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普者 《神州》2011,(6X):11-13
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地区保持良性生态环境的思想根基,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发展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主要包括弘扬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确立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创建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存、共荣的生产方式,创建顺应自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2.
刘欣欣 《区域治理》2022,(12):13-15,46
推进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在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要立足我国国情,从生态文明视域出发,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特色,并结合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优势,提升我国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李建涛  吴世韶 《攀登》2023,(5):93-99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叠加的现代化挑战,中国和西方国家都试图寻求应对之道。西方生态现代化模式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科学技术决定论、西方民主等理论基础之上,但存在着局限性。因为这种模式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所以其难以解决生态危机。相较之下,中国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在理论、价值观及体制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为世界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赵霞 《沧桑》2008,(3):115-116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并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笑扬  龙玲玲 《攀登》2012,(2):105-110
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繁袭扰,我们必须以全球性视野解蔽自然灾害与生态危机多发的深层原因,而不能局限于“控制自然”与自然的“报复”、“人的解放”与生态的“裂缝”等抽象价值的争论中,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分析自然规律、生态辩证法和“自然—人”的内在关联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积极变革,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正古往今来,描述生态美景的名言绝句可随手拈来,"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詹葡叶分飞鹭羽,荻芦花散钓鱼舟。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呈现给世人的皆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生态图景。生态之美,并不单指自然美(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美景),它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生态中包括了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包括了动物、草木、菌类和许许多多的微生命;生态中藏匿着灵感、激情和信仰,藏匿着法则、传奇和故事。生态之美是人与自然因生命关联而引发的共感乐章,是人与  相似文献   

9.
刘红 《攀登》2022,(5):43-48
新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新媒体凭借其渗透力、影响力等传播优势,对当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持续加强新媒体背景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宣传教育模式与途径,优化改进工作方法,对提升生态环境宣传工作实效,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宇 《神州》2013,(4):20-21
劳伦斯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呼吁人们重构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同时也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类自然天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精神异化,号召人们关注和重视精神生态。人类只有尊重和热爱自然环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回归人类本真的内部自然,才能实现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良性发展,才能实现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1.
吴静 《攀登》2020,39(4):73-79
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发展的规律性共识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与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儒家生态智慧关怀和尊重天地万物的思想意识,是将所有的生命与物种普遍纳入道德关怀之内。这种关怀是提升生命体悟和道德修养的境界,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人性与道德层面的价值支撑。在对"天人关系"的体认中,儒家生态智慧以"天人和谐"为价值旨归,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理念,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这种生态观念表现为对待自然始终保持着一种"仁爱"之情,其"道德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同自然界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基本一致。同时,把自然的欣欣向荣视为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繁荣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2.
贺瑞雪 《神州》2013,(9):237-237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正确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最大限度的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并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最优化和良性运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涛 《风景名胜》2020,(2):0036-0036,0038
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建设中,要进一步引入原生态环境景观的概念。为响应“公园城市”建设,城市公园设计需要更加强调原生态环境景观设计,让城市景观与自然发展融为一体,让自然成为城市景观的核心,通过发挥自然环境的生态改善功能,更好地平衡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生态价值转换”为核心理念构建新场景,为市民提供更宜人的居住环境,从而让生态价值转换为经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三江源,青藏高原腹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是“中华水塔”,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屹立于地球“第三极”的重要生态屏障。青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1月5日,记者来到三江源国家公园,探访中华文明母亲河发源地生态环境的沧桑变化。  相似文献   

15.
绿色发展方式是追求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方式,是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也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方式不仅是人类对传统发展方式理性反思的产物,更是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共同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国际社会的紧密配合。这就要求在个人层面积极培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社会层面推动形成有助于绿色发展的社会新风尚,在国家层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在国际层面倡导绿色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是基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远景的制度尝试和改革探索。有助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文章聚焦“低碳+旅游”的产业发展理念,基于国家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的角度,梳理国家公园低碳旅游产品的特征与设计原则,提出低碳旅游产品的碳标签管理、旅游社区参与、新媒体营销管理、多业态融合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是基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远景的制度尝试和改革探索。有助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文章聚焦“低碳+旅游”的产业发展理念,基于国家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的角度,梳理国家公园低碳旅游产品的特征与设计原则,提出低碳旅游产品的碳标签管理、旅游社区参与、新媒体营销管理、多业态融合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逸铭 《丝绸之路》2013,(6):151-152
环境伦理是迫于生态危机,力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际伦理中的"善"推延到人与自认的关系领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也是为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所提出来的,具有反思性和历史前瞻性。  相似文献   

19.
乡村是农民聚族而居的地方,是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生存的空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和源头。作为一个重要载体,传统乡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着合乎地域资源环境条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总体适应性逻辑,因此千万年来农民方能世代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融共生并达至"生态自洽"。在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型过程中,在自上而下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注重对传统村落生态自洽现象的发现、保护和发扬,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成为大众环境意识觉醒的一大标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主流思想,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绿色"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领航思想之一,而传统的、对于自然资源无节制攫取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不再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势.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