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喜珍 《攀登》2006,25(2):117-118
当前,一些地方群体性突发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干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总结处置这类事件的经验教训,明确今后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刘基本 《丝绸之路》2012,(10):116-117
2011年中国社会维稳形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社会冲突的燃点降低,群体性事件频发并向暴力骚乱方向发展;压力维稳的格局进一步强化.刚性维稳结构也更加固化,维稳成本成为地方政府的巨大负担。在“稳定压倒一切”的背景下.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以广东“乌坎事件”为典型代表。这些事件显现出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新的趋向:由自发松散趋向于组织严密。由单纯的追求自身利益趋向于社会骚乱。这些新趋向的出现一方面会给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带来更大的难度和挑战.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众公民意识增强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群体性事件的新趋向再一次证明维权才能维稳,政府应当正视和正确对待民众的合理诉求。  相似文献   

3.
《攀登》2017,(1)
社会转型期以来,各种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其中,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尤其是散杂居地区民族群体性事件更有着特殊而复杂的原因、特点和表现形式,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来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公民社会理论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基本原因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公民社会不健全,公民组织的严重缺乏,民众与政府对话的平台缺失;由此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公民社会,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参与的素质,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培育和壮大公民组织。公民社会的概念虽然不是我们的本土理论,但公民社会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文章通过一个案例——瓮安事件、利用一个理论分析视角——公民社会构建理论来分析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和根据原因分析我们应对这类群体性事件可以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苗贵安  王云骏 《攀登》2009,28(4):50-54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群体性突发事件为切入点,在对政治参与内涵及价值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公平正义、制度建构以及公民文化培育等方面提出建构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尹巧蕊  李雅萍 《神州》2011,(23):200-201
以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发展趋势为背景,全方位思考诱发这种群体心理演变的社会成因,提出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化、长效化的综合机制,防控群体性事件于未雨绸缪之中,为"改善民生"夯实和谐稳定的法治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7.
尹巧蕊  李雅萍 《神州》2011,(10):200-201
以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发展趋势为背景,全方位思考诱发这种群体心理演变的社会成因,提出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化、长效化的综合机制,防控群体性事件于未雨绸缪之中。为“改善民生”夯实和谐稳定的法治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邓彩霞 《攀登》2015,(1):71-75
群体性事件频发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是党和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棘手问题。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否、多少、程度如何等均与党和政府的群众工作是否到位有着重大的关联,因此,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手,认为脱离群众路线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坚持群众路线是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一步推进,许多尚未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将进一步凸现,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维护青年权益的责任加重,维护青年权益的渠道须进一步畅通、机制亟待建立健全,预防和减少青年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建立青年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对青海省群体性事件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林友 《攀登》2005,24(5):116-117
当前,由于社会各种矛盾的相互作用,青海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规模和复杂程度凸显.这些事件的发生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省社会治安的稳定,影响到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在对我省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本文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严重危害,分析其产生原因,从提高执政能力、完善预防处置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预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1956年初至1957年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了诸如工人罢工、农民退社、学生闹事、复员军人集体请愿等社会群体性事件。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社会群体性事件。面对复杂严峻的情况,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妥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应对这次事件的历史和经验,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珍惜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莉  孙豪 《黑龙江史志》2012,(16):56-57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经济矛盾在转型时期的集中涌现,加之现实社会利益表达机制的迟钝,个体转而通过网络平台来传达自我的利益诉求,这便给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温床。一些现实中出现的公共事务或议题,在网络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和高度关注,经过网络媒体、网民以及传统媒体等力量的聚焦与放大,极有可能打破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转化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破坏性的现实性群体事件,可能会对社会秩序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模式及发展规律,及时妥当地疏导网络舆论,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谢晶仁 《攀登》2022,(5):74-78
正确引导网民是突发事件中网络行为治理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分析了突发事件中网民的网络行为失范:传播小道消息、生产垃圾信息、编造脱离社会实际的热点话题等诸多形式,原因在于网民行为认知缺失、价值引导不力、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等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应抓住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关键环节,破解网民行为治理的瓶颈,激发网民内在活力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岑梦佳 《神州》2013,(21):195-196
近年来,全国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去年十月发生的宁波PX项目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造成群体性事件屡发的一个的重要原因是公民参与机制的不完善。文章以公共项目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为切入点,运用博弈论中纳什均衡的知识研究宁波镇海PX项目事件,从公民参与的意识、方式、法律保障的角度分析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并在公民、官民互动和法律的层面上提出防止公民参与机制失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乔启国 《攀登》2005,24(5):32-34
处理突发事件,是执政党不能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在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不断,突发事件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增多的条件下,增强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尽快化解可能引发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不仅关系到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而且关系到国家政局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强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要努力增强党员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本领,二要改革和完善党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高美艳 《沧桑》2009,(2):84-85
《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了一个完备系统的应急框架体系,设定了系统周密的应对方案,为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上提供较全面的理论框架,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攀登》2015,(6)
高校突发事件的产生极大影响了校园的长治久安与健康发展,损害了学校以及学生的切身利益。本文深入分析了青海省高校突发事件产生的社会、学校管理、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进而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优良学风校风建设等角度出发提出了预防大学生突发事件产生的一些对策,以期为平安校园的创建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雅静 《攀登》2010,29(6):77-81
近年来,作为无序政治参与表现的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呈现出频发的趋势,要求我们不断思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创新及其有效性问题。文章对群体性事件中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产生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从坚持基本原则、健全制度建设、培育公民社会及提升公民能力素质四个方面探讨了促进公民无序政治参与向有序政治参与转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杜羽 《黑龙江史志》2011,(13):23-24
<正>目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正处于重大突发事件的高发期。重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极大威胁,且这种情形还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呈不断上升趋势,导致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