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庆昌 《收藏家》2010,(2):11-15
2009年12月25日,沈阳故宫博物院和广州博物馆在广州越秀山镇海楼联合举办弦轮密运——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清宫钟表展,共展出沈阳故宫博物院、广州博物馆藏清宫钟表30余座。这些机械钟表多于18-19世纪时,通过广州粤海关采购和广州钟表工匠制作,以贡品形式入贡清宫的产品,其中部分作品还出自声名显赫的钟表大师之手。  相似文献   

2.
《神州民俗》2009,(10):67-67
胡晓霞,女,江西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平面设计教学及研究,兼任广州建昌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艺术顾问。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国家示范性高职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为广州香江船务公司设计标志与画册VI一套,为广州航正物流设计标志VI一套,为广州和平红酒业制作标志一套。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团体)。  相似文献   

3.
广州粤海关,在较长时间内一直是清朝主要的海关,是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特殊地位。"香港图"插屏是一件清代中期制作的象牙插屏,主体为象牙制成,表面涂染了丰富的颜色,像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插屏图像不仅记录了当时多个欧洲国家的商船抵达广州黄埔港口时的景像,同时刻画了广州黄埔地区的地理、建筑、自然风貌,是一件关于粤海关广州港口的重要历史实物。插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工艺价值,作者在修复过程中结合科技检测、历史文献对其制作工艺、象牙染色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图像内容对其命名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4.
白芳 《收藏家》2022,(4):57-62
<正>外销银器是中国银匠按照西方银器的式样,采用中国传统的制作工艺。生产制作并销售给来华的西方人或接受洋风的中国人使用的金银类器皿。根据目前外销银器的流传现状可知,最早的外销银器始见于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至道光年间,清末至民国持续发展,前后延续200余年。早期的外销银器主要产自广州,五口通商之后慢慢向香港、上海及近代以来的开埠城市扩散。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一口通商”谕令的颁布,广州成为西方商人海路来华贸易官方唯一许可的通商口岸,广州由此垄断中西海路贸易近一个世纪。广州工匠凭借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精湛的手工技艺、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广州惠福西路南粤先贤馆遗址出土的一件青白釉盘残片为研究对象,利用μ-XRF对其胎釉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并结合这件青白釉盘残片的出土层位、装饰特点、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推断该盘属于南宋时期广西藤县中和窑产品。此发现从实物角度证实了中和窑青白瓷通过广州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为研究中和窑贸易路线提供了物质支撑。  相似文献   

6.
20年代初,孙中山曾计划以购买外国飞机及零部件,在中国进行仿制;聘请外国军事专家,教练中国的飞行技术人员等方式,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应孙中山的聘请,夏利亚弼等3位美国飞行技术人员先后应聘来到广州,指导制作“乐士文”号等中国自制的第一批飞机,协助训练国民党早期航空人才。此后,夏利亚弼在香港创办首家飞行训练学校——“亚弼航空学校”,为草创香港的航空事业作出不朽的贡献。70多年后,夏利亚弼的儿子从美国来到广州“寻根”,引出本文叙述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1988年初夏,受广州市民间工艺美术馆之邀,我和副厅长潘迁映带队伍和一批贵州民族民间工品赴广州陈家祠举办“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历时两月。这个展览堪称壮观,展品上百种,近万件,把古色古香的陈家祠装扮得风情万种,十分诱人。每天穿插着镇宁石头寨布依族姑娘伍琼珍的腊染操作和雷山县苗族芦笙的制作与吹奏表演,使展览动静结合,别开生面,每天吸引着上千中外观众。6月14日上午,广州市副市长陈绮绮参观后激动不已,挥毫题誉:“巧夺天工”。继我在广州日报上发表“苗领山花醉羊城”的文章之后,镇宁石头寨的布依族姑娘伍琼珍又被邀到广州的电视台作腊染制作表演,广州的省市媒体相继作了报道,确实产生了一阵轰动,展厅里常是人头攒动,讲解员应接不暇。  相似文献   

8.
描金画珐琅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珐琅工艺品中的独特品种,其他博物馆和社会上很少见。本文对其工艺特点、装饰内容、制作时间和产地加以简要探讨,确认其为创始于乾隆朝、产于广州的贡品。  相似文献   

9.
广州木雕于清代最有盛名,以雕工精细脍炙人口。主要包括家具雕刻、建筑雕刻以及摆件、宫灯等。家具雕刻以红木家具为代表,以雄浑、繁密、华丽扬名。建筑雕刻多用樟木制作,今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中可说是集大成者,各种形式的木雕多姿多采、精致无匹,且含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6,(11)
正18世纪,广州口岸兴起了一种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而创作,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艺,描绘东方风物、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等题材,兼具艺术与商品双重性质,被称为"广州外销画"的绘画作品。与广州口岸对外贸易息息相关的外销商品制作过程,尤其是丝绸、瓷器、茶叶等内容,甚至包括相关的交易场面和出口情景,都是外销画的重要绘画题材,反复地出现在各种形式的绘画中。他们多以水彩画或水粉画的形式表现,通常批量生产,成套上市,每套从12张到数十张不等,每幅画面展现一道生产流程。也有少数画作以油画的形式创作,在同一幅画面上展现多个不同的生产环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乾嘉之际的纸本水粉制茶图,共  相似文献   

11.
中山装的来历文/施善平1923年,孙中山先生任广州国民政府大元帅的时候,他感到中国人要穿西装和戴颔带,都得用外国货而且西装制作考究,造价较高,不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传统服饰──长袍马褂在现代生活中也不够方便,无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考察了民国时期广州消防机构的构成、内部关系、运作规范、功能表现等方面,认为民国时期广州的消防体制是一种混合型体制,在民国时期,广州的消防事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远远不能适应广州城市近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南沙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南沙在广州建设滨海城市的地位与作用的认知度不断的提高,用大广州和滨海城市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虎门要塞过去和现在对广州作为历史名城的重要作用巳成为城市规划、历史研究、文化旅游部门热议的课题。众所周知,位于广州南沙与东莞虎门镇之间的虎门要塞,是广州的南大门,由大角山炮台、上下横档岛炮台和沙角炮台等,构成了广州南大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广州南大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适合雕刻的乌橄榄核产于广州,橄榄核雕兴盛于苏州。通过对比广州和苏州的历史因素和当代因素等,可以揭示苏州橄榄核雕兴盛及广州橄榄核雕日益衰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广州民国日报》1923年6月创刊,社址在广州第七甫100号(今光复中路),由国民党员吴荣新等集股自办,在广州《新民国报》的基础上改组而成。1924年7月15日,《广州民国日报》由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接办。10月27日,该报收归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接办,社长陈秋霖。1925年8月21日,廖仲恺被刺,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人们看到的多是领导人在政治舞台上的风采,却很少有机会了解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手工制作的家具一亮相,就立刻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议。李瑞环,用劈柴做家具2013年11月28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广州艺术博物馆。7天前,"中国紫檀博物馆馆藏珍品特展"在这里拉开帷幕,李瑞环亲手制作的17件家具正是这个展览的一大亮点。据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介绍,直到十几  相似文献   

17.
夜晚。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舞台上,来自台湾的演员们身穿便装,在做《宝岛一村》的技术彩排。这部话剧取材于台湾制作人王伟忠在嘉义眷村的成长经历,讲述的是1949年上百万大陆人随着蒋介石渡过台湾海峡,从此移民到台湾这片土地上,以“眷村”为家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我爱广州     
由外地移居广州已有十年,期间间或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短住,现在我已认定,广州是我最喜爱的中国城市,不管今后身居何地,广州,都可以在灵魂上托付终身。  相似文献   

19.
《南方人物周刊》2010,(42):105-105
2008年11月12日.TCL集团正式与广州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组委会亚组委签约,成为广州2010年亚运会合作伙伴,赞助权益涵盖旗下电视机、LED显示大屏、安保监视器、移动电视等产品。TCL以资金、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和参与2010年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  相似文献   

20.
<正>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在华南登陆。在广州的国民党党军政官员未作任何抵抗,望风而逃。日本侵略军不及旬日进迫广州,10月21日广州沦陷。沦陷前后,广州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大量市民惊慌失措,纷纷外逃,难民人数急剧上升,广州民众处在朝不保夕的悲惨状态中。下列几件物品,真实再现了沦陷前后广州民众的生活状况。一位普通民众的自述广州沦陷前,随着国民党党、军、政官员出逃广州,出现难民潮,一部分民众逃往港澳投奔亲朋好友避难;一部分民众随政府机构、文化单位迁往韶关等后方,而更多的民众则是拖儿带女徒步避难乡下,或入白鹤洞等地的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