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华 《文史春秋》2010,(10):43-49
跟同时代的人相比,梁实秋的婚姻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梁实秋的妻子程季淑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既有新女性的视野和知识,又有传统女性的贤惠与忠诚。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她都与梁实秋不离不弃,形影相随,  相似文献   

2.
玉声 《纵横》2008,(5):52-56
1949年6月,梁实秋偕妻子程季淑和小女儿文蔷搭乘"华联轮"抵达台湾,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愈近暮年,愈起思乡之情,每当忆及那与父母家人温馨度过13个寒暑的家院——北京内务部街20号,这位游子总是老泪纵横。1981年,文蔷回大陆探亲,大女儿文茜从故居院内的枣树上折下一束带叶的枣枝,托妹妹带给在台湾的父亲……  相似文献   

3.
郦千明 《江淮文史》2008,(6):166-173
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一位坚强的女性。著名学者、台湾文坛耆宿梁实秋的结发妻子程季淑,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她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却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相夫教子上,不仅给了梁实秋一个温暖舒适的家,而且对他的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晚年梁实秋曾有感而发:“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很大部分是因为家有贤妻,一个人一生中不闯大祸,也很大部分是因为家有贤妻。”  相似文献   

4.
再也不分开     
北平宣武门外。 因了强加给自己的媒妁之言,梁实秋怀了满腔的敌意,等着与程季淑的见面。见了面,这个清华校园的才子才发现,她不仅人长得端庄秀丽,胸中也是笔墨纵横。她是北平一女子学校的老师,喜欢画画,喜欢读诗,谈起笔墨纸砚,她是十足的行家里手;说起古今中外的名师大家,她也头头是道。  相似文献   

5.
丁青 《北京文史》2004,(1):45-47
中国现代坛上的学大师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州,他生于北京,长在北京,在北京生活长达三十多年。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先生1987年10月3日在台湾病逝的消息,震惊了大陆文坛。在北京,我曾有幸接触过梁先生的长女梁文茜,她是北京一位出色的律师。1949年后,海峡两岸信息隔断,父女天各一方,思念情深,痛苦异常。后来,情况稍有松动,1971年夏天,父女二人便急切相约在美国会面。梁文茜给父亲捎去了北京东城内务部街梁先生故居四合院里枣树上的大红枣。先生爱不释手,老泪纵横。事后梁实秋先生将这颗红枣带回台湾,浸泡于玻璃杯中,供奉案头,足见其思乡之情深!我还见到过一帧照片,梁先生在他台湾的寓中昂首站在一幅北京故居图画之前,遥望着远方,寄托他对故都,对北京…  相似文献   

7.
梁实秋的《雅舍》,1940年写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雅舍”是怎样的一处寓所呢?文章开篇由四川农  相似文献   

8.
在抗战时期,老舍先生曾一度住在重庆北碚,梁实秋也住在那里。有一次,北碚各机关文化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老舍自告奋勇,表示要说一段对口相声,并选中了梁实秋做搭档。老舍对相声多有研究,排练时,他对梁实秋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  相似文献   

9.
悦读     
《旅游》2012,(3):96
《雅舍谈吃》作者:梁实秋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内容简介: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  相似文献   

10.
<正>1934年,时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的梁实秋将自己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辩论的文字结成《偏见集》出版。梁实秋的文字一向细腻、雅致、从容,他对此书非常自信。刚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李长之阅读后在《国文周报》撰文评论。李长之同意《偏见集》中的一些观点,也认为文学是人性的发扬,但觉得梁实秋"缺乏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作为文学批评的准绳","伦理的立场太过,而哲学意味的兴味还太少"。梁实秋的好友闻一多看到了李长之的评论文章,感觉很  相似文献   

11.
台湾名学、名学家梁实秋先生一生对中国学和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他独立译出的《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卷,共四百多万字,成为中国译界的丰碑;由他领衔主编的各种各样英汉词典在台湾达30多种;由他主编的各种英语教科书,也多达数十种;他的散独树一帜,《雅舍小品》飘香天下。梁实秋极富有生活情趣,尤其于饮食上经历多.口味好.见地高: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品评各地名食名吃和谈自己饮食所得的章,篇篇美,字字珠玑,读之让人不忍释卷,欣欣然满嘴生津,随他一起大快朵颐:谓梁实秋为美食家是雅称,称他为“大美食家”,才更让人品出生活的异趣。  相似文献   

12.
春风化雨育人才梁实秋的名字,是和鲁迅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现今大陆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知道梁实秋的人,当年都把其看作是鲁讯痛打过的资产阶级“落水狗”。这个看法显然受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梁实秋诚然不是左翼文人,但抛开政治因  相似文献   

13.
台湾著名学者、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一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他独立译出的《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卷,共四百多万字,成为中国译界的丰碑;由他领衔主编的各种各样英汉词典在台湾达30多种;由他主编的各种英语教科书,也多达数十种;他的散文独树一帜,《雅舍小品》飘香天下。梁实秋极富有生活情趣,尤其于饮食上经历多,口味好,见地高。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品评各地名食名吃和谈  相似文献   

14.
邵纯 《纵横》2021,(1):26-27
1989年末,大陆首次出版了《梁实秋散文》(共4卷),总计囊括了梁先生的散文312篇。作者谈古论今,涉笔成趣,说东道西,妙语如珠。由于梁实秋的散文追求精粹,所以惜墨如金。总览全书,绝无重复之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早期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余上沅先生逝世已经20多年了。笔者和余上玩是邻居,对他的生前事了解较多,现综述于后。 上沅是湖北沙市人。1897年生,自幼爱好文艺,醉心戏剧。1920年就读北大,专攻西洋文学,1923年和梁实秋等赴美进修。两年后回国。他曾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我为什么要学戏剧?》的文章,叙述自己学戏剧的缘由:“许多朋友很疑惑为什么我要学戏?其实这也用不着详细解释,简单一句话:因为我爱‘她’。我在武昌念书时对政治的兴趣非常浓厚。……谁知一到政治中心的北京,我反而和文学结了婚。…  相似文献   

16.
有一年中秋节前后,徐志摩匆匆跑到梁实秋家,贴着梁实秋的耳朵轻声说:"胡大哥(指胡适)请吃花酒,要我邀你去捧捧场。你能不能去,先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若不准你去就算了。"  相似文献   

17.
有一年中秋节前后,徐志摩匆匆跑到梁实秋家,贴着梁实秋的耳朵轻声说:“胡大哥(指胡适)请吃花酒,要我邀你去捧捧场。你能不能去,先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若不准你去就算了。”梁实秋听后问他要不要叫上努生(即罗隆基)。当时罗隆基和夫人张舜琴住在粱实秋的隔壁。他们夫妻感情不和,时常吵架、打斗,有时竟闹至半夜。  相似文献   

18.
姜宇卓 《神州》2012,(35):153-155
梁实秋的译作和创作分别以《莎士比亚全集》和《雅舍小品》系列散文为代表。本文通过分析《雅舍小品》和梁译《哈姆雷特》中对应的欧化现象,挖掘梁实秋译文语言欧化创作语言的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翻译带来的间接语言接触以及梁实秋"信"的翻译观使其散文欧化成为可能;选择机制和语言演变的矛盾不平衡决定欧化的选择性;语言演变的限度以及梁氏归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制约着欧化,决定了其有限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品中,有一盘珍贵的录音带,是当年闻名于西南联大的“四小姐”张充和女士所录的梁实秋先生的谈话。在录音里,梁实秋讲述了他和老舍先生同台说相声的趣事。“那回演戏是劳军,是压轴的戏。我表演的是跟老舍两个人‘伺候大家一段相声’。不过,我们那段相声也很精彩。精彩的缘故呀,就是我们都不会说,临时表演得很成功。我记得,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练习的时候说好了的,不许拿扇子真打脑袋。老舍说,说相声非得把扇子拿出来在脑袋瓜上打一下。我  相似文献   

20.
1930年4月,由于学潮,闻一多辞去了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兼外文系主任的职务。由此他赋闲在家,精神极度苦闷,不久便前往上海找工作。在上海他遇到了正在受教育部委派筹备青岛大学的老朋友杨振声(杨已被内定为校长,此时来上海物色教员),老友相见,格外高兴。杨振声邀他到青岛观光,并拟邀他去主持青岛大学中文系的工作,同时还想邀请梁实秋主持外文系的工作。刚开始,闻一多有些犹豫不决。杨振声一再劝说他青岛是难得的胜地,风光秀美,气候湿润,冬暖夏凉,既可修生养性,又是做学问的好地方。正赶上梁实秋正准备回北平探亲,于是闻一多便与梁实秋决定去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