻璃埋藏环境中水位和酸碱度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本研究对铅钡玻璃保护工作具有参考价值,也为古代玻璃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华夏民族的形成问题是古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上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从缕析古史的角度,考察了战国时期华夏民族的融合。他指出战国时期随着现实中族群的融合,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思潮,具体表现为设计出共同的始祖、共同的地域。同时,顾先生指出,三代以来的华夏文化成为民族融合的文化基础。共同的始祖、共同的地域,以及共同的文化基础,促进了各族属在心理方面的相互认同,保障了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顾先生的研究,为此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东博罗先秦硬陶的XRF和INAA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广东博罗梅花墩、银岗、横岭山三地古陶器的产源、烧造工艺、技术传播和化交流等方面情况,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WDXRF)、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同时测量了广东博罗梅花墩、银岗、横岭山等三地点所出38片西周至春秋、战国硬陶中Al、Ba等元素的含量。并用主成分分析分别处理了测量数据。两套数据的分析结果均表明,梅花墩、银岗和横岭山的硬陶原料互不相同,各地点硬陶可能主要是“自烧自用”。数据分析还表明在南方各省区中,广东硬陶具有Al2O3含量偏高这一明显的地区特征。  相似文献   

10.
1999年 7月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在南阳宛城遗址明远顶西侧约 5 0米处发掘水井 3口 ,出土铜钱、陶罐、陶壶等遗物 ,时代为战国晚期或稍早 ,一直延用至新莽时期。水井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宛城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彩绘陶器以其绚丽多彩的彩色装饰为主要特征,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将不断丰富古代制陶工艺及颜料加工技术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利用EDXRF、XRD、SEM、热膨胀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和沂源战国墓葬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烧制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发现了先以滑石粉打底其上再绘朱砂的彩绘陶品种。沂源战国墓葬中出土了表面用锡层作装饰的陶器,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墓葬中首次发现这种"锡涂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和器物的胎料组成相近,而烧成温度存在明显差异,陶俑的烧成温度要高于器物。这些结果可为研究彩绘陶器的工艺发展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的发端与形成期,制铁耐火材料为发达的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提供了结构、化学、热性能上的技术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制铁耐火材料的研究较少,影响了对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全面认识。本研究对战国秦汉时期出土的制铁耐火材料开展了文献、田野考察和矿相分析,科学认知其微观结构,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制铁耐火材料以黏土质材料为主,使用了砂质材料,但尚未出现砂泥混合质材料。同时,炉壁、铸铁范、鼓风管之间的矿物显微组织和含量差异较大,表明战国秦汉时期工匠已能根据性能需求的不同制作不同的耐火材料用于不同的制铁生产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震中 《史学月刊》2005,(11):84-90
近年来新出土的《容成氏》等战国竹书,在增加和扩充史料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它们依然是有其局限性的,重建上古史还得靠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结合。而考古学本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也需要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以及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人口学的等等知识。将酋邦理论、社会分层理论与聚落形态学理论相结合是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但理论贵在创新。因而,结合中国考古新发现,从中国的材料出发,创建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理论,才是最上乘的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依据近年来对山西襄汾陶寺和河南新密古城寨的考古发现,将早期文明与初始国家出现的时间,划定在龙山文化时代,应该说是有着充分事实依据的。与此相关,将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划分为邦国—王国—帝国,要比称之为古国—方国—帝国,更约定俗成更合理一些。  相似文献   

14.
洛阳金谷园IM337号汉墓的年代,原报告推定为“东汉中期-晚期”,本文认为该墓实际上是一座西汉晚期墓葬。本文还就该墓中出土的釉陶器进行了分析,认为已知洛阳地区出土的同类釉陶器的年代均集中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应属于直接从南方输入的产品。  相似文献   

15.
跑马岗战国墓群位于常德市鼎城区白鹤山乡,处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交汇处的低岗上。1999年冬首次集中清理了38座战国楚墓,均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其次为铜器和漆木器,是一批极有研究价值的楚化资料。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在奉节县宝塔坪遗址发掘一批墓葬.IM1028是土坑墓,出土陶器和铜铃,年代在战国晚期到秦代.IM9001是石室墓,出土陶器皿和陶俑,年代在东汉.  相似文献   

17.
漆衣陶器是一种在陶器上髹漆做画的器物, 产生于战国, 大量出现于西汉早中期。作者对该类器物的产地、用料及其兴衰等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衡阳市博物馆 《江汉考古》2005,(4):19-24,F0002,F0003
该墓是带墓道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随葬器物54件,其中有5套陶礼器鼎盒壶钫完整组合,出土30件日常生活陶器,还伴出大量泥郢称、泥半两.随葬器物从侧面反映了楚国故地衡阳在西汉早期,一方面承袭战国晚期楚国的礼制习俗,另一方面又开启西汉中晚期的封建田园经济生活新风尚.  相似文献   

19.
1998年12月,为配合郑州纺织机械厂住宅楼的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厂南生活区发掘清理古墓葬38座,其中东周墓24座,唐墓1座,清代墓13座。本简报仅介绍24座东周墓。郑州纺织机械厂南生活区位于郑州市南阳路与黄河路交叉口西北,地势较高,南与岗杜相邻。(图一)岗杜一带,是东周墓葬相对集中的地区,以往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过程中多次发现。这次发掘的24座东周墓葬主要分布在郑州纺织机械厂南生活区6号、7号、8号、11号楼基下。(图二)发掘前,此处已平均下挖1.20米。一、墓葬形制24座墓葬均为长方…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发掘墓葬56座,出土大批铜、石、陶、骨、金器等。墓葬形制可分竖穴土坑、洞室、偏洞室三种,绝大多数存在殉牲现象。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此墓地与岱海、鄂尔多斯地区的同时期考古遗存既有共性,又有一定区别。墓地居民可能从事一种较为发达的游牧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