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产党志的重点内容是重要决策,设“重要决策”章或节,下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保护”节或目记述。人民代表大会志的重点内容是立法、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设“地方立法”“监督”章或节,下设“地方性法规制定”“批准地方性法规”和“决定重大事项”“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调研视察”“议案意见”节或目记述。人民政府志的重点内容是施政纪略,设“施政纪略”章或节,下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勤政廉政建设”节或日记述。人民政协志的重点内容是参政议政,设“参政议政”章或节,下设“提案”“建议意见”“调研视察”节或目记述。  相似文献   

2.
张力平 《文史博览》2013,(11):64-64
“血腥”和“愚昧”是“文革”的两大特点。十年浩劫,满是荒唐,“打鸡血”便是一例。一边是大破“四旧”封建迷信,一边却又迷幻于“神水”、“圣水”、“打鸡血”、“喝胃宝”、“甩手疗法”等“神奇”、“科学”和“专业”的“养生绝招”,“文革”让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张家山汉墓竹简》十个字的字义进行了考释。认为“荃”为“絟”之借,其义为“细葛”布;“道”当读为“由”,用作介词;“qian”读为“鬝”或“顅”,义为“秃”;“胗胗”,亦作“chēn”,其义为“气体或液体满盛貌”;“洒洒”,亦作“洗洗”,读为“shēn”,其义为“寒”;当为“渴”字异构,其义为“泄”;“央”作名词用,义为“尽头”。“为”有两种用法,一为连词,一为动词,其义为“有”;“喜”为“禧”之借,其义为“吉”;“敦”借为“顿”,其义为“跺”。  相似文献   

4.
张炜 《湖南文史》2009,(8):35-35
我国历史上历代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和“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如宋代皇帝的“特称”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称”叫“老爷”,而清代皇帝的“特称”则叫“老佛爷”。在有些历史小说、电影、戏曲中,把慈禧太后称作“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呼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称都叫“老佛爷”。  相似文献   

5.
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其中对文学风格,曹丕开创性地提出了“文气说”,并将气分“清浊”。对“气”与“清浊”的解读是理解曹丕“文气说”的关键。通过对“气”和“清浊”用法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清”“浊”的正确解释并非“阳刚”与“阴柔”,曹丕是尊“清”而贬“浊”的。  相似文献   

6.
殷墟卜辞中有“帝于令”,“令”指“天命”。卜辞中又有“受命”,即文献中所说的“正命”,或“考终命”。卜辞中有“不既赢”,“赢”读为“盈”,指乾阳之气,如同文献中所说的“休命”。《甲骨文合集》6928是一版武丁时代的龟腹甲,上有“帝命”,反映了古代天人相应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考察故训旧注的基础上,对《论语》“御人以口给”的“给”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敏”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给”有“捷”义,不训为“足”、“供给”或“辩”;“敏”应解作“勉”,不训为敏疾之“疾”。  相似文献   

8.
张传伦 《收藏家》2008,(10):36-40
周棠,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卒于光绪二年(1876年),享年七十一岁。字召伯,后来经常用“少白”二字。祖籍在浙江山阴兰亭西侧,遂自号“兰亭西客”,亦作“兰稀客”、“兰西”、“兰渚”、“兰白”、“痴白”……别署很多,如“酒乡人”、“蜕翁”、“蜕道人”、“蜕道士”、“石居士”、“石偶”等。斋号“响泉斋”、“听石轩”、“疏峰高馆”。曾与友人结“青云画社”。  相似文献   

9.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至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相似文献   

10.
两汉三国吴时期,以“算”为单位向15岁至免老年龄的成年男女徵发赋税和徭役。“算”不仅意味着有交纳赋税而且有服徭役的义务。“算赋”意为“以算课徵赋税”,而非单一税目。算赋不仅包括每年120钱的人头税,还包括吏俸、转输、缮兵等各种杂税。赋役场合的“事”为动词,意为“服事”。长沙吴简“口。事。”的“口”指户内家庭人口总数,“事”指有赋役义务的口数,包括7—14岁交纳口钱的口数和有“算”义务的口数,相当於後代的“课口”数;“算。事。”的“算”指有“算”义务的口数,“事”和天长汉简的“事算”一样,指实际服“算”的口数。“算”、“事”簿籍按月统计、制作。  相似文献   

11.
辽人自称“北朝”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人自从五代后晋时期开始,就遵循历史上称南北并立政权为“南北朝”的习惯而自称“北朝”,那时,辽人还没有形成“北朝”高于“南朝”的理念。宋朝建立以后,辽人积极主张与宋朝互称“南北朝”,具有意欲提高自己政治地位以取得和北宋对等往来的意图。到了辽圣宗后期,随着辽人“正统”意识增强,辽人意欲凌驾于北宋之上的欲望大增,辽重熙二十一年(1052)“其国书始去国号,而称南、北朝”,就有了“意以自尊大”之倾向。辽人自称“北朝”,具有强调“南朝”和“北朝”是“一家”之用意,“一家”就是“中国”,辽人承认五代和宋朝是“中国”,同时也自称“中国”,他们强调“南朝”“北朝”是一家人,就是“南朝”“北朝”都是“中国”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刘莉 《神州》2012,(28):130-130
《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势不可当”也说“势不可挡”’,笔者认为“当”和“挡”不能通用,正确写法为“势不可当”。“当”字成语中,“当”有阻挡、抵挡意义的,不能写为“挡”。  相似文献   

13.
胡平 《世界》2006,(10):14-19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谱系中,毋庸质疑,“日本”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一旦点击了这个谱系,与此直接间接相联系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日关系”、“中日人民友好”、“天皇”、“武士道”、“右翼势力”、“靖国神社”、“汉奸”、“台独分子”等词语,  相似文献   

14.
“中庸”之“中”应释为心,“庸”应释为用,“中庸”即“用中”,即记心之为用。“中庸”即儒家的“忠恕之道”,其以“诚”为前提,是个体修习得仁的方法。“中庸”既是儒家修身处事的方法,也是儒家王道政治的必由之路。儒家的“道统”之传也是以“中庸”为其内容。  相似文献   

15.
徐超 《神州》2010,(10):42-44
“奴”无疑成为了当今中国年轻人中最时髦的词语了。“奴”最初最原本的含义是指“心甘情愿的被人驱使”或“受人奴役、没有人身自由”。现如今,奴隶社会早已离我们远去,奴隶制度也早就废弃消失,但是“奴”字却未因此消声隐匿,反倒愈加的“大放异彩”起来。从最早的“房奴”到后来日益冒出来的“车奴”、“蚁奴”、“卡奴”、“节奴”……这些“奴”与“被奴”等热词好像是在宣告着“奴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京宫”与“康宫”是西周主要的王宫,对于“京宫”与“康宫”的性质,近百年来学术界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本文依据西周金文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论证了西周的“京宫”与“康宫”都不是单纯的宗庙,而是王宫的总称,其中都有宗庙。“京宫”是以周王室在豳地居住的地名命名的王宫,其中有“太庙”和“周庙”;而“康宫”是以康王的谥号命名的王宫,其中有“周庙”和“康庙”,以及“康庙”中的昭宫、穆宫、夷宫、厉宫等宗庙。西周三个王都(岐周、宗周、成周)都有“京宫”和“康宫”。唐兰关于“京宫”与“康宫”是宗庙的说法不准确,不能够成立,但是唐兰认为“康宫”是西周铜器断代的标尺,却是可信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修志先立志     
咱们修志的人,在社会上常被称为“舞文弄墨的”、“耍笔杆子的”或“喝墨水儿混饭吃的”,即所谓的“文化人”。其实,“文化人”里的分类可多去了,且不说那些“星”呀“款”呀“腕”呀“豪”呀“家”呀“师”呀什么的,有名有利,让人羡慕不已,就是大约属于“文化圈”的所有贤达,便足以令人咂舌仰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有那些铺天盖地的各类“文化传媒公司”异常活跃,展尽“时代风采”。很显然,虽说都是“文化人”,却各有各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阴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独具风彩的民间传统“元宵节”,又称“元夜节”、“元夕节”、“上元节”、“灯节”。据《岁时杂记》说,这是沿道教陈规。道教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其实,“上元节”的起源却在道教之前。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文献中的广东“绅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广东文献中“绅”、“商”以及“绅商”身份认同存在各种情况。商人捐纳虚衔 ,其士绅的身份并非随时会被认同。某个具体的“绅商”主要被认同为“绅”或“商” ,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清末广东“绅”与“商”对流、联合的情况已经很普遍 ,形成了人数颇多、影响颇大的亦绅亦商群体。但“绅”、“商”毕竟没有合流 ,保持界限、经常竞争是“绅”与“商”关系的主要方面 ,“绅”、“商”关系变化总的趋势是士绅地位下降和商人地位上升  相似文献   

20.
殷墟卜辞中有“柢”,相当于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本根”。卜辞中有一些“王”字,不是指商王,而是指“王道”,文献中又称为“王极”。“王道”代表“公平正直”,卜辞中有一些“公”字,当解释为“公平”之意。殷墟卜辞中又有“猷”,与《尚书》、《诗经》中的“猷”同义,指先圣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