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瑞雪 《神州》2013,(9):237-237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正确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最大限度的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并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最优化和良性运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人对自然的依存性,人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人对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人对自然的治理等人与自然关系的四个维度入手,透过心理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剖析。并在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得出了当前科技发展的启示,以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世界性的人口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使人类真切地认识到必须建立一种以环境保护为标志、实现人与自然共同生息、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文明——“绿色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是全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在我国的旅游界,一直流行着“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象其它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观念。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旅游业开发的环境效益时,就会发现这一理论的严重错误。克服旅游业发展中忽视环保的短期行为,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界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燕平 《风景名胜》2021,(5):0173-0173
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了提高。绿色建筑是指在一定社会时期内,建筑施工时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舒适的使用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出现资源过度开采、能源紧张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对此,只有贯彻落实绿色建筑理念,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所谓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就是将生态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利用生态系统的再生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设计.文章着重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进而探析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素,以此来拓宽生态城市设计的思路,为我国城建的生态化与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保广文 《攀登》2005,24(12):68-70
奠定构建和谐青海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和谐,靠发展;处理好宗教问题、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靠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靠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靠发展。总之,我们只有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不断推进构建和谐青海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保广文 《攀登》2005,24(Z1):68-70
奠定构建和谐青海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和谐,靠发展;处理好宗教问题、引导宗教与枉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靠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靠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靠发展.总之,我们只有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要务",才能不断推进构建和谐青海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高苏 《风景名胜》2021,(5):0120-0120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根本对立 , 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辩证思维、矛盾思维、系统思维等缜密的哲学逻辑思维。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有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论语》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是当今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世界前途、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其核心是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宗旨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本文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出发,探讨低碳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从而深化人们对生态伦理、低碳经济的认识,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1.
梁代生 《攀登》2007,26(4):5-7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党内和谐不断促进民族地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赵越 《满族研究》2007,(1):94-99
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满族在面对自然与利用自然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和观念,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形态,并对清王朝前期的某些统治政策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逸铭 《丝绸之路》2013,(6):151-152
环境伦理是迫于生态危机,力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际伦理中的"善"推延到人与自认的关系领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也是为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所提出来的,具有反思性和历史前瞻性。  相似文献   

14.
李普者 《神州》2011,(6X):11-13
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地区保持良性生态环境的思想根基,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发展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主要包括弘扬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确立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创建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存、共荣的生产方式,创建顺应自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5.
张光闪 《沧桑》2009,(5):129-130,136
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忽视: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以及环境公平问题就是其主要表现。这些问题是人们对环境伦理的认识不够,甚至人们的行为违背了环境伦理所导致的。我们必须加快环境伦理学研究、加强环境伦理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伦理意识、正确处理伦理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相似文献   

16.
李清源 《攀登》2005,24(Z1):65-67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海地区生态优势、环境价值明显,但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因此,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推动青海可持续发辰、构建和谐青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朱瑞 《攀登》2001,20(4):39-42
本认为,以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导致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西方生态伦理学分别从人的角度和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的“生态价值”等观念,为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牛先锋 《攀登》2006,25(3):34-37
实现区域社会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地域宽广,不同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入手,结合区域自身特点,切实解决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断推进区域社会和谐,进而由每一个区域的社会和谐,走向全社会的和谐,这可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绿色"发展观念起源于人类对工业文明及其所造成的危机进行反思后,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所达成的一种共识。我国的"绿色"发展战略是为了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所作的一个顶层设计,其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它通过提高公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和责任评价机制,来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六条基本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