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仲嬭加鼎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但其非考古发掘品,需要考察其制作年代。在楚系青铜器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该鼎器形、纹饰、铭文以及工艺等时代特征的观察,并对比分析相关楚系青铜器,认为该鼎制作年代在春秋中期无疑。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就群舒青铜器的装饰与铸造、用器制度与葬俗、铭文特征等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这批青铜器喜用立体装饰,纹饰较简洁,同时追求器表的光洁;其用鼎方式较特殊,以对鼎与单件牺鼎的组合为主,牺鼎被认为是盛装肉汤的容器;有铭青铜器数量较少,以单个族徽式铭文为主,所见多字铭文内容与格式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总体看,群舒青铜器特征与中原青铜器趋同,但地方特征明显,并在纹饰、制作技术、铭文等方面保留了若干春秋之前青铜器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3.
马超 《四川文物》2020,(2):36-42
妀善鼎的年代或以为是战国早期,或以为是春秋早期,从该鼎的纹饰、器形、铭文字体来看,其年代最有可能是春秋晚期,或提前至春秋中期后段。该鼎的国别旧被认为是山东纪国,但是春秋早期之时这个位于山东的姜姓纪国已经被齐国所灭,金文中以""为国名者尚有一个箕国,此国春秋晚期尚存,且地望与燕国临近,两国关系密切。器主自称"妟生",金文中"妟"声之字常读为"燕","妟生"意即燕国之甥。从鼎的年代以及器主自称两方面考虑,妀善鼎应属于箕国,该鼎的出现也证明了箕国的灭亡应在春秋中期以后,合于《路史》"春秋犹有箕、崇之国"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吴虎鼎铭座谈纪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辉:近时长安县申店乡徐家寨村出土吴虎鼎,器形、纹饰皆有西周晚期特点。铭文中有"厉王",是截至目前最明确无误的宣王时铜器。历日为"十又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对研究周历法、王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铭文记周宣王授予吴虎土地,由重要官员参预勘界,由史等记录,也是研究西周晚期土地制度的珍贵资料。本刊本期刊发长安县文管会穆晓军的简报,尽快报导了这一材料;李学勤先生的研究文章,则作了深人的考释。今天,编辑部邀请西安地区的几位学者座谈,对铭文进一步加以探讨。下面请大家发言。张懋:吴虎鼎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反映的…  相似文献   

5.
金文丛考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柬鼎《文物》一九六三年第三期刊有段绍嘉先生所写《介绍陕西省博物馆的几件青铜器》一文,所介绍之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而可提供历史参考资料者为柬鼎。鼎文拓本见该期《文物》图版捌:4;段先生之释文及考证见该期《文物》44页。对柬鼎铭文个人有点管见,现写为此文以就正于段先生及读者。  相似文献   

6.
1981年,在山西曲沃曲村的西周墓中出土了一件商代方鼎,其铭文与研究商末年代有重要关系,业已受到学者的注意。1984年,张颔先生为纪念于省吾先生,撰写了《宀帚孳方鼎铭文考释》一文,对该鼎作了详细的论述①。这篇论文在《文物季刊》发表时,附有铭文摹本;在...  相似文献   

7.
马保春  袁广阔 《文物》2012,(10):66-70,1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近年征集的妀善鼎,器、盖同铭。铭文记述了(己其)晏生之孙为其母或妻子妀善作器。根据器形、纹饰及铭文判断,妀善鼎属于春秋早期的可能性较大。妀善鼎为探索先泰时期(己其)国的地望、历史以及其与晏族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眉县出土的27件窖藏有铭铜器中,逨盘、逨鼎尤为重要。逨盘铭文清楚地指出,逨的父亲供奉厉王,而逨受时王册封,任职虞林。逨鼎铭文记述逨任职虞林,因治理林泽及伐戎有功而被擢升。可知先盘后鼎之顺序。学者结合器形纹饰确认逨盘、逨鼎是宣王器。两组纪时逨鼎铭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史或”这个人名,此史官见于寰盘。可知寰盘与逨盘、逨鼎都属宣王。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西周晚期推步历法的基本情况及月相纪日的用法和作用,考察了《史记》的宣王纪年和厉王、宣王的纪年铜器。  相似文献   

9.
闫庆联 《收藏家》2006,(6):67-68
庚儿鼎出土于1961年。当时山西省侯马上马村东周墓群第十三号墓出土了两件大小、花纹、铭文几乎完全一致的青铜鼎。本文涉及的是其中之一。其口径40厘米,通高43厘米,大口、窄沿、深腹、圜底、直附耳、兽形蹄足。纹饰由两组蟠螭纹饰和一组三角纹内填单线钩纹构成。鼎腹内壁有铭文如下:“唯正月初吉丁亥徐王之子庚儿自飤緐用征用行用侖禾用鬻眉寿无疆??共计3行29字(见《考古》1963年第五期二二九页《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和二七零页张颌和张万钟两位老先生所著《庚儿鼎解》)。因此鼎记载了徐王庚为世子所作故称庚儿鼎。庚儿鼎对研究当时历…  相似文献   

10.
正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该器体制雄伟,纹饰庄严,为国之重宝。鼎腹内壁铸有三字铭文"■",这三字又见于甲骨文。其中"■"可作"■""■"两种字形。罗振玉将"■"释为"司",并怀疑该字为"祠祀"之"祠"字(1),商承祚将"■"释作"祠",认为只是省了"示",与"祖"作"且"意同(2),郭沫若将"■"释作"司",认为乃假为"春祭曰祠"的"祠"(3)。以上三者将"■"释读为"司"或"祠"。  相似文献   

11.
李仲操 《文博》2001,(3):75-76
《文物》1998年5期报导了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此鼎从形制、纹饰看,确为一件美术精品,而从铭文看则不像西周时的铭文。特别此鼎何时出土于何地?曾为何人收藏?它出土后的流传情况怎样?均无明证,令人未敢信其为真。徐天进《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一文指出:“虽然该器之形制、纹样具有商末周初的特征,但该时期的铜器中鲜有如此长铭的方鼎。”对此我也有同感。  相似文献   

12.
俞珊瑛 《中原文物》2012,(3):63-67,113,1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一批商周青铜器,包括鼎、簋、爵、斝、觚等,来源不一。本文对其中15件礼器作了初步整理与分析,认为它们在器型、纹饰、铭文等方面皆具有较为明确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79年,安徽望江县团山乡同心村出土了一件八卦铭文镜。对其年代,学界目前有南齐、南唐等几种观点。从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综合来看,此镜应铸造于唐乾元元年(758年),铭文所谓"建元元年"实是"乾元元年"之讹。  相似文献   

14.
曹锦炎先生在《江汉考古》2011年第4期发表《"曾"、"随"两国的证据——论新发现的随仲嬭加鼎》一文,介绍了一件新发现的"随仲嬭加鼎"。该鼎材料的公布,为学术界探讨"曾"、"随"关系问题提供了新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江汉考古》同期发表了张昌平先生的相关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5.
戍甬鼎,又称戍革鼎、俎子鼎、宜子鼎,商代晚期帝乙、帝辛时器物,内壁铸铭文27字,研究价值较大。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部分铭文进行了重新释读和断句,认为鼎上的族氏铭文为"亚见"","为"俎"",省"为地名","为"甬"。  相似文献   

16.
李仲操 《文博》2000,(5):15-16
《文物》1998年5期报导了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此鼎从形制、纹饰看,确为一件美术精品,而从铭文看则不像西周时的铭文。特别此鼎何时出土于何地?曾为何人收藏?它出土后的流传情况怎样?均无明证,令人未敢信其为真。徐天进《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一文指出:“虽然该器之形制、纹样具有商末周初的特征,但该时期的铜器中鲜有如此长铭的方鼎。”对此我也有同感。  相似文献   

17.
王鼎的性质与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利艺术博物馆新入藏的王鼎,是迄今所见惟一的西周时期的王所作的鼎。鼎上铸有两行6字铭文。这件王鼎从形制、纹饰看,应属西周中期。  相似文献   

18.
青铜蟠螭纹盖鼎(春秋),在河南省淅川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鼎修复前鼎盖残为4块,鼎盖下部及鼎身口沿处均有缺失。为使该器物恢复原貌并得以稳定保存,对其进行了修复前胶料的清理、断碴面内锈的清除、除锈、焊接、填缝、随型打磨、纹饰衔接、着色做锈等一系列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9.
1960年《文物》第10期的封面上,登载湖南省博物馆新近收藏的“商代人面方鼎”图片,高至喜先生在《商代人面方鼎》一文中,对该鼎的发现、形状、年代、纹饰作了考证。这件铜器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1952年在新乡辉县出土了一批商代晚期带有"聑须婦■"铭文的青铜组器,该组器为商代贵族使用过的青铜礼器。本文对青铜器纹饰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组青铜礼器上铭文的含义和构成进行考证、分析,认为"聑须"应释读为族氏铭文,"婦■"应释读为父族之族氏名,"聑须婦■"应视为复合族氏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