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文典跑警报刘文典教授,字叔雅,1889年生于安徽合肥,1958年卒于云南昆明。接触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人,无不知道刘文典先生的大名。关于他的逸闻太多了,最早是说他曾住在白云观里读《道藏》,因私自吃荤被道士赶了出来。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他与沈从文的逸闻。刘文典历来看不起新文学作家,在西南联大则尤其蔑视讲授现代文学写作课的沈从文。西南联大晋升沈为教授,刘文典很不满,怒气冲冲地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刘文典是什么?”还有一次日机空袭,刘…  相似文献   

2.
章玉政 《江淮文史》2012,(2):139-154
关于刘文典,过去学界更多关注的是他痛斥蒋介石、笑骂沈从文等书生狂态,而一旦谈到他抗战前后的政治情怀,则被认为"脱离现实,思想消沉",就连他的很多故交、门人都写文章说他在西南联大时期"除了教学之外,整天躲在小屋里,读读诗词以消磨时日,甚至吸阿芙蓉以求精神上的麻醉",将他刻画成一个只顾自我陶醉、不管民族大义的迂腐学者。  相似文献   

3.
章玉政 《江淮文史》2007,(6):86-100
合肥人刘文典,在学问上可谓博大精深,生活上可谓趣事多多。曾因不称"蒋介石主席"而称"蒋介石先生"被蒋介石关了禁闭,更曾因西南联大聘请没有文凭的沈从文为教授而"拍案而起"。本刊将连续推出刘文典与陈独秀、与鲁迅、与章太炎、与陈寅恪系列文章,向您揭示这位学界名流光明磊落而又有个性光芒的动感形象。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张德光(1913-1986年)生前曾任云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教务长、历史系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常委,是当年云南大学历次政治运动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从他的日记、笔记、书信等私人记录中(后文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当日日记),可以看出一向清高孤傲、独来独往的刘文典先生,在1957年、1958年仍我行我素,出言不计后果,最终因悲愤与绝望,含冤病故于1958年的交心运动。刘文典先生(1889-1958年)为古籍校勘学一代泰斗,原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云南大学一级  相似文献   

5.
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有空袭,下课"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叫雷海宗,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  相似文献   

6.
每一想起沈从文先生,伴随往事浮上心头的,是他那令人终生难忘的话:“人既必死,就当于生存时知所以生。” 写作课 早在中学时代就读过沈先生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景色以及他传奇般的生活历程,使我心驰神往,思慕不已,而有缘相识,则是我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那时他在  相似文献   

7.
正前年有幸聆听了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在我校作关于"教师专业品格成长"的精彩讲座。期间,成尚荣先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的手里拿的是一把锤子,那么所有的学生都将是他眼中的钉子。你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手里拿着的应该是什么?"成所长的这一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是啊,在一个老师将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每个人手中应该拿的是什么呢?一个成功的或者比较优秀的老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拥有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日军空袭威胁下的西南联大日常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是对西南联大社会生活史的一项专题研究,集中探讨1938—1943年,尤其是1940—1941年日军空袭给西南联大师生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日军空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轰炸和平时更为经常的跑警报上。本一方面叙述和评估直接轰炸带来的物质损毁、人员伤亡和生活不便。另一方面展开论述跑警报带来的特殊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人们的心态。笔高度评价联大师生面对空袭威胁坚持学术教育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力图呈现出联大各色人物面对生命威胁时复杂多样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史飞翔 《文史月刊》2011,(10):35-35
刘文典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目前坊间风行的关于他的传闻轶事,大多突出他的“狂”与“傲”以及特立独行的各种怪僻。那么,历史上的刘文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10.
蒋介石挨骂     
马军 《文史月刊》2011,(10):18-19
蒋介石手握生杀予夺大权数十年,竟然几次当面被骂。 一、刘文典骂蒋介石“新军阀” 1928年11月29日,蒋介石为学潮事召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要他交出在学生风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惩罚罢课学生。刘文典当面顶了回去,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知道沈从文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西方伯乐”的马悦然先生,在沈从文先生逝世后三天,以《中国人,你可认得沈从文?》为题,发表了一篇表达自己扼腕之痛的悼念文章。马悦然先生是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为了使沈从文得到他应有的世界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前些年他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甚至努力将沈从文作品译成瑞典文。译著在1988年8 月出版,可是沈先生却在5月去世了。上一年文学奖颁布时马悦然曾说:“等着看明年,我对明年最有希望。”然而沈先生等不到下一个十月就走了,中国失去了产生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机会。 到现在,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  相似文献   

12.
读点汪曾祺     
胡邦定 《纵横》2014,(9):63-64
题目这么写是简化了,完整地说,应该是“读点汪曾祺的小说、散文”。汪是1939年考进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他在校读了五年,也没有拿毕业文凭。这一点倒有点像陈寅恪大师,并不计较拿不拿学位。汪曾祺自己说,他在学校时,“上课很少记笔记,还时常缺课。完全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乱七八糟地看一些书。  相似文献   

13.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教授刘文典专门到北大图书馆,借校勘古籍用的参考书。他一进图书馆,便把书单给了一位年轻的管理员。只见书单上列的都是些珍贵的古书,末尾还备注着"为校注书籍所需,请馆长准予借取"。管理员不敢怠慢,赶紧去请示馆长。馆长担心这些古书外借会遗失,便让管理员找借口回绝了刘文典的请求。无奈,他只好悻悻地离开了。这时,管理员突然想到了什么,连忙抓起一张废纸,凭记忆把刚才的书单写了下来。之后,他一有时间,就找来书单上  相似文献   

14.
玉波池     
王羲之是东晋一位大书法家,他曾当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后人称王羲之为草圣,又称书圣。王羲之生性平易近人,有许多穷朋友,王皮匠就是其中的一位。王羲之经常到王皮匠的鞋店来玩。有一天。王羲之和王皮匠正在喝茶闲谈,王皮匠对王羲之说:“右军,我们相处已三十多年,你已年近花甲,你不写几个字给我留个纪念吗?”王羲之莞尔一笑,频频点头说:“可以,可以,但不知写点什么给你?”“随你的便,你写什么,我就要什么。”王皮匠满不在乎地说。“好说。拿纸拿笔墨来!”  相似文献   

15.
事件:一日,丈夫拉开抽屉想拿他放在里面的100元钱,却发现钱“不翼而飞”了。“你拿抽屉里的钱了吗?”丈夫问。我正忙着自己的事,头也不抬地说:“没有。”这时,丈夫发现坐在一旁的女儿一声不吭,神情紧张地望着他,就问:“你拿了没有?”女儿还是不说话。我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头了,联想起自己刚给女儿买了一个漂亮的小钱包, 女儿会不会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小钱包了呢?于是我抬起头来,看着女儿的眼睛问:“你说拿了还是没拿,爸爸不会说你,但你得告诉爸爸,你看爸爸找不到钱,多着急呀!”女儿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此时丈夫也看到了抽屉里女儿崭新的钱包,他拿起来看了又看,很喜欢似的说:“好  相似文献   

16.
向达说:"伯钧先生, 你怎么这样说?不过我成为右派, 你那位老友是很出力的……" 那时的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苏联什么都是 对的,老大哥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而雷海宗,这个 在西南联大就出任历史系系主任的教授却不买账。  相似文献   

17.
江鲲池 《江淮文史》2015,(2):116-123
2014年6月5日,安徽省政协原主席史钧杰,离开了他日夜惦念的江淮儿女,永远地走了。作为一名曾经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员,我该拿点什么来纪念这位为党和人民赤胆忠心奋斗一生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呢?思考再三,我将我知道的他的"三农"情结若干片断整理成文,算是心香一瓣慰忠魂吧。  相似文献   

18.
柯云 《文史月刊》2004,(7):43-44
湘西,之所以闻名国内外,除了她本身所具有的奇特山水和特异风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与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作品有关。大凡到过湘西的人.无不留恋湘西:读过沈从文作品而未到过湘西的人更是渴望湘西。有人问:沈从文关于湘西的作品为何如此逼真、感人至深呢?那是因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湘西人”。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美丽的凤凰县城苗家小木楼内,原名沈兵焕。父亲沈宗嗣,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和文化人,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书香熏陶。  相似文献   

19.
有得必有失     
话题:一次尴尬的表扬一天,某班有一位同学在校园里拾到15元钱主动交给了失主,老师利用班会课表扬了他拾金不昧的好思想, 并让他当众说说为什么要拾金不昧,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可没想到该同学却首先问老师:"老师,我说真话呢, 还是说假话?"老师不禁一愕,"当然是说真话喽。"他犹豫了一下,说:"老师,当时我是这样想的,我爸爸曾经教过我,如果拾到很多钱的话,就拿回家;如果捡到的钱不多, 就交给老师,让老师表扬。我想这15元钱不算多,于是就交给您了。"……作为家长,你对该父亲如此教育孩子有什么意见或看法?  相似文献   

20.
王希季是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1921年出生于云南昆明,白族。1938年,高中一年级考上中国战时最高学府西南联大,曾轰动一时。谁也想不到,这位天才少年在联大学习时曾吃过“零蛋”。据王希季回忆:当年在联大机械系任教的是我国唯一的机械大师刘仙洲教授,他对学生的学业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