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三五"规划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五个建设中都贯穿着生态文明建设。在理念上,是从工业文明理念向生态文明理念转变,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共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模式也各具特色。白银是甘肃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国生态环境防护体系中居于北御风沙南保水土的关键环节,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国的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白银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白银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路,以期为白银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行性素材。  相似文献   

2.
花会娟 《黑龙江史志》2013,(19):248-248
<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影响人类自身未来发展的极其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靠自然界生活。所以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  相似文献   

3.
陈渝匀 《区域治理》2022,(13):129-132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理性也是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理性的运用使人类更善于利用自然,但是也逐渐造成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危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离被自然压迫的历史越来越远,并在理性自我进化的本能推动下离生态理性越来越近.然而生态理性不是凭空拈来之物,必须在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基础上、在生态文化的熏陶中才能在...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予以综合探讨,既关乎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实践问题。从时间性上来说,应尊重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贴近民众当下生活,在当代生活时间中维护传统的连续性;从空间性上而言,应基于文化空间的完整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划定合理边界,并鼓励在维护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交流互鉴。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是人,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空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身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一精辟的论述不仅升华了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且让人  相似文献   

6.
李普者 《神州》2011,(6X):11-13
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地区保持良性生态环境的思想根基,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发展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主要包括弘扬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确立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创建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存、共荣的生产方式,创建顺应自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7.
谭玉龙 《神州》2011,(23):21-22
生态学在20世纪70年代才发展成熟,是人类长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总结。而生态哲学则是生态学与哲学辩证统一的学科,它指导人们从哲学的角度用生态系统的观点研究、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虽然,生态哲学这门学科为西方学者所创,但在我国古代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并与现代生态哲学理论义卖相承。其中,大概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就蕴含着崇"水"尚"土"的生态哲学思想,并对整个生态循环系统做了正逆向地描述。本文试图从《太一生水》中,发掘属于我国本民族的生态哲学思想,以利于构建我国生态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谭玉龙 《神州》2011,(10):21-22
生态学在20世纪70年代才发展成熟,是人类长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总结。而生态哲学则是生态学与哲学辩证统一的学科,它指导人们从哲学的角度用生态系统的观点研究、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虽然,生态哲学这门学科为西方学者所创,但在我国古代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并与现代生态哲学理论义卖相承。其中,大概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就蕴含着崇“水”尚“土”的生态哲学思想,并对整个生态循环系统做了正逆向地描述。本文试图从《太一生水》中,发掘属于我国本民族的生态哲学思想,以利于构建我国生态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遗民在中国是有传统的,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就已被看作是造民了,关于他俩的事太过于遥远,假假真真,不提也罢。何谓“遗民”,指的是两类人:一为亡国之人;一为改朝换代之后出于种种考虑而不佳之土。“遗民”现象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现象。 遗民,理论上讲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只是其人数或众或寡,其事迹或显或晦而已。其中唯宋末元初与明末清初的移民最为典型,这是特殊的历史机缘、特殊的时代环境所造就的一批有独立人格的特殊的人。这两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少有的处境尤为艰难的时刻,他们不得不被迫面临抉择,其代价不仅是金钱与地位、身家与性命,而且关乎士群体心态的健康与平衡,关乎整个汉本位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而这些恰恰是士群体立身之本。具体地落实在某一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正是其心态发展的历程,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的反省,对自我命运的再体认、对自我生存状态及生活方式的再设计、对自我价值观与道德  相似文献   

10.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汉唐两代考虑以长安城作为国都,是有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理由。汉唐长安城能够成为雄壮瑰丽的都城,不仅有名于当代,就在后世也受人称道,是因为它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供人利用。当时的人也确实善于利用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长安城能像锦上添花一样,得到充分的发展。应该说这是天时、地利再加上人和,取得的成就,是值得珍视的。  相似文献   

11.
张耀文 《旅游纵览》2013,(9):215-216
近年来,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在个球兴起,但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本文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试图对辽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  相似文献   

12.
赵青娟 《攀登》2008,27(6):137-140
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手段实现资源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青海的生态环境在我国乃至亚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对全球的大气、水量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补偿措施并不完善。对此,本文就生态补偿的含义和功能、建立青海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必要性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梦竹 《旅游纵览》2016,(8):122-125
正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一直以来,经济发展都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绿色""环保""低碳"等也逐渐成为考核一地区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是一个有规律的复杂的综合体系,其中各要素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作为生态环境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的活动不断影响改变着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一定阶段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可能摆脱自然的束缚.古人类的居住和迁徙,除其受自身的社会组织、生产结构、生活习俗、瘟疫及战争的影响外,更直接的影响是自然条件.因此,利用考古遗址可一定程度地恢复古环境。地处长江、汉水流域的湖北省,特别是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沿江两岸的大大小小冲积平  相似文献   

15.
田野工作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从业者背起行囊赶赴乡村,是对本土知识和民间智慧的问询,也是对自我生活世界的追问。因此,跨越了技术层面的田野工作,不仅是一门有关学术研究的艺术,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在这个由经验和情感累积的过程中,行动者既有仰望星空时人与自然之间的会心交流,也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温暖与力量。  相似文献   

16.
王丽 《风景名胜》2021,(8):0164-016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活区域的扩大,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越发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迫在眉睫的工作,值每一个人进行深入的思索与实践。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也有着较高的契合性。在农业生产中合理运用有机农业技术,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文章针对这一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江苏的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中的地位举世公认。而同在江苏的金陵园林(这里主要指南京的古代园林),其受重视的程度,似乎就远逊于苏州园林了。其实,金陵园林完全应该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表现在南京的古代园林历史悠久、数量多、起点高、多名园等诸多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它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它对形成完整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体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滕永直 《沧桑》2011,(1):29-30,44
在城市道德建设中,将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范畴,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增强公民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与生态道德责任感,使生态道德教育植根于公民道德思想体系中,是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公民道德建设体系中注重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强发赟 《风景名胜》2021,(8):0057-0057,005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除了注重建筑的质量以外,还对城市的生态给予了很大的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国家又进一步加大了管控力度,而水利工程又是众多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关乎着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关乎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对于乡镇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为人民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对当地经济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许多农村因为经济发展而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保,许多垃圾堆积甚至树林滥砍滥伐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相关领导人必须重视乡镇的生态环保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