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旭 《史学集刊》2005,(3):101-106
美国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其城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都市区,更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因此,从城市角度透视美国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美国历史上很多重要问题,有助于提供线索,开阔思路,丰富和深化乃至细化对美国历史的了解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旭 《世界历史》2006,(5):4-14
美国的大都市区化,反映了20世纪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城市化的新的规律性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出现趋同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分散化、多中心格局和大规模郊区化。这种现象对传统城市化理论提出挑战,并要求城市化概念的相应调整。在我国部分城市即将进入郊区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相关规划方面做出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组织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内部存在的各种力推动着城市的生态组织结构的变迁,而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态组织结构演变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力量。美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组织结构的演变深刻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的结构十分紧凑,没有区位功能的分化;城市有轨交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区位功能的分化,大都市区的生态组织初步形成;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推动了大都市区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向多中心结构演变,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大都市连绵区。  相似文献   

4.
王磊  付建荣 《人文地理》2015,30(2):97-102
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都市区尺度上的工业区位上。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所揭示的产品差异化和城市集聚效应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区位熵分析、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美国工业区位与大都市区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集聚于大都市区核心区的往往是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位于大都市区外围区的大都是产品依赖于城市市场,但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传统制造业则往往位于非大都市区。多数都市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而大部分传统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这不仅印证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演和城市地理学的行业分析,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国家城市及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都市生命周期与城郊化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向心城市化、城郊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的生命周期。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主要经历了四次城郊化浪潮。本文通过对城郊化发展规律的分析,为我国大都市因势利导进行城郊化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旭 《世界历史》2001,(3):4-13
大都市区,一般由一到两个中心城市和周围数个甚至数十个城市及其郊区组成。自1940年美国大都市区人口接近全国总人12I的一半以来,大都市区就在美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268个大都市区,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所以,当代美国的所谓城市问题,主要在大都市区范围内,宜定义为大都市区问题①。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群郎 《世界历史》2000,2(2):23-30
马克思曾经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城市的发展同样如此。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城市人口达到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全国城市体系也逐步形成。同时,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内部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大都市区的生态组织结构开始形成并日趋成熟,成为20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本文试图按照城市生态学的原理对美国大都市区的生态组织结构进行剖析,并从科技进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非都市化”时代或“逆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孙群郎 《史学月刊》2003,(6):112-119
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发展十分迅猛,郊区政府实体急剧增多,造成了美国大都市区政治上的巴尔干化,从而为解决大都市区的各种问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巴尔干化所造成的问题,美国学术界乃至政府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案,许多地方政府还采取了各种改革措施。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这些改革收效甚微,目前仍然处于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0.
近代英国城市群落与城市发展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近代英国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较大的城市群落。群落内各个城市依托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传统优势创造自己的特色 ,体现了城市专业化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它不仅避免了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 ,而且能够相互配合 ,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取长补短 ,使城市群落发展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系 ,取得整体大于局部相加总和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温州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都市区是发达的城市化区域,它包括城市核心区和与之在经济、社会、文化上有紧密联系的地区。21世纪到来之际,大都市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都市区,无论是走向繁荣还是衰退,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发展战略问题。本文以温州为例,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客流、物流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温州大都市区范围;通过对温州大都市区的研究认为,宏观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工业化模式、温州人精神和温州社会网络是温州大都市区形成的重要动力源泉;最后,作者以上述研究为依据,提出了近期和远期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孙群郎 《历史研究》2012,(6):97-112,192,193
20世纪初以来,低度郊区化和高度隔离化是美国黑人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这与以白人族裔为主的郊区化模式迥然有别。学术界对美国黑人在大都市区中空间分布独特性的认识,大多立足于当代城市社会生活的一般特性,种族区隔反而被视为空间分化的次要因素。对美国郊区空间分化过程中黑白族裔互动的考察,尤其是1970年代前后美国郊区空间与住宅市场分割与空间反歧视运动的开展,可发现黑白人口分布反差与种族隔离有直接关联,并形成与政治、经济、社会分层交替结合的外在表征,从早期的政治经济因素到后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区隔变得越来越隐蔽,黑人人口空间分布模式有结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城市史研究的新探索──评《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侯文富美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了解美国的城市化道路,从中寻求某些规律性认识,对处于城市化初期的我国有重要借鉴价值。王旭教授撰著的《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一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以...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的外国城市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30年里出版了数量较为可观的学术论文、论著和译著。但总的来说,国内的外国城市史研究还很薄弱,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地带。从地区国别来看,除美国城市史研究成绩斐然之外,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史研究都还未形成气候。从时间断代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近现代部分,尤其是工业化时代以来的城市化,古代中世纪的城市史研究仅零星可见。②纵贯人类文明史长河的综合性城市史研究更是尚付阙如,仅有陆续翻译出版的几部国外学者的著作,③直至俞金尧等著的《世界历史:城市发展和  相似文献   

15.
李文硕 《史学月刊》2022,(2):104-1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城市在去工业化影响下陷入萧条的困境。在去工业化过程中,美国中心城市从制造业中心向信息、服务和管理中心过渡,工业时代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已无法满足新经济结构的需求。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城市,纽约市遭遇去工业化的冲击尤为严重,制造业迁往郊区,大量人口失业,富裕人群和中产阶级离开城市。为此,美国各界纷纷寻求解决之道,最终促成城市更新的启动。纽约城市更新集中在中产阶级住房、大型文化设施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方面,为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经济的转型复苏不无关系。城市更新尽管造成了贫困人口流离失所等社会问题,但从长时段看并非单一的城市商业地产开发,而是呈现出多重路径,从空间改造的角度为80年代以来的城市复兴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最后三、四十年,伴随美国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美国城市的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恰在这一时期,中西部城市脱颖而出、后来居上,与全国其他地区城市相比,它更清晰而集中地反映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由此而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特点。因此,剖析中西部城市的崛起,对于我们研究美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试图把中西部城市的崛起置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进行考察,着重探讨中西部城市崛起的主要原因,同时阐明它的崛起对美国经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最早完成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城市化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学界关于中世纪英国城市化水平存在多种判断,以"政治、法律制度"为视角者认为城市化水平较低,而偏重于"城市人口量"及"非农行业"者则认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对中世纪英国城市化水平研究概况进行梳理,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视角或估算标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客观准确地考察城市化水平,需要重新解读中世纪城市的定义,分析定义里"政治、法律制度"、"城市人口量"和"非农行业"三要素的关系。只有确定了中世纪城市的独有属性要素,才能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为准确估算城市化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耒耕农地开发面积推测小例张联社对我国历代典籍所载的耕地面积,学术界多有争呜。一般认为,典籍所载耕地数字虽带有一定的历史缺陷,它们还是能够反映我国农地开发的一般规律。对于缺乏文献记载耕地数字的来耕农地开发阶段,研究耕地开发面积,就比较困难了。但探讨当时...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的演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军 《人文地理》2011,26(3):65-70
引入"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的概念,从单一城市和城市群体两个空间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的理论模型,揭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得出以下结论: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从单一的城市形态逐渐向城市群体空间形态演化,从都市区到城市整合体,城市群体形态不断发展演化。在现代快速化、立体化交通体系的支撑下,城市(城市群体)迅速走向区域,并最终向区域空间功能一体化形态演化。并以长春市为研究案例,进一步印证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比较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方法。历史教学应重视比较教学,科学地运用比较进行教学,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