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初期,以第一次史迪威危机为标志,中美之间军事战略上的分歧开始表面化.中国希望美国实行"先日后德"的战略和尽可能的增加对华援助,可是美国确定了"先德后日"战略以及尽量利用中国自身资源的援华政策.虽然导致第一次史迪威危机的焦点问题是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的管理权,而主要原因是史迪威的身份问题和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的责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中美之间军事战略的分歧.危及爆发时恰逢美国总统特使居里第二次访华,居里与蒋介石讨论了中美之间的分歧,努力调解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虽然蒋介石暂时缓和了与史迪威的关系,但美国并没有修改自己的军事战略,导致史迪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日记所展示的抗战后期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严重性大大超过人们以往的认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欧亚战略优先选择等问题上的举措,引起蒋的严重不满.蒋对罗斯福支持中国的诚意、魄力及动机逐渐产生了怀疑,认为美国有称霸远东的企图,担心日后中国将与其争夺亚洲领导权.开罗会议是战时一次极为重要的盟国首脑会议,但蒋对此次会议远不如以往所认为的那样积极,中国对会议的准备及会议中的会晤采取了低姿态.史迪威事件中,中国内政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孙科被蒋视为美国中意的目标.蒋介石认为,美国在军事上要以史迪威取而代之,在政治上则要以孙科取而代之.这种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蒋处理史迪威指挥权问题的态度.在史蒋冲突激化的过程中,蒋介石曾一度考虑辞职.在史迪威被召回后,中美之间虽没有大的冲突发生,但稍有风吹草动,不信任感便会冒出头来.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台湾史学界流行把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将美国驻华军事代表、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从中国召回一事,称作“史迪威事件”。为论述方便起见,本文一开始就借用了这一专用名词,但在“史迪威事件”的分析与评价问题上,笔者并不敢苟同在台湾史学界以及国外史学界所流行的观点,即将“史迪威事件”发生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史迪威个人。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胡耀邦有一次接见美国客人,深情地称赞了为发展中美关系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史迪威将军有远见”。在今天的中国,人们仍很怀念抗日战争年代,在中印缅战区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的美国四星上将史迪威。今年是史迪威将军辞世50周年,特发表此文以资纪念。1943年4月28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奉召回国。到达华盛顿的第二天,老上司陆军部长马歇尔告诉他,5月中旬将在华盛顿召开联合军事会议,将研究同盟国的作战计划,其中包括中缅印战区的任务。4月30日,史迪威会见了罗斯福,他提出,中国战区的首要问题应当是整训和装备陆军…  相似文献   

5.
“史迪威事件”始末[南京]李伟"史迪威事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起重大事件。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1946年),受蒋介石(左)与史迪威(右)美国总统罗斯福派遣,以中国战区参谋长和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的双重身份驻节远东。在不...  相似文献   

6.
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抗日战争期间出任盟军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蔑视权贵,但对下属却宽厚谦和。当时,一位年轻的国民党军上尉工作在史迪威将军身边,亲眼目睹了他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所做出的贡献。在《史迪威将军与中国上尉》一文中,记述了二人在战争中从互不了解到结下深厚友谊的过程,使我们对这位曾经帮助过中国人民的美国将军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杨天石 《江淮文史》2012,(1):41-55,1
问题的提出 史迪威是二战期间罗斯福派到蒋介石身边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将军。最早提出史迪威曾策划暗杀蒋介石的是梁敬锌先生。他在《史迪威事件》一书中写道:  相似文献   

8.
试析蒋介石要求召回史迪威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10月19日,在蒋介石的一再坚持下,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召回了美国驻华军事代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这在中国外交史及中美关系史上是一件颇为引人注目的大事。至今,对这一事件的剖析仍是不少中美史学家们探讨的课题。本文仅就蒋介石要求召回史迪威的根本原因略陈己见,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9.
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了1942年缅甸战场上中国方面两个主要指挥者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史迪威在缅甸战役指导中,过多强调进攻,没有注意到战场的实际情况,造成中国军队分割使用,疲于奔命,处处为英军堵漏洞的恶果。其在战略指导及具体指挥上的错误使其应负主要责任。蒋介石虽对缅甸作战有一些正确设想,对史迪威的错误指导也作过一些抵制,但在战役中、后段,因惧怕开罪美国,放弃指导责任,迁就史迪威的错误指挥,也有一定责任。文章还对远征军的总兵力及伤亡情况作了具体考证。  相似文献   

10.
商豫 《文史月刊》2011,(4):29-33
一、盟军把中国划为一个战区,为团结抗日力量,史迪威反对国民党封锁和打击中共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把中国划为一个战区,派史迪威到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史迪威在中国任职期间,对国共两党的偏见较小,是一位比较务实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王楚英 《百年潮》2006,(11):32-38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在重庆闻讯,即决定派兵入缅甸作战.同时,罗斯福应蒋介石之请,派史迪威来中国,任中国战区盟军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1942年3月11日,史迪威受蒋介石之命到缅甸指挥作战.蒋介石电令驻缅参谋团团长林蔚和远征军代长官杜聿明服从史迪威的指挥.这一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任命亚历山大指挥在缅甸的英军作战.  相似文献   

12.
杨雨青 《纵横》2014,(4):51-54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团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英国等固结为同盟,联手对抗日本。1942年1月,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统帅,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将军来华,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以及中缅印战区司令官。这两位中国战区的领军人物,本应成为亲密战友,携手并肩,共同对敌,不成想二人却反目成仇,矛盾越发不可收拾,最后以史迪威被赶回国而告终。从蒋介石和史迪威两人的日记里,可以看出两人矛盾之深。  相似文献   

13.
在史迪威将军逝世45周年之际,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重庆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史迪威研讨会于1991年10月11日至13日在重庆举行。与会者共一百余人,除中美两国学者外,还有史迪威将军的女儿史文思(南希·史迪威·伊斯特布鲁克夫人)及外孙和外孙女,当年曾在中缅印战区工作过的杨孟东、王楚英,曾在史迪威将军指挥下在缅甸作过战的已故戴安澜将军的儿子、女儿和曾锡珪将军的女儿。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史迪威矛盾中的宋子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了并肩作战的盟友。但由于历史、化、传统、价值观、制度和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中美之间的合作充满着摩擦与冲突。蒋介石、史迪威矛盾便是这些摩擦与冲突的反映。蒋史矛盾自初发到终结,历时两载半,最终以史迪威被召回国得以解决。宋子则以蒋介石驻美“私人代表”兼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双重身份,自始至终介入了这一矛盾的全过程。正是他,成功地同美国方面接洽,使史迪威很快被派赴中国;也是他,每当蒋史矛盾激化时,都旗帜鲜明地站到蒋介石一边,出谋划策,迫使美方让步,并最终促成史迪威离华,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史迪威将军诞辰110周年,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重庆市对外友协发起的第二届史迪威将军与中美关系研讨会,于1993年3月17日—19日,在重庆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  相似文献   

16.
约翰·伊斯特布鲁克第一次来中国,是1980年。一位北京朋友陪着他,走街串巷,终于找到了约翰想找的地方——喜鹊胡同4号。约翰告诉朋友,自己从小就看到家中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就是这个胡同里的一所老宅子。那儿是他外祖父、史迪威将军的故居。史迪威将军可谓大名鼎鼎。他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生前曾荣获美国军界几乎所有最高荣誉。上世纪前半叶,他先后5次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1942年,日军进犯缅甸,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17.
田子渝 《民国档案》2002,(4):102-104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出于美国大选和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开始调整美国远东战略,即实行与中国由对抗到联合的战略转变。这对台湾当局来讲无疑是晴天霹雳。1968年台湾当局将在美国执教的历史家粱敬饽招回台湾,开始撰写《史迪威事件》。1971年7月22日,就在尼克松将访华《公告》发表的第六天,  相似文献   

18.
(一)中英拟定共同抗日保卫缅甸已为期一年,由于联合作战的指挥权问题争夺不休,因此,英国迟迟不让中国军队赴缅。为解除中英纠葛,美国打算派遣一位高级军官到中国居中斡旋,同时监督美国援华物资,帮助中国训练装备军队。陆军部长史汀生和参谋总长马歇尔(Marshall)原打算派杜拉姆(Drum)中将来华,但杜拉姆发现美。国既没有确定对华政策及其实施方案,又没有在三国之间达成初步协议,预感这一差’*B棘手,故不愿受此重任。史汀生与马歇尔只好改变初衷,征求史迪威(Stilwell)的意见。史迪威与马歇尔是危交挚友,早年曾同时来华…  相似文献   

19.
作为相关历史问题的基础史料,根据史迪威日记、家书和评论性文字所编辑而成的中文出版品《史迪威日记》,其深远的影响绵延至今。其英文母本《史迪威文件》于1948年即已出版,在同年就有选编的中译本问世。自2005年起,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根据史迪威个人档案中的日记本原件进行整理输入,陆续刊布史迪威日记的电子誊抄版。本文旨在对不同中译本《史迪威日记》与胡佛档案馆藏史迪威日记稿进行比较研究,从史料学角度阐释两者的异同与各自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麦雷尔的掠夺者”史迪威决不轻言放弃。2月下旬,他决定再次对日军实施包围。此时他从华盛顿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罗斯福总统完全同意进攻密支那的计划。史迪威平淡地对身边一名军官说,他宁愿用这个支持去换一个师的美军。可是,罗斯福的支持真的就好像送给了他一个美军师。总统告知英国首相丘吉尔,如果英国人能在缅甸坚持住,他相信史迪威在旱季结束之前定能拿下密支那。丘吉尔重申,蒙巴顿不会因为他自己的计划而把把英军撤出缅甸。此外,史迪威真的得到一支美军战斗部队——到达亚洲大陆的第一支美国部队。这支部队的编号很累赘:第5307混成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