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中期有关中印边界东段的协定文本及形成这些协定的背景、进程、结果表明,在英属印度入主阿萨姆前,存在着一条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平原边缘,或喜马拉雅山南侧坡脚行走的传统习惯线.这条线在一些山口地带的两属状况及不完全按照属地原则的管辖情况正体现了传统习惯线不同于近现代国际边界的特征.英属印度入主阿萨姆后,通过这些协定的订立承袭了传统习惯线,并以有利于它的方式解决了两属及不完全按照属地原则管辖的状况,但并未改变传统习惯线的基本走向,也未将管辖扩大到山地部落地区.  相似文献   

2.
出征途中1962年10月的一天,我所在的一三○师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参加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我们接到命令后,即刻进入战前思想动员、领取弹药、换发装备等准备工作中。10月20日,部队在师长董占林亲自率领下,向西藏进发了。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琛 《史学月刊》2002,6(1):89-97,120
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反应与它的南亚政策息息相关。从印巴分治直到中美和解前夕,美国的南亚政策始终有服务于全球冷战的两个目标:力促印巴和解以防止共产主义集团乘机介入;以一切可能的手段使印度放弃中立政策并加入到西方集团。中印边界冲突在美国政府的南亚政策渐入困境时发生,给了美国决策者以莫大的期望,他们企图以其所谓的天赐良机达至以上主要针对中国的冷战目标。然而,中国正确政策及出神入化的实践大大强化了美国在南亚地区既有的结构性困境,使肯尼迪政府利用中印冲突的图谋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印边界争端中,印度政府认为,1684年条约和1842年条约是其主张的中印边界西段东半部分(西藏-拉达克边界)的条约根据。但中国政府认为这两个条约并不能成为这段边界合法有效的条约根据。中国政府的主张是有事实依据的,而印度政府的观点则是无法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对英印政府来说,"麦克马洪线"是根据"分水岭"原则勘定的一条"定制"边界,似乎是已经约定不变、"合理"、"完美无缺"的一条"界线"。但事实上,所谓"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出于侵略利益、自身情况,根据国际情势以及我国西藏地方的局势而随时可以更变的"边界线"。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印无法顺利进入"麦克马洪线"地区,英国政府内部对此线的认定,产生很大争议和政策分歧。  相似文献   

6.
过去人们关于胡里山西炮台拆毁的说法大致为:1957年,由几个手工业小作坊组成的厦门铁工厂因缺乏原料,以每市斤8分钱的价格购买了胡里山炮台的两尊大炮准备“大炼钢铁”。  相似文献   

7.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一个在国际冷战史中占据突出地位的事件 ,对中苏分裂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 ,是苏联对印度政策发展变化和赫鲁晓夫推行“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必然结果 ,是自 2 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以后苏联和中国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及国际战略问题上所存在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分歧的突出体现。这些矛盾和分歧成为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和中苏分裂的重要起因及标志。  相似文献   

8.
<正>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在中印两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今中印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印边界战争之后,印度和西方学界曾纷纷指责中国对印度"发动了无端的侵略",认为印度是中印边界纠纷和边境战争的受害者。①这种观点在中印关系全面冷冻时期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直到今天仍是主流。70年代,印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前,随着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美巴的盟友关系出现了潜在的裂缝.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美国在未同巴基斯坦磋商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导致美巴关系fla~T危机.冲突停止后,美巴关系继续恶化,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后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本文也认为美巴关系发生剧变有非常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一条麦克马洪线种下了边界纠纷的祸根。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中国政府忍无可忍.1962年10月20日发起反击。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第一场反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1.
追述100年前的西姆拉会议的经过、"麦克马洪线"的由来及其实质,阐述1947年前后英印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与国民政府的处置,分析"麦克马洪线"给中印造成的无穷后患、现状,讲述中印为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以及中缅边界中"麦克马洪线"的问题及其解决,探索相邻大国友好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12.
<正>1962年10月,面对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线上对中国领土的不断蚕食,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战争结束后,中外许多权威军事家在总结这场战争的特点时,不约而同地用一个"乱"字进行了概括,对解放军的  相似文献   

13.
霍仁龙 《近代史研究》2023,(5):101-114+161
近代英国所建构的中印边界殖民话语是其蚕食中国藏南地区领土的重要借口。在察隅地区,英国从19世纪初期至1914年以非法调查和地图测绘为手段,以山地部族的历史归属及山地部族与藏人的边界位置为对象,逐步建构和发展了有利于其侵略扩张的中印边界殖民话语。与此同时,英国不断将中印边界线向中方一侧推移,最终于1914年提出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它在察隅地区的走向,对此后的中印边界争端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近百年间英国蚕食中国察隅地区领土的历史过程的考察,可以驳斥英国和印度非法侵占我国藏南地区领土的所谓“证据”。  相似文献   

14.
魏克 《百年潮》2014,(5):21-25
正中印边界斗争的起因1962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和国民党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场反华大合唱,印度总理尼赫鲁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有机可乘,便积极实施他的"前进政策",向我国西藏和新疆边境蚕食入侵,在中印边境西段先后设立了43个据点。同时在中印边境东段,侵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沙则、朗久、马其顿等我国大片领土。同年5月,又抢占了我西藏错那县克节朗草场。尼赫鲁竟然公开下令要把我国边防部队从我们自己领土上"清除掉"。  相似文献   

15.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边界从中、印、缅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处的底宛里,长约650公里;中段边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印、尼三国交界处至西藏杞达县的6795高地,长约400公里;西段边界从西藏杞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长约650公里。  相似文献   

16.
董岩春  邢金娥 《纵横》2011,(5):61-64
对于诞生于炮火之中的新中国来说,1962年是个多事之秋。这年四五月问,新疆自治区的伊犁、塔城发生了反革命暴乱,新中国与苏联的温情时代结束,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准备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进犯。就在这个时候,西南中印边界沿线地区的形势也骤然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印中段边界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西藏与印度的边界较长,为了便于说明,按目前中印外文界的说法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3段。本文主要根据英国印度事务部的档案和我方解放后划界的资料,辅以西方人的游记。揭示了英国在中印中段边界上侵藏的史实,论证我方今日所定边界的历史依据。文中认为,后来独立的印度政府在西藏问题上完全继承了英国的殖民主义遗产,在这段边界上采取同样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1952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敌我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形成对峙。志愿军第63军受命在开城地区组织防御。当时我在第188师564团侦察股当英语翻译,我团当面敌人是美军陆战一师和南朝鲜伪军一师。敌我之间相隔远者1  相似文献   

19.
"哲孟雄"是清代乾隆以后锡金在汉文史籍中的称呼,《西藏志》等史籍对其与西藏交界均有记载。作者结合各种史料记载,对乾隆末至光绪初年藏哲边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对白木戎与哲孟雄的关系进行了考辨,认为白木戎并非哲孟雄;对西藏与哲孟雄早期界址、帕克里地方三处卡隘、哲孟雄与其他邻近地方的边界以及一些史料中的错误进行了考辨;还对清朝对藏哲边界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清朝对藏哲边界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但由于后来国家治理能力的衰减,其管理逐渐松弛。  相似文献   

20.
宛传莉 《沧桑》2014,(4):32-35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两国关系一度非常密切。从1959年开始,由于印度对中国西藏问题进行干涉,不断挑起边界争端,导致中印边界危机逐渐恶化,最终爆发边界战争。边界危机的恶化是历史与现实、印度国内政治与国际冷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