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炎黄春秋》2005,(9):79-80
《炎黄春秋》2004年第10期刊发的陈敏先生撰写的《抗战前期的外交战场》一文,在谈及张作霖死因时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2.
杨国光 《百年潮》2014,(2):34-40
正理查德·左尔格是二战时期著名的苏联特工,被媒体列为20世纪最杰出的100个人物之一。在他的墓碑上刻的是这样的碑文:这里安息的是一位为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贡献出了生命的勇者。1895年生于巴库。1933年来到日本。1941年被捕。1944年11月7日就义。  相似文献   

3.
沈志华1950年出生。1968年应征入伍。1979年考取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系硕士研究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等,主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3卷)等文献资料集。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史学界多有深入研究,唯独对中东路事件稍显薄弱。究其缘由,一是因为这是张学良打的一次败仗,张学良为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学者不忍心揭这块伤疤;二是他打仗的对象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苏联,他后来发动的西安事变不仅挽救了中华民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共产党渡过了一次生存危机,他有功于共产党,大陆学者多出于为尊者讳的传统心理,不愿意碰这一问题。张学良是坦荡做人的典范,他在晚年自己揭开了这块伤疤。  相似文献   

5.
何立波 《纵横》2009,(7):37-42
1929年7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路,对苏联宣战,同苏军之间发生了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中东路事件”。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成为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它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史上的大事。“中东路事件”的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是历史学家公认的国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国共之间的内战,为两党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意味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有关西安事变的研究,一方面可加深对1930年代苏联对中国影响的理解,同时亦可深化人们对太平洋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认知.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