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燕下都遗址出土建筑构件的研究,对发掘报告《燕下都》及河北博物院《慷慨悲歌——燕赵故事》中所涉及的两件"瓦钉"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并非是固定筒瓦的瓦钉,而是罩在瓦钉之上的瓦钉饰,从而修正了学术界关于燕下都瓦钉与瓦钉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乳钉夔纹盆形簋主要出土于关中地区,是探索先周文化铜器群的重要研究对象。根据乳钉、夔纹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可判断乳钉夔纹盆形簋的年代上限为殷墟文化第四期。根据纹饰特征可将关中地区商周之际的乳钉夔纹盆形簋分为三式,Ⅰ式的年代上限相当于殷墟文化第四期早段,Ⅱ式的年代跨先周晚期至西周初年,Ⅲ式的年代为西周早期。Ⅱ式簋主要出自关中地区商周之际的中小型墓葬,其背后反映的是关中地区在先周晚期的社会复杂化,中小贵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西土集团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礼制基础。乳钉夔纹圆鼎也是探索先周文化铜器群的重要对象,与乳钉夔纹盆形簋的关系密切,两者以一鼎一簋方式构成的随葬铜器组合有可能早至先周晚期。随着西土集团的东进灭商,乳钉夔纹盆形簋和乳钉夔纹圆鼎在东方地区的出现已晚至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3.
张涛  熊欣皓  陈乐遂 《风景名胜》2021,(4):0331-0331
在深基坑工程中,土钉墙支护现已成为继支护桩、放坡网喷、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形式之后的一项较为成熟的支护技术。本文通过结合成都金融创新中心项目深基坑工程(采用土钉支护)作为实例,总结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采用土钉支护所采用的技术措施,确保基坑安全,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商周铜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有一类“铜泡”,形制多为圆形,中部隆起,有沿且沿上多有穿孔.由于该类器物有自铭,一些学者结合铭文和文献材料,将其定名为“易”,并指出其基本功用[1].本文则主要从考古材料出发,力图通过铜易形制、组合、分布地域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在商周时期发生、发展与流布过程,以及在分期断代上的意义.一、铜易的类型铜易是一种通过沿面上的钉孔装配在漆木盾上的器物,根据其形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型:A型圆形圆顶易.圆形,有沿,中部隆起,直径基本在7.5 ~15.3厘米,以10厘米左右最为多见.沿上或有两组对称的钉孔,每组1到2个;或有三组等分的钉孔,每组也是1到2个;也有个别的只有—组钉孔,或为不规则分布的几个钉孔,甚至有的顶部正中还有一钉孔,用于固定.钉孔的形状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或长方形的,还有极个别菱形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朔州博物馆藏汉代乳钉纹铜镜为例,探讨了西汉—新莽时期汉代乳钉纹铜镜的造型、纹饰和布局特征,指出以四乳钉等距离分割铜镜主纹形式是此期的鲜明特点,并简要分析了形成这些造型特点和纹饰特征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6.
扎马钉     
在勉县城南定军山一带,经常出土三国扎马钉(封二:5),当地妇孺皆识。勉县文管所即藏有很多种类不同的扎马钉。由于这一带曾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屯兵北伐的军事要地,所以,民间一直认为扎马钉是“武侯发明”而代代相传。扎马钉,本是古代军事战争中的一种暗  相似文献   

7.
陈馨 《文博》2008,(5):76-81
本文总结了中国传统锔钉补瓷技术的工艺流程,通过典型器物对国内外锔钉补瓷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其不同,亦举例说明了中国式锔钉补瓷技术在日本的发展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西汉四乳镜“的图像演变看其设计理念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平 《文博》2008,(2):73-78
中国古铜镜上出现乳钉乃是在西汉早期,它们打破了齐家文化以来镜背图像平面浅浮雕塑型的工艺手法,首次采用四颗高起的乳钉界定画面,使以往各种具有运动感的纹饰拥有了稳定性,从而产生了动静结合的新图像,它们的出现和使用开创了西汉以降各种以乳钉为主划分多种纹饰布局的先河,极大地丰富了传统铜镜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内容.  相似文献   

9.
九生 《文史天地》2008,(12):14-19
林彪,无疑是一个被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人物,然而,如何审视他的一生呢?如何回顾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呢?本文也算是一种务实的探索吧,因此本刊特予连载,见仁见智,相信我们的读者是有判断力的。  相似文献   

10.
春节期间,我们携带秦淮河两岸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二十件,到江宁县湖熟镇进行了"三千年前湖熟镇人们的生活"的宣传。宣传的布置非常简便,是把文物先用线钉在一块大布上,布上面钉几个铜圈,到展出地后,在墙上钉几个大钉子,往上面一挂,晚上取下来,既安全,又灵便。大的器物就放在一张桌子上。这些文物只装在一个皮箱和  相似文献   

11.
青铜封口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二号墓出土,通高36、腹径15.1厘米(见右图)。封口,圆顶隆起,一侧开梯形口,另一侧有两个乳钉,位于流底两旁,顶端斜置管状冲天圆流,深腹、颈部稍内收,分裆,袋足间内陷成凹槽,尖锥状袋足中空近底,足尖外撇,口下一扁平,上端作方状立于口沿外,下端连接腹部。上腹饰饕餮纹一周,线条粗疏,纹带分三段,正面为饕餮,余两段作夔纹。顶部俯视似圆润的脸形,开口处为张开的大嘴,管状流似凸起的鼻梁,左右对称的乳钉象征双眼,加上简化的身躯构成一幅完整的人面形饕餮纹。在铸造技术上,因顶部封闭,给制模作范带来…  相似文献   

12.
叶英挺 《收藏家》2007,(5):47-50
一般认为,在龙泉窑的烧造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支钉支烧,然而笔者自收藏龙泉窑瓷器以来却收集到一些带支钉痕的龙泉窑青瓷残片及相关的支烧工具,这些残片和窑具都是南宋龙泉窑的产物。南宋龙泉窑总能带给人惊喜和意外,支钉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 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着几件铜殳如右图。这些铜殳是避暑山庄博物馆建馆以来从承德地区收集入藏的。 (1)青铜殳 通高3.4、銎径2.5、1.2、直径5.5厘米。铜殳表面有三层凸起的齿,每层有六个相间排列,上下两层为较小乳钉状刺,中间为较大圆钝乳钉状刺。 (2)青铜殳 原名为铜狼牙锤,通高4、銎径3.1、2.5、直径6.8厘米。青铜殳有三层凸起的齿,每层有六个相间排列,上层为较小矮平乳钉状刺,中间为较大乳钉状刺,下层为较小长尖乳钉状刺,齿的剖面为棱形。  相似文献   

14.
裴李岗文化陶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陶鼎的形成时期;中期和晚期分别是陶鼎的发展和繁荣阶段,陶鼎形制丰富,种类和数量增加.考古材料表明,陶鼎可能源于乳钉三足器,器底的乳钉不断加长,最终形成陶鼎.  相似文献   

15.
卖克拜尔和莎丽亚(续完)武玉笑第三部焚心[金秋。夕阳西下,睛空如洗。青松犹如烟云般的山脚下,白桦林前的丘陵上,左右立两根拴马桩,中间栅着一间用粗木桩钉置的大木笼。牧马人卖克拜尔象一只困兽和野人,被囚禁在这木笼里。[木笼里。草地。上铺几块毡片和兽皮,笼...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文物商店于一九八五年在门市部收购到一件青铜镜。镜的直径为18、缘厚0.6、钮径2.8、钮高2.4厘米。镜钮呈半球形,园扭座,四只奔腾的猛虎绕钮两两相对峙。内区五枚乳钉等距排列,乳钉之间浮雕双虎前后并排奔驰,大小鹿作相反迅跑;羽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不好的孩子,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以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这孩子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18.
徒步&露营     
《中国国家旅游》2012,(5):166-167
KAILAS的这款超轻版春晖三季帐,内帐采用20D全透气布结构.夏天露营的时候,如果天气晴好,可以只搭内帐,达到良好透气效果;外帐采用20D尼龙硅油面料,在兼顾PU3000mm水压极佳防水性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帐篷自身的重量(不含地钉,净重15kg),携带更加轻松。  相似文献   

19.
纹饰是青铜器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商周时期兵器上的乳钉纹做了专门研究,从分类、时间、空间、起源等不同角度做了解析,确认乳钉纹是商周兵器上的重要纹饰之一,它的起源、发展、演变与北方文化、中原文化以及西方青铜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郭木森  赵文军 《华夏考古》2000,(3):94-97,102
汝窑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名窑之一,其产品主要特征为:胎体一般较薄,胎质细腻坚实,胎体以香灰色为主、灰白色者次之,绝大多数器物满釉、支烧,支钉痕小如芝麻.支钉的多少与器物的大小有关,常见的支钉有3个或5个,4个和6个的极少.支钉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