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晨 《文史春秋》2014,(2):52-55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左联五烈士"之一、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家。他幼年入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曾两度辍学。15岁时到一家金银首饰铺当学徒,受尽凌辱。后在京"北漂"时认识丁玲、沈从文等人,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0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初被捕,丁玲和沈从文等人对他展开  相似文献   

2.
周会会 《文史月刊》2008,(12):59-60
有人说:文学、爱情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大主题。她的人生,历经磨难,劫后余生。虽然在她一生中三度结婚,但她心中,却始终埋藏着一份崇高的情感。坦率表白:我有了一次伟大的罗曼史1928年初,因为朋友的介绍,冯雪峰开始辅导丁玲学习日语。冯雪峰(1903-1976)是浙江义乌人,原名福春,笔名雪峰、洛扬等。  相似文献   

3.
丁玲的爱     
麦群忠 《文史春秋》2005,(10):51-56
丁玲是继鲁迅之后,和茅盾、巴金、老舍一起在现代学创作上开辟新路的重要女作家。丁玲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女作家,除了她的优秀作品,以及为祖国解放而战的奋斗精神和在逆境中仍保持着不忘人民、执着信仰、不懈奋进外,她那敢于冲破传统、敢于爱的罗曼蒂克精神也不同凡响。她与胡也频、与冯雪峰、与陈明迥然不同的爱情,折射出这位杰出女性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鲁迅和沈从的学成就都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1925年,鲁迅曾对沈从产生了一次不小的误会,以至1925年至1926年,鲁、沈二人同在北京,1928至1931年,他们又同在上海,沈从始终都不愿与鲁迅见面。  相似文献   

5.
丁玲在延安的“洗礼”——纪念丁玲诞辰一百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骐 《炎黄春秋》2004,(12):53-59
丁玲需要革命决心奔赴陕北1936年10月初的一天,丁玲在西安的一家小旅馆里闷闷地呆着。她来西安已经有好些天了。她在这里急切地等待中共地下党派人来和她联络然后把她送往延安。可是一连等了好些天仍不见有人来,因而有些着急烦闷。恰在这时,中共派往南京去和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6.
丁玲,现代著名作家,1904年生于湖南临澧,长于常德,1968年在北京逝世。丁玲的一生,是光辉灿烂、崎岖曲折的一生。20世纪30年代,鲁迅和毛泽东两位时代的伟人,都曾为她写诗填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丁玲的历史中,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戴着镣铐跳舞",这是对丁玲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可悲的是,她在戴着镣铐的同时,又在想方设法给人戴镣铐。何以?"为求自己得以苟延残喘"。丁玲晚年言行偏左,是因为她档案里一直有"污点"1979年,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贺敬之去周扬家拜访周扬,期间,两人  相似文献   

8.
陈明口述 《纵横》2012,(4):12-16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上空响起了刺耳的枪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惨遭国民党政府杀害。人们在狱中找到了一份手稿,那是瞿秋白想写而未能完成的一本书的目录稿,其中有一个章节叫《丁玲和他》。  相似文献   

9.
1993年,《炎黄春秋》第七期上发表了杨桂欣的文章:《“我丁玲就是丁玲”》,披露了丁玲与毛泽东餐后并一起泛舟中南海时的一次谈话。文中转述丁玲的回忆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国著名女作家丁玲诞辰105周年。她40年代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她也遭受过诸多不公正的待遇,而这一切皆源于1933年4月她被国民党中统特务秘密逮捕、囚禁了三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我和丁玲相识在北大荒.从此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些在北大荒的日子.常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而我,是丁玲在北大荒艰苦奋斗、生活的一个见证人。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丁玲,在北大荒劳动生活的12年,是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然而,在黑龙江垦区仍流传着许多她的故事。初到密山1958年6月29日凌晨4点钟,戴着"右派"帽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丁玲和陈明的爱情,在文学圈甚至圈外,都引起人们关注。近日,年过九旬的陈明,出版了《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以亲历者的身份,系统地回顾两人相伴走过的历程。书中在陈明的简介中说:这本书,“对于了解丁玲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极其宝贵的独家史料”,对于像我这样关注丁玲的人来说,自然是必读的书了。读后有所感,为小文与读者分享,恳请陈明及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和鲁迅 沈鲁隔阂,居然是因字体而起。胡也频和沈从文的字体十分相似,都是细细小小像蚊虫一般。有趣的是,丁玲开始写小说后,所用的字体、书写的方式也和二人一模一样。 1925年4月30日,鲁迅收到一封署名丁玲的来信,请求鲁迅给她想办法找个吃饭的地方,即便是到印刷厂去做印刷工人也可以。  相似文献   

15.
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庆全 《百年潮》2000,(7):30-42
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任“左联”党团书记时,因其丈夫冯达叛变而被出卖,遭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并押解到南京。1936年9月,冯雪峰通过张天翼,与丁玲取得联系,在冯的安排下,她由南京逃到上海,然后被送去西安,转赴陕北。丁玲历史上这段被捕问题,从1940年到1984年,不同级别的党组织前后进行过6次审查,其结论也由于各次审查时的历史背景而有所不同。而在丁玲的回忆录《魍魉世界》中,不知什么原因,却仅仅提到了两次,即1940年以陈云、李富春签字所作的结论和中组部1984年的结  相似文献   

16.
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出生于湖南临澧县。4岁时父亲病逝,家境急剧败落。母亲余曼贞和著名妇女领袖向警予是结拜姐妹。余曼贞为常德女子小学学监,俊秀端庄的向警予每次往返于长沙、溆浦之间,都会坐帆船或小火轮。等候班轮之时,就在余曼贞的学校里住上三五天,与丁玲母女挤在一张床上,讲述新闻、新事、新道理及个人的理想与抱负。  相似文献   

17.
说到周恩来与张冲的关系,离不开"伍豪事件"。与此相关的,还流传着一个所谓1936年4月张冲在上海《申报》刊登"寻找伍豪启事"的故事。后者一直被作为张冲与周恩来恩怨人生的转折点描写,看作是"国民党抛出橄榄枝",派张冲秘密联络周恩来,开启国共谈判、走向第二次合作的标志性事件。都把它与张冲四年前炮制的"伍豪事件"相对应,凸显他与周恩来化敌为友传奇人生的戏剧色彩。但笔者考证发现,这个"寻找伍豪启事"的故事,实际上是个误传。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前后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策随之发生变化。解放战争爆发前后,英方采取中立政策,一方面与国民党当局保持外交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与中国共产党各层级领导人进行接触,并逐步确立“一只脚踏入”的对华战略。渡江战役后,英国意识到国民党蒋介石败局已定,中国共产党将会解放全中国,应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适当时机对其承认。1949年10月英国确立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1950年1月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立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与英国及世界各国关系。国民党当局虽然试图通过外交活动阻止英国承认新中国,但以失败告终。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与英国关系逐步向好发展,国民党当局与英国关系则逐渐疏远。  相似文献   

19.
大约民国十二年(1923),丁玲还没成名那会儿,在北京做北漂。她一个小姑娘,独自在一所名叫“通丰公寓”的筒子楼里租单间。那所单间的布置是这样的:“床是硬木板子的床,地是湿湿的、发霉发臭的地,墙上有许多破破烂烂的报纸,窗纸上画了许多人头。”一年后,丁玲和男朋友胡也频同居,仍在北京租房。他们收入很低,入不敷出,好一点儿的房子租不起,可是又总是梦想着能够租到既便宜又舒服的房子,所以就常常搬家。  相似文献   

20.
肩负重任,保卫新生的大上海上海战役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胡均鹤的,在1949年的4月底5月初到了丹阳。这个人是个多面人,他曾是中共的叛徒、国民党的特务,抗战中又随李士群当了汪伪“76”号特工总部的二处处长,但他和潘汉年也有联系,为我们也做过一些事。他刚到时,扬帆是把他交给何荦管理的,何那时是内勤科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