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这个社会,名流往往格外受人关注,比如鲁迅,我们一方面很想知道他的一生真正喜欢的那些人是谁,为何喜欢;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了解他厌恶的那些人是谁,为什么厌恶。鲁迅一生与之决裂的人不少,陈源、顾颉刚、胡适、钱玄同、梁实秋、林语堂都在其列。在这里,只说说他与林语堂的关系。鲁迅与林语堂是当面吵过架的,他们明显的冲突一共有三次。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鲁、林两人曾同住上海北四川路横滨桥附近,两人时有过从。某次,  相似文献   

2.
正在这个社会,名流往往格外受人关注,比如鲁迅,我们一方面很想知道他的一生真正喜欢的那些人是谁,为何喜欢;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了解他厌恶的那些人是谁,为什么厌恶。鲁迅一生与之决裂的人不少,陈源、顾颉刚、胡适、钱玄同、梁实秋、林语堂都在其列。在这里,我们只说说他与林语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志选 《福建史志》2010,(5):58-58
林语堂最反对临时请人演讲,尤其是在吃饭的时候,临时请人讲话,令人措手不及。他说:美国总统林肯最有名的葛底斯堡演讲,就是事先作了充分准备,而演讲结束后,又让人看不出有准备的功夫,这才是成功的演讲。  相似文献   

4.
这期专题的主题,介绍的是中国人对待黄金的态度:崇拜、痴迷、热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是非、悲喜。喜的,比如说,留存了一批精雕细琢、精湛精绝的传世金品,堪称人类艺术杰作;悲的呢,无数人因痴迷黄金而迷失了心性,变成教训。本以为中国人对待黄金会有东方人的独到智慧,但是全面审视一番后却发现,在对待黄金的态度上,全世界的人都没有例外——无不拜金,于是留下了叫人或悲或喜这样正反两方面的遗产。  相似文献   

5.
旅行的精神     
许多人对旅行说了许多看法,都不及林语堂先生。林语堂先生在一篇《谈游览》的文章中对旅游的真知灼见,至今可鉴。  相似文献   

6.
说到跟踪,大多数人恐怕想到的是追逐在名人屁股后面的痴迷者和狗仔队,但是CBS新剧《跟踪者》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每年有600万美国人被人跟踪,名人跟踪案只是其中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个被疯狂粉丝追踪的蕾哈娜或赛琳娜·戈麦斯背后,都有大概10个普通人在忍受被跟踪的恐瞑和骚扰,他们中最悲惨的结局会像约翰·列依和齐瓦尼·范思哲那样,莫名其妙就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相似文献   

7.
赖晨 《湖南文史》2013,(5):36-37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平和县人。众所周知,他是著名的作家、译作家和语言学家,但他在教育园地上的创业精神却鲜为人提及。林语堂早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师大任教。1926年5月,林语堂携眷南下,应聘厦门大学人文科主任。  相似文献   

8.
<正>"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潮声归海鸟初下,草色连江人自迷",自古以来,人们对皖浙两地的风景,有着无限的向往与痴迷。现在,一条以新安江为纽带,贯穿黄山市花山谜窟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至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的风景道,为人们提供了遍游皖浙美景的便利。在这条风景道上,游人尽可以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无边风景里的美丽乡愁。  相似文献   

9.
史晓洁  刘冬梅 《旅游》2005,(10):82-85
北京的购物,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一些地方,对国外游客来说是购物圣地,甚至有外国人痴到专门乘飞机来,然后打车到那,买了东西,然后就坐飞机走。许多国外元首都给这些地方极高的评价。但对北京人或更多的中国人而言,则是他们很少涉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台下的,把自己当戏子,说善就是恶、对就是错、真就是假。台上的,则把自己变成戏痴,在苦难中拒绝卸妆。这不过是人通常的两种挣扎  相似文献   

11.
赖晨 《文史月刊》2013,(6):30-31
作为著名作家、译作家和语言学家,林语堂早已为大家所熟知,但他在教育园地上的创业精神却鲜为人提及。林语堂早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师大任教。1926年5月,林语堂携眷南下,应聘厦大文科主任。他曾经在厦门鼓浪屿求学生活了7年,其初恋情人陈锦端(林语堂名著《京华烟云》中女主角姚木兰的原型)、夫人廖翠风的娘家就在鼓浪屿,其二哥林玉霖在厦大哲学系任副教授,其弟林幽任外语系讲师。9月,林语堂就任厦门大学语言学教授、文科主任兼国学院  相似文献   

12.
张光茫 《湖南文史》2013,(10):30-31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看重钱,会赚钱,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人所共知。这与中国文人讲求的“君子固穷”背道而驰,成了很多人诟病林语堂的原因。不过,林语堂仍是该要的钱一分不少,该花的钱也慷慨解囊。  相似文献   

13.
旅行的意义     
有人说旅行是一种疾病,让人毫无免疫能力,坐上飞机,跨越南北半球的两个季节,一日看遍风景交替.曾记得在中学时痴迷过日本漫画家细川智荣子的《尼罗河女儿》.有着金色卷发、痴迷考古的美国女孩凯罗尔无意中触动咒语,坠入尼罗河,随河水回到三千多年前的埃及,被年轻英俊且勇猛的法老王娶为王妃,又被地中海各国王子觊觎争夺.  相似文献   

14.
赖晨 《文史春秋》2013,(7):60-63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1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  相似文献   

15.
姜猛 《名人传记》2015,(1):11-16
熊式一(1902-1991),笔名熊适逸,江西南昌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后留学英国。主要作品有戏剧《王宝钏》《西厢记》《大学教授》《财神》《孟母三迁》《梁上佳人》和小说《天桥》等,与林语堂、蒋彝一起,并称为“海外双语作家三雄”。在海外,他的话剧《王宝钏》创下了两年多连演九百余场的佳绩,其小说《天桥》堪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媲美,因此,西方文化界又有“东林西熊”的说法。但因种种原因,学界对熊式一的研究滞后,其至今鲜为国人所知晓。  相似文献   

16.
刘雪晴 《丝绸之路》2013,(12):33-37
"痴"本是一种生理疾病,意为呆傻之状,无深意可言。魏晋时期,"痴"逐渐作为一个文化问题而出现,由一个完全贬义的词语变成带有智慧色彩的褒义词。到明清时期,"痴"的文化意义进一步发展,曹雪芹的《红楼梦》将"痴"的文化意义更是发扬光大。"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存在于文学作品中难以准确表述和被人理解,它所表示的含义是纯粹的上层精神世界,与世俗之意明显不同。"痴"在《红楼梦》中具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味,需要读者通过自身的感悟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契合,方能真正领悟"痴"之意味。  相似文献   

17.
汪为新作品     
《收藏家》2014,(9):I0001-I0001
陶渊明是战胜了一切牲畜的高贵的文人,所以才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样高傲的诗句.一切是非善恶与在他看来颇有”孝然独处,绝口不语,默隐以终,笑杀狐鼠”的澹然。还有林语堂这种人也有意思.朋友问他“林语堂,你是谁?“林回答”我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这种机锋,也让人”苦“笑不得。——节自本人文章《话颜面》。  相似文献   

18.
杨绛  汪荣祖 《纵横》2012,(9):15-20
2009年12月,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举办了钱钟书百岁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这次会议的汪荣祖教授曾力邀杨绛前往台湾参加此次活动,希望她能谈一谈杨绛心目中的钱钟书和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未能莅临现场的杨绛事后对身边人说,如果真要谈,只能说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保留了他身上的痴气。  相似文献   

19.
蓝翔 《旅游》1995,(12)
黑龙江省收藏协会秘书长穆若武,多年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要办一个烟标烟具收藏博物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十多年来锲而不舍,走南闯北,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人,很怪,有时会鬼迷心窍,爱好收藏者更容易痴迷。穆若武从来就没有抽烟的习惯,可他说不清怎么会和“烟”产生不解之缘。如果一定要打破  相似文献   

20.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期中国诗坛的双子星座,韩愈盛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赵翼评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近日,细读李杜二人的“求官信”,始觉二人求宫的急迫与酸楚,感叹中国文人对仕途的痴迷与艰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