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大陆学看来,家族是自宋明以来在中国民间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制度体系,认为宋以后的近代家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敬宗收族,人们实际用来敬宗收族的办法,一是建祠堂,二是置族田。祠堂用以敬宗,族田用以收族。祠堂从精神上,族田从物质上团聚宗族,形成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达到收族的目的。而且认为所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祠堂数量、捐献族田人数以及土改调查的族田量分别对近代安徽族田的分布状况进行考察,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勾画出近代安徽族田分布呈现自南部徽州山区向淮北平原地区递减的总体态势及其起伏.  相似文献   

3.
高振铎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下册所选《宋会要辑稿》有关“逃移”文两则,其中第一则之标点,注释颇可商榷。兹先将原文依高著标点移录如次: (太宗)至道元年六月,开封府 言:管内十四县,今年二月已前,新 逃人户计二百八十五户。乞差官与令 佐检校,及遣殿中丞王仲和等十四 人,分行检勘。仍照今年四月已前申 逃,并典卖逃户田土,割税不尽及挟田 诡名,妄破租税,侵耕冒佃侧近佃田, 妄作逃户,并见在户,将名下税物移 在逃户脚下,夹带开破者。并限一 月,许经差去官陈首,仍旧耕佃输税。 并许本村耆保、亲邻、里正、户长、书手 陈首典押。令佐觉察,如有欺敝者,许  相似文献   

4.
祭祀北宋良将杨业夫妇及其后代英烈的祠堂——杨族祠堂坐落在山西代县城东北 20公里的枣林镇鹿蹄涧村。该祠也称杨令公祠、杨令公庙、杨将军祠、杨将军庙、杨家祠堂等。因杨业殉国之后,宋太宗曾赠其谥号“忠武”,故当地多称“忠武祠”。 杨族祠堂背依雁门山,南眺五台山:“襟覆宿之灵,带滹沱之秀,周围沃壤,左右流泉”,景致幽邃,清雅宜人。是迄今所知仅存的由杨业后裔主持建造的杨族祠庙。现整个建筑群虽曾历尽沧桑,但保存尚属完整,弥足珍贵。 众所周知,杨业故里本不在代县,那么,杨业后裔是何时定居于鹿蹄涧村并形成今族的?村名鹿蹄涧其来由是什么?杨族祠堂创自何时,数百年来发生过哪些变化?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祠堂作为活动场所。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古代祠堂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兼论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氏家谱序》云:“歙以山谷为州也,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中世以来兵燹鲜焉,以故故家旧碟多有存者。”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汉唐以降宗族聚居的格局,以至“千年之冢,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宗法制度下的农村社区生活呈现“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催科不扰,盗贼不至,婚嫁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  相似文献   

7.
族长白嘉轩听说新来的县长耍征收苛政式的印章税时,本来正是白鹿村最好的时候:从大儒朱先生那抄来的《乡约》全文正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与栽在院子里的“仁义白鹿村”竖碑互为映照,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出现的是“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分田劫假”和“与田户中分”之类的租佃关系。隋唐时期,无论在公私土地上,租佃关系均有所发展。介于两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怎样,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呢,还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呢?长期以...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幸福二字拆开来看,就会发现“幸”字是“土”和“钱”的构成,“福”则包含“衣”、“口”、“田”,这样看来,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家里的人丰衣足食,有房住、有田耕、有钱花。这是广州市长万庆良对“幸福”二字的新解。  相似文献   

10.
吴滔 《近代史研究》2004,8(5):137-163
明清鼎革以降,一田两主制对江南地区城乡格局的重组起着非常显的作用。在一田两主制下,居城的地主士绅与农民之间只剩下土地租佃的关系,日常生活已没有较紧密的往来,主佃的居住空间可以不在同一地点。如何协调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利益愈显重要,与此相关的应对策略和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地主”为主体的地方精英的“在地性”,进而对清代江南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19世纪以后,随着抗租事件的不断增多,业主更愿意选择类似租栈的专门收租机构进行收租,由此导致城居地主和乡民之间本已动摇的联系变得更加松散,从而形成了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关土地文书可分为三类。一是土地收授文书(给田、退田、欠田文书),反映出均田制下民户与封建国家的关系;二是佃田簿(包括租种职田、公廨田文书、转租田亩公文),表现出承佃农户与地方官府的关系;三是民间佃人文书,即民田出租的租佃契约(或称夏田券),显示出佃人与田主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第三类文书的分析,探讨唐代西州地租的性质及形态。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2005年6月,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了“空谷足音·佃介眉书画艺术”展览。精美古雅的展品,让人留恋忘返。而观展获赠的,由读朱万章、佃锐东主编的《佃介眉书画集》,则令人展玩不倦。朱万章乃是广东省博物馆知名的、颇有前途的青年鉴定家,文物、书画的研究人员,佃锐东则是佃介眉先生  相似文献   

13.
谈起火耕水耨,人们都知道这是古代人类一种原始粗放的农业耕作方法。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时至隋朝,还是“江南之俗,火耕水耨”的说法(《隋书》食贷志)。一直到清末,以福建地区而言,地方史籍上仍是“闽之属火耕而水耨”。怎么回事?难道闽人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如此地数千年停滞不前吗? 非也!我们切不可固执于“火耕水褥”一词的字面含义,而应深入考察“火耕水褥”的历史发展,考察闽人到底是如何“火耕水耨”的。原来,福建山峦重迭、丘陵起伏,在垦种这里的土地时需要经过火耕水耨的阶段,即焚烧荆棘杂草作肥料的方法。所谓“畲田”,就是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以至于“畲”字成为在福建山区辛勤垦种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说起来,福建还是得天独厚地拥有这些天然植被肥  相似文献   

14.
室即墓室     
《文物》1996年第7期刊载的周保平《徐州的几座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兼谈汉画像石墓中的再葬现象》一文,将徐州发现的东汉元和三年画像石题记中的“石室”和另一块画像石题记中的“室”解释为“‘室’与‘石室’都是指墓葬的附属建筑,非指地下的墓室,汉代的墓室一般称为冢”。“这两方带有铭文的汉画像石非但不是出自同一个墓室,很可能来自不同的石室祠堂或墓前石龛”。我们认为此解与史实不合。周文引《汉书·张禹传》:“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堂。”两汉文献中提到“祠堂”之处甚多,无需枚举。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汉人对祠堂一般直称“祠堂”。祠堂画像石题记中对其称呼有;“祠堂”、“庙祠”、“食堂”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苏南,随着族田规模的增加,其功能从祭祀开始向赡族、助学等逐步展开,直至发展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当族田规模减小时,从社会公益事业渐次向祭祀缩减。祭祀是族田的基本功能。族田的主要功能也随着规模的增加发生变化,先以祭祀为主逐渐转向以赡族为主;随着规模的减小,赡族的主要功能地位又让位于祭祀。不同宗族族田的功能增减、主次功能转变应达到的族田规模可能有别,但是变化的趋势是确定的。族田功能随着规模增减所发生的有规律变动,是苏南人尊祖敬宗观念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6.
自公元前二世纪秦代开始,直到东汉时期,史书上对于分布沅江、资江、澧水、清江流域的蛮人,秦代称之为“黔中蛮”,汉代称之为“武陵蛮”,《后汉书》却对蛮族中的苗、瑶两族先民称之为“槃瓠蛮”。在此期间,大部分苗族先民都在他族奴隶主统治下生活,偏僻地带的人们,则是处在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至于与汉族杂居部分,充当傭耕奴仆的为数非砈邢蕖  相似文献   

17.
父母正名 了却夙愿 2003年清明节,对章孝严先生来说,将是刻骨铭心的人生时刻。这位台湾“中国台商发展促进会协会”的理事长,届时准备从台赴大陆浙江奉化蒋家祠堂,名正言顺地祭祖认宗。章孝严饱受了大半生的精神沉疴,在花甲之年,才和已故的弟弟章孝  相似文献   

18.
<正>汉昭帝"耕于钩盾弄田",应劭曰:"时帝年九岁,未能亲耕帝籍,钩盾,宦者近署,故往试耕为戏弄也。"臣瓒曰:"《西京故事》弄田在未央宫中。"师古曰:"弄田谓宴游之田,天子所戏弄耳,非为昭帝年幼创有此名。"(《汉书·昭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9页)后代学者在称赞汉昭帝九岁亲耕行为之余,指出耕于钩盾弄田与戏弄、儿戏有关。如:宋代王禹偁认为:"耕钩盾之弄田,但矜儿戏……"(王禹偁:《小畜集》卷一《古赋·籍田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台湾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现存的清代苏州鱼鳞册有些记录了业户、佃户的信息,佃户栏填写的内容分别为"自"、姓名、空白三类,学界对此理解分歧严重。有学者认为,业佃并录反映了官府对佃户产权的认可。"自"指底面分离、业主自有田面;佃户栏空白指底面合一、承租佃户经常更换;佃户栏标有姓名意指业佃分别拥有田底田面权。由此推论,清初江南底面分离现象普遍,地权极为分散,租佃关系不发达,不具有地主制经济的特征。其实,苏州的一些鱼鳞册也有不记录佃户的。业佃并录意指"一田二主"的认识缺乏充分依据,论证逻辑存在问题。对道光年间鱼鳞册地权流动的考察表明,业户、佃户共同记载的田块并不能体现出田面田的特点。这一时期,在城地主占有苏州城附近村庄一半以上的耕地,租佃关系发达,租佃关系变动频繁,同时,租佃期限长期化,显示出租佃关系相对固定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20.
西汉末年,曾经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西汉末年发生社会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地主阶级“疯狂地兼并土地”。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西汉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农奴劳动为主导因素的社会生产力与以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不完全占有农奴的社会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统一体,就是封建生产方式。西汉封建生产方式的特点:一方面是雇农、佃农和半佃农(即半自耕农)的劳动与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相结合,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地主、皇室占田“亡限”,采用“取佣”或“分田劫假的方式剥削雇、佃农和半佃农。西汉的雇农、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