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找回诚信     
雨,哗哗的雨。豆大的雨点不由分说地铺天盖地地砸了下来。眼前白蒙蒙一片。我站在学校门口干着急。车站离学校还有一段路,还有许多功课等着复习,偏偏又没带伞。正不知怎么办时,一阵噼啪噼啪的脚步声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抬头,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撑着一把伞,睁着两只机灵的眼睛望着我:“姐姐,没带伞吧?”我点了点头。他立刻热情地问:“你家远吗?”我正犹豫着,他已把伞罩到了我头上,并用他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真诚地望  相似文献   

2.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  相似文献   

3.
惜别北大,是为了“把一切献给党” 1953年7月暑假的一天,我正独自抱着书坐在北大未名湖畔的树下阅读,学校的高音喇叭突然响了,叫我速到教务处去。到了那里,我才知道爸爸到了北京。这真让我喜出望外,没想到刚刚分开一年,父女俩就要在首都北京重逢了!  相似文献   

4.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干部学校”。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培养干部,供干部学习的场所。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情况。“五七”干校,是以劳动为主体,以改造思想为目的而设立的“干部学校”。文化部有两个干校,一个在天津静海,一个就设在湖北咸宁向阳湖。我们是1969年下干校的,从到干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紧张劳动之中。本来,有十几个部打算在向阳湖办干校的,但他们看到这儿的情况以后,大部分改变了主意,到别的地方选点去了。只有文化部“五七”干校仍决定…  相似文献   

5.
偶然结识胡耀邦 说起来是1971年的事情了。我1965年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按四年学制,1969年就该毕业。可赶上了“文革”,到1971年还在学校里“停课闹革命”。1969年,我们学校按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一部分学生到“东方红炼油厂”参加劳动,一部分随同“二外”的教职员工下到河南明港办“五·七”干校。  相似文献   

6.
“我要报名,自费也要送孩子去!”近日,庐山“择差学校”在武汉征集2名典型的“差生”免费培训,引来不少家长关注。今日,其中18位报名者将接受“择差学校”面试。“救救我的伢吧,我已无能为力了。”昨日上午9时报名开始后,小灵通尾号为012的杨女士首个打入电话报名。杨女士介绍,  相似文献   

7.
薛峰 《南京史志》2023,(42):9-10
<正>三水交融韵古城,崇儒学派教风扬。在我心中,水是泰州文化之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水的品质。一、水滴石穿,若水之坚韧守初心2009年,我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我在农村中学工作了整整十年。在那里,一支支细流穿越农田,奔向广阔的周山河,这让我懂得了水柔而有骨的信念。这十年里,虽见证了农村学校从辉煌过往到日趋艰难的变迁,但我认为,“调整”“说服”“接纳”是“农村学校守夜人”的时代痛点。正是这段时期,  相似文献   

8.
戈平 《文史春秋》2004,(12):21-22
1958年.我上了大学。年底,学校挑选出几十个老师和学生,到北京参观“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果展览会”.我忝列其中。由于是第一次去北京,母亲在为我准备御寒衣物的时候.还开了一张清单.列出我必须登门看望的亲友及他们的地址。除了两位姨妈(大姨妈健在.二姨妈已辞世)和她们众多子女即我的表亲之外.  相似文献   

9.
李晓 《南京史志》2009,(8):11-12
儿子上初一了,所在学校离家也就十多分钟路程。早晨,闹钟把儿子从梦中吵醒,常常是匆匆吃完早餐,他便歪过头来只说两个字:“爸,钱。”儿子让我给他一元钱乘车去学校。我看看时间,步行到学校去还来得及,对他说:“儿子,你步行吧,或者,爸爸陪你跑步,又锻炼了身体。”儿子不屑地撇撇嘴,嘟嚷了一句:“爸,不就一元钱么,真是个吝啬鬼。”说完,“呼”地一声掩上门走了。这样摔门而去的动作,把我的心也给震痛了。  相似文献   

10.
“性”本不是洪水猛兽;没有“性教育”,“性”才成为洪水猛兽。在“性”教育上,美国的学校常常有些惊人的举动,令我这个教育研究者叹为观止。玲玲是我朋友的独生女,在美国上中学。有一天,玲玲从学校抱回一个金发、碧眼、货真价实的“洋娃娃”。而且,假娃娃拥有真娃娃的整套装备:从睡篮到小衣服、小鞋子、尿布、奶瓶,一应俱全。一开始,朋友觉得很奇怪:玲玲都上初一了,怎么学校还让学生玩娃娃?没过几个小时,我的朋友就发现:这个娃娃可真不是个“好玩”的玩意儿。它的体内装有电脑程序,每过几个小时,娃娃就会放声大哭,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饿了,二…  相似文献   

11.
我是当年上海市杨浦区重点中学吴淞中学67届初中毕业生,说是67届初中毕业,其实,因为1966年就开始“文化大革命”,实际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在学校“逍遥”了两年,1968年到农村当了农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几乎所有的知青一样,此时我的“大学梦”早就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2.
我在清华学校学习时,已立志毕业后赴美取得博士学位。我想精通体育专业,弄清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体育强国、而中国则沦为“东亚病夫”的道理,进而有计划地把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提高到应有的地步,这是我在学生时代的一点天真的爱国心,当然不懂得从社会制度等方面去观察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密林深处,有一个珞巴人聚居的地区,这就是米林县的南伊珞巴民族乡。7月的南伊沟,万物竞翠,生机勃发。我来到这里采访,乡长达嘎一见面,就用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高兴地告诉我:“现在珞巴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今非昔比。”随后,他又领我走东家,看西家,到学校,进电站,娓娓道来。珞巴,藏文有两种写法,两个词意:一是“野蛮人”;二是“南方人”。前者是旧西藏统治阶级对培巴人的侮辱称谓,后者是当地藏族人对珞巴人的习惯称呼。1965年8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止式承认居住、生活在西藏高原的“珞巴…  相似文献   

14.
柳袁照 《神州》2012,(22):1-1
曾在2011年一个题为“面向未来”的全国教育论坛上,我应邀作了发言,我的题目是,“未来:将面向优秀的传统”。这是我对未来的理解、包括对教育未来的理解;这是我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包括对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不久前,在北京参加了一次”新学校”论坛,应邀我作了”新学校试验的启示”的演讲。提出了一个问题:“新学校”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无论新学校也好,新教育也罢,必须思考、回答教育的重大问题,而教育形式、技巧、方法、手段等的变革是次要的。今天的教育,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我们在“新教育”、“新学校”中认真梳理。必须明白,我们正在向何处去?我们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关头?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1999,(12)
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1964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来到国防科委机关任参谋工作。自此,我们一直共事了十多年,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机关,其中有十年是在“文革”的岁月中度过的。李敏在“文革”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我对李敏的认识也是从“文革”前后开始的。“文革”之后,李敏和我谈起她从学校到国防科委机关后的这一段工作经历,使我对她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我和小顿珠     
当兵第一年初春,部队为当地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我受命到学校当上辅导员。那阵子,我同一群藏族孩子打得火热,尤其是那些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四、五年级的孩子,喜欢同我摆“龙门阵”,要我给他们介绍内地  相似文献   

17.
昨天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让我到他家去一趟:“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请你来我家现场指点一下吧。”原来,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为一件小事与同学打了一架,老师让他的孩子写出检查,星期一带去交给老师。在该不该写检查的  相似文献   

18.
又一次“五一”假期,我一家人到赣南去旧地重游,经历一次意外的重逢。那天,我向朋友借了一辆“三菱”越野车,由我女婿驾驶,从万载县城出发直驶赣南,一路风驰电掣,青山绿水快速后移,薰风阵阵灌吹入车,令人心旷神怡。几个小时目的地———于都县以她秀丽的面貌呈现在我的眼前。当晚亲友已安排好食宿,略事寒暄,洗浴整顿已近午夜。兴奋的心情使我无法入眠,忆起上世纪50年代我从部队转业到此地,坐落在贡江边的县城仅一条街,一支烟没有吸完就走遍了县城。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饱尝了多少酸甜苦辣,留下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啊!目睹县…  相似文献   

19.
读了本期的文章,我的一个突出的感觉是:生活,是一座富矿,一座包含着各种金属和非金属、储量极丰而又不断生成、任何人都可从中采掘的富矿。常常有学生说:“我的生活很单调,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哪有什么可写?”实际上,只要是“生活”,任何一个物件,任何一个瞬间,都与”人”有关,都与“事”相连,都有“情”渗透。不要说家里的一支蜡烛、一杯咖啡。学校里的一场球赛、一次评奖,家人、学生的一次生日聚会等是这样,就是路上的一块“垫脚石”,也折射出无比高尚的人格。试看《垫脚石》一文,“我”两天走在有积水的路上,突然觉得“脚下那一股冰凉之感没有了”,又突然觉得自己变高了,耳朵碰到本不该碰到的树枝了,困惑之际,又突然大吃一惊:“哎哟,天哪!”在一个拐角,“我差点踩到了一只手”!作者的目光由下面的手“缓缓移动到了一位中年妇女的脸上”,作者被一位两  相似文献   

20.
“你已来到珊瑚玛瑙成堆的地方,家中的老人对你有什么嘱咐?”“珊瑚玛瑙做的装饰品最美,要我背一萝回家装饰新娘。”你要的是什么颜色的好马?”“紫红玉顶马我也想要,我还要一匹快脚的小红马。”“你已未到珍珠成串的地方,邻居们对你有什么嘱咐?”“串串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要我选一串回家挂在新娘胸前。”“我家有火红膘壮的好母牛,你要的是什么颇色的好牛?”“火红膘壮的牛我也想要,我还要一头力气大的小公牛。”“你已来到银子闪亮的地方,亲戚们对你有什么嘱咐?”“闪亮的银子是值钱的东西,要我背一袋回去买田买地。”“我家厩里关有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