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相对缓和,但国民党对陕北地区控制权的争夺并未停止,1943年夏季蒋介石误判日苏冲突在即,命令胡宗南7月10日闪击延安.此后因日苏关系趋于缓和,中共又获悉计划详情,蒋被迫暂停军事行动.随之中共全面改变“和国”政策,展开大规模政治攻势,国共紧张的军事对時演变为舆论宣传战.而苏联公开介入国共冲突,刺激蒋介石再度计划进攻陕北,但罗斯福的反对态度及党内人士对英美停止援助的担心,军事制裁方案最终放弃,重新将中共问题定位为政治问题.由此可窥知,国际因素成为蒋介石考量战时国共关系的关键所在,但随着美苏深层次的介入国共冲突,国共关系及其实力的变化又转而成为影响美苏在华存在的重要变量.更为重要的是,闪击延安计划促使中共重新定位与国民党的政治关系,国共关系迅即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
二战结束后,中国东北成为美苏两国与中国国共双方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地区,并最终形成了以美国和国民党为一方,以共产党和苏联为另一方的对峙格局,导致了中国内战在东北的爆发,东北也成为美苏关系在东亚转冷的起点。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而国民党则逐渐丧失了美国的支持,这在外因上决定了中国内战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中美苏三方关系及其微妙、复杂的时局演变和意识形态的要求而制订的。此政策的制订,对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冷战”中的苏美关系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促使新中国制订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冲突重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美国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谋求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国自身力量与其霸权野心的差距,决定了美国希望.国共和平解决内争。1945年12月15日,杜鲁门发表对华政…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顾莹惠[本栏目特邀顾问:孙宅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苏等国为了争取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本国安全的方向发展,均开展了积极的对华外交。它们所实行的对...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斗争,曾一度使这一地区成为新的战争热点。这场斗争不仅是国共战略交锋的焦点,而且反映了美苏在远东又妥协、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全面研究国共和美苏这一时期在东北的斗争,有助于深入理解战后初期美、苏在远东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之间具有相当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当时,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所协调和确立起来的两国共同支持国民党而不支持中共的对华政策,对战后国共重庆谈判的举行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商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发挥了主要作用.但到关键时刻在关键问题上,美苏的影响和作用又是相当有限的.我们对此必须要有辩证的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开始,金门不仅处于国共两党对抗的最前沿,更与美苏冷战结下了不解之缘。金门为何成为影响东亚冷战格局走向的三大热点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远东的满洲地区即中国的东北地区.成了美苏国共三国四方角逐的一个焦点。美苏等大国对东北地区采取的政策,或直接干涉,或支持国民党,或援助共产党,在不同程度上对东北采取了一场较量。而国共两党及军队在东北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人民东北野战解放军终于发展成了百万大军,将蒋军逐回关内,赢得了这场角逐的胜利。从而为逐鹿中原、席卷天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抗战结束后,东北地区在历史演进中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国共对东北的争夺,不仅事关东北一地的控制权,而且牵动双方的全盘战略部署。东北一度成为中国政治军事形势演进的焦点,并由此影响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本书以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以及冷战为大背景,以国共关系和国共对东  相似文献   

10.
随着苏联的解体、美苏冷战体制的终结,影响东亚国际关系和安全保障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中、日、美三国关系。当然,其他因素,如中俄关系、日俄关系等等,也会对东亚的国际关系和安全保障问题产生影响。但是,中、日、美、三国关系的改善和稳定,对东亚的国际关系和安全保障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着重研究中、日、美三国关系,是研究当前东亚国际安全保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赵富民  韩小泉 《沧桑》2011,(6):33-36
镇守使是民初比较重要的一级地方军政长官。在民初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镇守使凭借军事实力控制着地方政局,影响了民初政局,最终形成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本文从民初镇守使的产生、特点及其影响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进而全面、客观地评价民初镇守使。  相似文献   

12.
东亚共同体与日中关系的历史及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文明产生于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文明产生之后,随即不断地向周边地区传播,并持续地产生着影响,逐步形成了中华世界。在东方首先接受中国文明的是朝鲜半岛,接着便是日本。  相似文献   

13.
袁军 《沧桑》2013,(1):79-81,108
在太平洋战争中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争端中,美国政府采取了支持中国军队抗战以达到牵制消耗日军、减少美军伤亡的目标,和平解决国共争端政策达到最终扶助中国成为统一、民主、合作的国家的目标。美国政府在执行上述政策过程中,偏袒蒋介石政府,压制共产党,从而增强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实力和嚣张气焰,但最终美国的对华政策的目标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14.
随着抗战的胜利,民族矛盾的缓解,国共冲突又重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如何制服以至消灭中国共产党的势力,确保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又成为国民党政府当前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从外交方面来说,这一点也是国民党制定对外政策的真正出发点和基本依据,鉴于国民党当时不可能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中共问题,寻求外部支持显然成为其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战后世界同中国事务有重大关系的大国,主要有美苏两家。蒋介石等人出于对苏联与中共关系的考虑,从未寄奢望于对苏外交。他们所谋求的仅仅是同苏联“和平共  相似文献   

15.
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邓野 《近代史研究》2005,3(1):30-64
重庆谈判就其政治范畴而论,是国共围绕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政治对立,展开的若干次对抗中的一个回合。中日战争结束之际,由于美苏分别确认国民党政府的惟一合法地位,并分别决定由国民党接收日占区,为此,改变了原有的国共力量对比,从而打断了原有的国共关系调整进程。在此条件下,重庆谈判以中共收回联合政府要求作为政治基础,以交出解放区作为主题。结果,双方互有胜负。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表现为,联合政府口号在其推进过程中遭遇的一次严重的政治挫折。重庆谈判的知名度与它的历史地位并不对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叙述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揭示导致东亚国际政治演化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原因。二战结束后,东亚持续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热战,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等两个在欧洲能阻止战争的重大因素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主要原因之一是东亚国家有着与欧洲国家不同的国际与国内政治议程。东亚一大批新兴国家面临彻底结束殖民统治和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各国政治集团做出重大决策的决定性动力。大国战时的纵横捭阖和战后冷战爆发等,使东亚新兴国家应对的历史性挑战变得更为复杂。美苏冷战与东亚国家为建国而展开的内外部斗争等两个历史进程共同塑造了东亚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7.
正抗战胜利后中国东北地区成为国共、美苏争夺的战略焦点,围绕东北问题形成"三国四方"关系。沈阳解放后,陈云作为沈阳军管会主任领导并协助中共中央东北局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挤走"沈阳美领馆的既定方针,通过收缴美领馆电台实现了这一目标。陈云作为军管会主任代表中共中央处理此次中美外交事件,表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外交智慧。严肃处理私访外领事问题沈阳解放前有不少国家在这里设有领事机  相似文献   

18.
唐朝与高句丽、百济关系的恶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世纪,东亚各国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学者称其为东亚动乱年代。尤其是中国出现了强大的唐帝国,对东亚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随着国力的迅速上升,其对东亚政局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并试图建立以唐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新秩序,这必然要与其它东亚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摩擦。怎样处理这种摩擦和矛盾,当时正在朝鲜半岛争霸的3个国家采用了不同的外交策略:新罗利用唐朝这种希望威慑半岛的欲望极力依附于唐;而高句丽和百济则选择了联合并与日本勾结,进攻新罗,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唐朝所要建立的东亚秩序的公然挑衅。其结果是新罗借唐之力基本统一三国,高句丽和百济兵败国亡。本文主要探讨唐与高句丽、百济这种敌对关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71年南亚危机是冷战时期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整个危机的发展演变过程直接关系到中、美、苏、印、巴五国之间的互动以及政治—外交—军事多重博弈。可以说,1971年南亚危机以及第三次印巴战争既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生死较量,也关系着中美苏三国围绕南亚次大陆展开的斗争。中美两国极力推动的战略接近亦通过此次危机得到检验,并为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1945年8月10日,伴随《日本乞降照会》而升起的中国抗战胜利的曙光,瞬间照彻了远东。隐藏在战火硝烟中的一切矛盾,因日本投降纤毫毕现地暴露出来。围绕中国命运和前途所展开的国共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以及美苏关系等顿形复杂起来。战时军事、政策、经济和外交的斗争和角逐,都在中国战区受降问题上继续、转换和发展。如何分配抗战胜利果实的现实问题便成了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同时也成了中日关系、美苏战后对华政策实施的前提。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不仅排斥中共领导的抗日军队,而且也排斥国民党地方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