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向安强学界周知,在以往的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研究中,学者们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云贵一带和长江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长江中游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使人们开始注意到长江中游在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研究中的应有地位,甚至有新观点认为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作指导的。不可否认,《起源》一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利用了摩尔根在印第安人中所发现的氏族、家庭实例研究了古代希腊、罗马、德意志从氏族解体到国家形成的全部过程,阐述了远古人类的发展规律,是我们研究史前文化和国家学说的光辉指南。然而,《起源》一书主要是根据西方的民族学资料来论述的,从野蛮向文明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三元宫遗址的史前遗存,是研究洞庭湖区乃至长江中游原始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但是,由于三元官史前遗存的文化面貌与先前发现的屈家岭遗址、大溪遗址的文化内涵均有差异,因而对其文化属性的探讨出现了彼此牴牾的意见。近几年来,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与三元宫各期遗存相同的文化类型大量的发现。对与此相关的文化属性的研究日趋广泛、深入,但仍众说纷纭,本文亦专此作些论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刘辉  郭长江  张君  谢育新 《考古》2012,(8):42-68,1,106,108
200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张西湾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时代最晚、位置最偏东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垣大致兴建于石家河文化早期,至石家河文化中、晚期可能已被废弃。此项发现为认识史前城址的发展过程、兴废动因及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进程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所代表的文化早于三星堆,是当时成都平原追溯到的最早的史前文化。这些城址的发现将成都平原的历史上推了1000多年,显示此时成都平原已出现早期文明的萌芽,与同时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处在同一发展水平。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华文明多源一体的考古新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本文对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发现、调查、发掘与综合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明探源是当今学术界瞩目的重大课题。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呈现出的区域多样性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长江中游地区在我国古代文明进程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长江古代文明起源与演进的核心区域之一。过去我们对于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的探讨,由于文献与考古材料的阙如,仍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赵春青 《江汉考古》2004,1(3):56-62,96
本文从城址及其所处聚落群变迁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率先出现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而黄河中游始有单个城的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出现中心城址与非中心城址的差别而黄河中游城址群始涌现,到了青铜时代早期,长江中游的城址衰落,而黄河中游都城兴起。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长江流域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一)长江中游的史前城址长江中游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主要有湖南澧县城头山、湖北石首市走马岭、江陵阴湘城、荆门马家垸、天门石家河等。据报道湖南澧县鸡叫城,也是一座史前古城。据悉,长江中游地区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还有四、五座[1]...  相似文献   

9.
2015年11月~2016年4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新发现的石家河谭家岭城址北城垣进行局部发掘,确认该城址的始建年代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早期,而可能兴建于油子岭文化晚期,是同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聚落变迁以及文明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荆门后港城河城址位于江汉平原西北部,地处平原向荆山余脉过渡的丘陵岗地地带,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城址,也是汉水流域荆门境内继马家垸城址后发现的第二座新石器时代古城址。该城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长江中游早期古城址的内容,同时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这些早期城址之间的关系、探讨长江中游史前聚落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氏族(或部落、部族)最高文化的代表地,当然是他们的聚居中心。虽然聚居中心不一定是该地区文化惟一的策源地,但可能是沟通各种文化的会萃所。在原始社会末期,这种聚居中心总是以城堡的聚落形态出现,而且每一个城堡的形成,都有它历史的渊源。它很少修建在荒原僻野上,大都是从一个相当重要的村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一座城堡不但代表着一个氏族(或部落或部族)的最高文化,其本身还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背景,从纵向研究,可以探索文化延续的过程,获得文明萌发的信息。这就是我们重视研究史前时期城堡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赵殿增 《江汉考古》2022,(2):140-144
<正>三星堆古蜀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充满着许多未解之谜,其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就是这种内涵奇特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近年来研究的情况表明,三星堆的文化因素是在中原等多方面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而成的,其中长江中游古文化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笔者曾撰文从宝墩文化八座古城的建筑特征与长江中游的史前古城址群的比较研究入手,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驽 《江汉考古》2004,(1):52-58
本将长江中游的新石器化置于全国新石器时代的总体背景下,侧重于比较研究的视角,选取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聚落与建筑,栽培稻起源和史前稻作农业,白陶和彩陶,普用的巫物陶偶,高一级的灵物玉雕人首和动物,列举实证,以阐述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若干较显的成就和特色鲜明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显著成就和特色文化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将长江中游的新石器化置于全国新石器时代的总体背景下,侧重于比较研究的视角,选取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聚落与建筑,栽培稻起源和史前稻作农业,白陶和彩陶,普用的巫物陶偶,高一级的灵物玉雕人首和动物,列举实证,以阐述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若干较显的成就和特色鲜明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江汉考古》2021,(3):109-115
石首走马岭遗址的发掘为史前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地区植物利用研究提供了契机。通过浮选,该遗址发现了水稻、粟以及其他野生植物的炭化遗骸,农作物AMS14C的测年数据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至末期的考古学文化年代提供了新的数据。史前植物遗存研究显示,两湖平原地区主要为稻作农业,但是在平原边缘地区发现粟类遗存的环状分布带。两湖平原地区的史前粟类作物很可能来源于鄂西北豫西南地区,并通过秦巴山道、汉水谷地和随枣走廊传入两湖平原。  相似文献   

16.
史前时期黄河流域的三大文化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时期黄河流域的三大文化区●马世之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即是中华远古居民活动的历史舞台。他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约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起,渐次形成了著名的三大文化区,即黄河上游的河湟区、中游的中原区和下游的海岱区。各个区域范围...  相似文献   

17.
城头山遗址作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因发现屈家岭文化城址和大溪文化城墙及汤家岗文化水稻田而著名,号称"中国第一城"。城头山地区文明为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原生型文明。作为早期邦国文明,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经历了农耕聚落—中心聚落—邦国三个阶段。城市(包括礼仪建筑)、文字、服饰(包括玉佩饰)是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的要素和形成的标准。城头山地区文明向成熟文明发展最后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城头山地区邦国文明的产生是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一种模式,在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中国早期文明经历了一个小国寡民式的邦国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最早稻作的地方未必一定能成为稻作起源的中心,中国最早的稻作可能在华南北部诞生,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首先是在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淮河上游也可能是另外的两个中心。  相似文献   

19.
从房县七里河诸遗址看史前东夷族的西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房县七里河诸遗址为代表的汉水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文化,在物质文化面貌上与黄河中游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均有较大的差异,在许多社会习俗方面十分接近大汶口文化。因此该文化应是史前东夷族的一支,经过两次西迁到达今之汉水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考察一项发掘项目的优劣主要是在一定的学术和时代背景下看该项目的学术目的,同样,评析一本发掘报告也应当在特定的学术和时代背景下考察该报告解决了什么学术问题。20世纪50~70年代,随着长江中游大溪、屈家岭、石家河和长江下游马家浜、北阴阳营、崧泽、良渚等诸文化面貌的揭露,自成体系的长江中游和下游东段地区史前文化序列得以初步建立,而位于两区之间的史前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