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丹妮  吴晓乔 《神州》2012,(36):10-10
“真”、“善”、“美”是文学创作的价值原则。“真、善、美三合一”?创作理念指导着当代小说的创作,三者在文学创作的活动相互融通。在童庆炳老师的《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的文学理论基础上,本文以当代作家马晓丽的名作《云端》为例分析文学创作价值追求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本文将从文学的真实、文学的伦理与情感和文学美的创造,这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揭示“真”、“善”、“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萌萌 《神州》2012,(9):50-51
“向后看”的历史意识贯穿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始终。文章从《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入手,研究威廉·福克纳小说中“向后看”的历史意识。主要分析了在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冲击下作为南方庄园主后裔的福克纳小说中“向后看”的意识形成的原因、“向后看”的意识在福克纳一系列小说创作尤其是文章的研究对象《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中主要表现以及福克纳本人在小说创作中对于这种意识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3.
从晚唐五代到宋初百年,“四六”创作成绩斐然。李商隐等人开启了骈词俪句引领风骚的新时代。唐末“韦雄割据、各务争胜”的现实需求,为幕府文士提供了特殊机遇,他们“飞文染翰以济霸国”,促进了“四六”骈文的兴盛。“沙陀三王朝”时期,“四六”创作的重心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南方各地。江南文人将辞赋乃至“古文”创作的技巧广泛运用於骈词写作之中,为北宋“四六”的兴盛导夫先路。宋初“四六”继续蔓延,而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更造就了许多“四六”名家。虽说“四六”称盛的文学史意义还有待商榷,但唐、宋文章艺术转型的基因蜕变实际根源於笺表奏疏的基本事实却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4.
中外道教研究者大多数都把“三洞经书”思想的创立归功于陆修静.而小林正美则把有无“三洞经书”思想,看成是“葛氏道派”所创作的“元始系”灵宝经和以陆修静所代表的“天师道三洞派”所创作的“仙公系”灵宝经最根本的差别之一.本文研究认为,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其实有非常完整的“三洞经书”思想.而较后出世的“新经”则继承了这一重要观念.至于陆修静的“三洞经书”学说,则是对古灵宝经的直接继承.因而,敦煌本《灵宝经目》原有的“元始旧经”和“新经”的分类,更加符合古灵宝经的实际情况.而古灵宝经无论是“元始旧经”还是“新经”,亦均为“葛氏道派”所创作.  相似文献   

5.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散文创作,有一个鲜明的内倾性特征,即“自我之歌”。这个“自我”在内容上呈现为“生活外貌上的自我”、“与他人相关的自我”和“与社会相关的自我”,在形式上则通过爵士语言和节奏、散文结构“二重奏”、图文并茂及列项说明来加以阐释。对这个“自我”的成因与意义进行探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村上春树的散文创作及其作品内涵,存在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历来讲究立意,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画意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画意的产生并不是呼之即来的,它是通过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够体现出来。同时,在体现画意的时候,一定的表现手法,以及适当的表现形式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画意”“、画法”“、画体”三方面来谈谈中国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国性爷合战》是日本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的代表作,学界研究者多认为其主题思想是表达了作者的侵华意识。本文通过考察此剧的创作过程,划定剧作的创作依据,又考虑到通俗文艺与文学、历史著作在创作目的上的不同,再结合当时日本社会背景、大众舆论倾向进行分析,认为此剧主题思想以“侵略意识”一言蔽之似有偏颇,其中“光复中华”、“中华认同”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自1937年孙楷第先生把P.3451残卷拟名为《张淮深变文》,认为其歌颂对象为张淮深,写卷的创作时间“至晚不得在中和四年以后。或当在乾符中,未可知也”之后,学术界普遍地受其影响,多数专家认为此卷的歌颂对象为张淮深;就创作时代而言,争议虽然大一点,但也多认为在乾符(874-879)年间。本文在分析此写卷信息和其他资料的基础上,认为P.3451残卷歌颂对象为两人:张议潮、张淮深,并且此写卷不是同一时间创作出来的,其创作时代是两个:P.3451残卷开始至“□□歌乐却东□”的创作时间在851-858年间;“自从司徒归阙后……退浑小丑□□□”这几首七言绝句的创作时间在867-872年间。  相似文献   

9.
“施耐庵”原是“施瑞彦” 施耐庵原名施瑞彦。施瑞彦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感到笔不流畅,难于卒章,弃笔掩卷,不愿再写下去。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故事。他颇受启迪,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后来干脆更名为“耐庵”了。  相似文献   

10.
猬蒙乡党抬举,让我为本书撰稿,介绍一下自己的杂文创作。自知我的杂文创作成就远不足以为故乡山水生色,然而却之不恭,不妨藉此时机对父老乡亲诉诉衷曲。谈到我的杂文创作(老实地说,叫“杂文写作”更贴切),我就想起孟子的名言:“予(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非以圣贤自况,而是这句话十分确切地传达了我是怎样走上杂文创作道路的,以及我的杂文观和杂文创作特点。少年时代从未想过要当什么杂文家。“大跃进”破产后,父亲像许多基层干部一样成了替罪羊,被撤掉大队党支书职务,抛下卧病在床的母亲和我们姊弟五人,带领“五类份…  相似文献   

11.
废名作为京派小说最早的作家,创作起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终止于四十年代,创作风格富于变化,创作上的实验与探索反映了他创作精神的曲折复杂。立足废名创作中精神与现实的矛盾切口,分析其精神的发展历程,以获得一个“完整”的废名形象。  相似文献   

12.
本在概述胡念贻、潘啸龙得出的《招魂》之作是宋玉、《大招》的作才是屈原,并揭示宋玉《招魂》的创作背景和词旨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宋玉《招魂》的创作时间、屈原《大招》的创作动机及反映的思想,并建议将屈原的“招魂词”恢复其原名《招魂》,而将宋玉的“招魂词”改用其曾用名《小招》。  相似文献   

13.
祝鹏程 《民俗研究》2023,(4):23-33+157-158
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学苏联”的社会主潮,钟敬文积极将“人民口头创作”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左翼革命的理想主义,民族主义的立场,他自身实证主义的知识结构,以及中国本土的文明传统的事实深刻影响了他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出于新文艺建设的需要,他注重“人民口头创作”的应用价值。在实际的概念界定、理论建构和教学实践中,他又充分顾及了中国本土的特殊性和独立学科构建的需要,对“人民口头创作”做了调适,力图构建更具本土化、实证色彩与开放性的学科体系。理论的本土化过程显示出钟敬文在政治与学术间保持平衡的努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冲突,体现了中国民间文艺发展在“为学术”与“为文艺”两种学科目的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明代书画家文征明创作的《真赏斋图卷》,考证“真赏斋”主人华夏生平及其书画收藏;同时结合此画创作的背景,论述明代斋室题材画的创作和《真赏斋图卷》的艺术特色、流传经过。  相似文献   

15.
兰培 《神州》2012,(32):15-15
本文试图从“主于识见、赖乎意匠、恃乎笔力、本乎性灵”四个方面入手,探析近代文论家吴曾祺在《涵芬楼文谈》中的”创作论”精髓与独创之处,希冀为今天的写作理论研究及创作提供借镜。  相似文献   

16.
张峥 《神州》2011,(11):11-11
现代小说的创作中流贯着一脉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传统,这一风格的小说清新舒缓,意境唯美,带给读者一种“水性”的感受。作为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其小说中的水性体现在作者对水的特殊依恋,被称为“恋水情结”。《受戒》是其“恋水情结”体现较为明显的一部作品,本文对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用广州话对白和演唱。1956年广东粤剧团晋京演出《搜书院》,周恩来总理观后,赞誉粤剧是“南国红豆”。从此,粤剧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红色经典粤剧《山乡风云》堪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被喻为粤剧现代戏创作的“里程碑”、“戏曲化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8.
《礼记.乐记》明确提出了“感物而动”这一命题,论述了客观世界对作者产生“感发”作用的理论。《文心雕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感物而动”的思想;然而,它更进一步揭示了文艺创作发生过程中“物”与“心”的“双向互动”关系.从“感物而动”到“心物交会”。关于文艺创作发生的理论得到了更为全面、深刻的阐释。《文心雕龙.物色》篇集中探讨了创作发生过程中“物”与“心”的关系,也讨论了描写物象方面“情貌无遗”的要求,而贯穿全篇的主线便是“心物交会”。这正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创作发生论的重要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秋水 《文史月刊》2009,(5):46-47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相似文献   

20.
张建涛 《神州》2012,(19):192-192
所谓“说画”教学,是指用语言来表达绘画作品的内容、描述绘画的过程与方法,是对美术欣赏和创作的口头显现,以促进学生对于美术作品以及创作过程的全面理解和整体构思,提高创作和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