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墓葬制度揭示出政治上臣服于周人的殷遗民,在某些文化因素上仍固守着自身特色。通过对殷遗民文化因素嬗变的不平衡性之研究,将进一步加深对周代政治、文化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也谈应监甗     
王龙正  孙清远 《中原文物》2012,(1):45-49,66
应监是监督殷遗民而非监督武庚,更非监督应国国君。在周王朝平定"武庚、管、蔡之乱"后,位于山西境内"武之穆(周武王之子)"的封国——应国,因其地邻近殷朝旧都安阳,而被周公与成王赋予监督殷遗民的新使命,"应监"可能是管蔡之乱后,应国国君应叔兼领监督殷遗民任务之时的称谓,南迁后的应国地处周王朝南疆,其国君仍然称为应侯,之所以称为应公者,则是因为他曾兼任周王室的卿士。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沣西地区西周时期周人与殷遗民墓葬特征的比较,探讨了殷遗民的社会地位及其变迁.指出周人与殷遗民在埋葬时各自采用自己的方式彰显身份地位,殷遗民在埋葬习俗上本来具有一套不同于周人的传统,但这些传统在西周中期以后随着殷遗民社会地位的降低,逐渐减少或消失不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西周时期关中地区主要有周人和殷遗民两个大的群体,可以从墓葬特征上明显区分。这一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周时期周人对殷遗民的安置策略。先周时期传统的周人聚落中,似乎只有周原和丰镐被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殷遗民,说明这两地在先周时期的特殊地位。其余的殷遗民被安置在新建的聚落中,这些聚落往往位于传统周人聚落区以外,大部分位于关中东部地区,或许还有一定形式的监管。  相似文献   

5.
武王伐纣的史实,在《世俘》所载之外,至少还有两项内容:一是武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离开商都时将一部分殷遗民上层分子迁居西土,二是武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返回镐京途中登临太室山以选择雒邑地址。前者见于《商誓》、史墙盘等,后者见于天亡簋、《度邑》等。武王迁殷遗民于西土,是为了利用其文化优势为新建立的周王朝服务;武王登临太室山选择雒邑地址,是为了以太室为重心经营东方。二者都完成于武王伐纣过程之中,因此都是武王伐纣史实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叶家山墓地的族属问题有较多的争议,本文从腰坑、墓向和头向、族徽与日名等三个方面就某些学者提出的"殷遗民说"提出商榷,并从文化因素等方面主张曾为姬姓周人。  相似文献   

7.
史称武王克殷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其后武庚叛乱,周公再度东征,迁顽民。据此可知,自牧野之战至于成王时期,小屯一带仍有殷遗民居住。既然如此,在殷墟显然应该有西周初期文化遗存。50年前笔者即撰文提出,后冈圆葬坑  相似文献   

8.
西周考古在河南是一个薄弱环节,建国以来,尽管有不少西周青铜器出土,新的资料不断面世,但终因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使一些资料流于零散。我们深感有必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整理。一、河南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周人灭商,迁殷遗民百工,大力营筑成周洛邑,以之作为控制东方的据点。解放前,在洛阳不断发现属于王室贵族的重器,令组、臣  相似文献   

9.
金文"城虢"为东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连建  王龙正 《文博》2003,(6):33-36
虢国是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据文献记载最初就有两个,其国君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与虢叔,他们同时兼任周王朝的卿士,领有采邑和封地。虢仲的封地在今河南荥阳,后世称为东虢;虢叔的封地实为采邑,在今陕西宝鸡,位于西周王朝畿内,其相对于东虢而言,它位于西部,故而称为西虢。此外,在文献资料中还有南虢、北虢以及  相似文献   

10.
在殷商故都及其周边地区,西周文化明显具有商式、关中典型周式和豫北冀南周式三类风格,文化特征在地域上有一定差别。殷墟范围的西周文化包含西周早、晚两个时期,遗址地点很少,文化传统表现为浓厚的西周文化风格;殷墟周边的西周文化涵盖整个西周时期,遗址地点较多,文化传统表现为浓厚的殷商文化风格。殷墟及其周边的西周文化对殷商文化和典型西周文化的传承和革新有一定差别。文献记载周人所迁的殷遗民,其主体甚至大多数人应该是原来生活在殷商故都的以家族为单元的族群。  相似文献   

11.
赵丛苍  祁翔 《文博》2021,(1):45-52
通过对墓地分区和墓葬特征的分析可知,凤翔孙家南头墓群周墓地的墓主至少应由周系族群和广义的殷遗民组成,其中以后者居多。墓地结构反映出这一地区社会亲属关系结构至少分为三个层级。不同亲属集团的墓葬群同处一地,两大族群的文化相互影响。二者人群主体的等级普遍较低,但殷遗民中不乏地位相对稍高者。此外,西周晚期该墓地规模的缩小,很可能与周人对关中西部地区控制力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凤翔曾是周公采邑,此次在这里发掘出的10座西周墓葬,其年代约为西周晚期,这是继凤翔南指挥西村、孙家南头周墓之后在该区域又发掘出的一批西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它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周人墓葬分布、埋葬习俗、以及先周至西周的文化源流,尤其对于探索周秦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祁翔 《文物春秋》2022,(5):12-20
西安贾里村西周遗址共发现30座西周时期墓葬。根据葬俗和随葬陶器组合的不同,这些墓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带有明显殷商文化孑遗,一类为无典型殷遗民墓葬特征。通过分析墓地结构和形成过程可知,商系墓葬存在一定的小型聚集区域,但自二期早段逐渐出现位置转移,整体上后期所含的商文化因素相较前期也有所减少。无典型殷遗民墓葬特征的墓葬多散布在商系墓葬小型聚集区外围边缘或远离聚集区域,或与周系人群有关。该地区殷遗民基本无武装,个别典型器的商式风格延续时间较长等,应是受到自身所处大环境的影响,这与周人对殷遗民“因地制宜”的监管和同化策略有着直接且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考古发现看西周燕国殷遗民之社会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伟 《中原文物》2001,(2):55-59
本文利用考古及金文、文献资料,对燕国的殷遗民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燕国对殷遗民采取的是安抚、利用政策,其中的一部分殷遗贵族仍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但大多数殷遗民成为燕国平民阶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何簋为西周军事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铭文记载了周公平殷乱后,命何治理"三族",并赐予何采邑。"三族"不仅是军事组织,也是采邑上的农业人口。这与商周时期兵农合一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6.
左纵右横绳纹和左曲绳纹是尚未被重视的两种商系绳纹。左纵右横绳纹流行于殷墟文化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为辨识周初殷遗民新创和使用的陶鬲提供了重要线索。左曲绳纹是商人故地西周晚期肥袋足无实足根陶鬲的式别特征之一,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洛阳西周陶器墓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序论洛阳北依邙山,南控伊阙,东据成皋,西阻崤函,伊洛涧四条河流从境内流过。从旧石器时代特别是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在这一区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史记·周本记》记载,武王灭商西归,在洛度邑后,"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成王即位后,使召公相宅,周公营建成周,迁殷遗民居之。50年代以来,在配合洛阳基本建设的过程中,文物部门曾发掘了大量的西周遗存,除了比较重要的铸铜遗址外,发掘的墓葬就有近千座。这些墓葬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是1964年发掘的庞家沟西周贵族墓葬,这类墓葬以随葬铜器、原始瓷器、玉器为特征,可称之为…  相似文献   

18.
陈翔 《江汉考古》2020,(1):81-87
西司马墓地中部偏西的82座墓葬,从出土器物、葬制葬俗来看,年代应为西周早期,最早可到武王时期,最晚不出成王时期,墓主应是殷遗民。其中西向墓和南向墓应分属两族,二者在墓葬形态和财富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西司马殷遗民墓地很可能就是武王时期迁徙殷遗民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赵燕姣 《文博》2009,(1):64-68
周灭商后对殷遗民的处置,历来是史家关注的焦点,前人论说纷纭。1976年底扶风微氏青铜器窖藏的出土,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认识,本文在经过对其释读的基础上,认为殷遗入周后受到周王室的礼遇。  相似文献   

20.
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时期随葬陶簋的墓葬绝大多数有腰坑、殉人或殉牲,族属应即殷遗民。在考察了全国其他地区同类墓葬之后,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商人和周人两大族群集团在是否随葬陶簋上判然有别,随葬陶簋与否可以作为判断西周时期墓葬族属的一条重要标准,凡是随葬陶簋的墓葬其族属即为殷遗民。此外,由琉璃河西周墓葬随葬的陶簋可以得到启示:在分析墓葬的文化因素来源时,陶器组合也应作为一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