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源乳峰古洞,位于阿城市山河乡东南三公里的松峰山南麓。 松峰山,海拔627米,古称金源乳峰,重峦叠嶂,苍松滴翠,气象巍峨。古洞在其山之阳,半山凿石而成,高2.5米,宽4米余,全长22米,洞口横刻“太虚洞”(俗称‘穿心洞’)三字。洞坐南北向,最狭处亦容三人并行,其出入口有石砌台阶百余级。洞内最宽处,原立金代承安四年(1199)石碑一通。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4,(10)
<正>2012年7月,吉林省集安市麻线乡麻线村村民发现一通石碑。该碑出土于集丹公路4.3千米处麻线河右岸河滩,东南距千秋墓约456米,西南距西大墓约1149米,是高句丽墓葬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石碑上刻有"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业"、"四时祭祀"、"烟户"等,字体与好太王碑相似,经相关专家研究该石碑的年代为高句丽时期[1]。碑体由整块花岗岩加工而成,呈扁长方形,上窄下宽。碑首呈圭形,右上角有缺损。底部两角呈漫圆形,中间有榫头。石碑残高173、  相似文献   

3.
正定隆兴寺内的三通宋碑——惠演碑、田锡碑和葛蘩碑,是研究隆兴寺大悲菩萨像及大悲阁的珍贵石刻文献。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错误及相互矛盾的地方。据三通宋代碑文及其它史料综合考证,惠演文并非作于"乾德元年",应在景年间,绍圣四年与葛蘩文同时刻于一通石碑上。大悲菩萨像及大悲阁在北宋的首次重修应在开宝年间,田锡文所说"乾德中"应是误记。  相似文献   

4.
1992年修<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志>第23篇<科技文化>载有<满蒙文石碑>一目:"满蒙文石碑,全称为<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碑文为满蒙两种文字.碑址坐落在新丰乡库里屯前.""石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5.80米."立碑时间为清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日.<县志>认为,"满蒙文石碑,是清初满蒙联姻的有力见证".  相似文献   

5.
1998年7月30日,我途经汉口台北路三村地段,在一条小巷道,我在等候一位朋友。我看见一块石碑栽立宅旁,意欲借此歇息片刻,原以为是块墓碑,蹲下看时,碑上有“明德大学”四个字,字迹清晰可见。我  相似文献   

6.
石碑是把功绩勒于石土,以传后世的一种石刻。石碑一般以文字为其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龟趺。2012年7月19日,山海关区石河镇出土了龙首方趺的残断石碑一座。本文以此残断石碑的基本形制与主题内容为切入点,以相关资料为佐证,对石碑的建造年代及石碑用途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此碑应是一座功德碑,建造于乾隆时期。  相似文献   

7.
一、一件珍贵的文物在著名的文物之乡——登封县的众多古碑中,金章宗完颜璟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刻立的《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要算是最重要的一件了。它以写实的手法,用碑阳全版的篇幅层次清晰地刻绘出七百八十年前中岳庙大型建筑群的宏伟面貌。此图不论在全局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杨卫东 《文物春秋》2007,(3):82-83,86
刊立于金章宗承安四年四月的《重修蜀先主庙碑》,原立于涿州楼桑村三义庙,是中国北方的一块名碑,原碑已佚,仅存拓本,其撰文并书篆者王庭筠,为金代著名的诗文、书画大家。此碑书法瘦劲遒逸,沉顿雄快,堪称书林奇葩。  相似文献   

9.
新都桂湖内升庵祠现保存有两块明代杨升庵的墨迹石碑,这是省内唯一的大型升庵墨迹石碑。升庵遗墨传世甚少,故他的书法罕为人知,此碑倍觉珍贵,引人瞩目。两块石碑,一是明刻,一是清刻。其一是:《新都县八阵图记》碑,高185厘米,宽115厘米,红砂石,碑帽早遗失,只存碑身,四周刻有宽6厘米的花卉图案,由杨升庵撰书,篆额已不存,可惜不能一睹升庵篆书风貌。碑文完整,字迹  相似文献   

10.
正《武汉文史资料》2015年第10期上发表了熊仁强先生的《柏泉发现的晚清石碑》一文。该文告诉我们一个很好的信息:柏泉民间发现了清咸丰七年的一块石碑。熊先生对石碑文字进行了考证,并对官职、内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解释,大多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解释不够准确,特别是对碑文中"如"字的解释明显是错误的。碑文第一行"总办湖北清察局善后局兼总粮台事务汉阳府正堂军功随带加一级加一级  相似文献   

11.
<正>宁夏固原博物馆石刻馆内陈列着一组四块青石质石碑,名曰"三关口筑路碑",为国家一级文物。碑身高127厘米,宽304厘米,厚10厘米,整体颇有气势。碑的正面刻字,前三块每块竖刻五行文字,第四块三行,全文完结后落空,落空处刻有后补写的"跋后"。碑文由吴大澂撰写,内容主要颂扬泾、庆、平、固观察使魏光焘率领将士修筑三关口道路的功绩,书体为"八分书",是反映吴氏书法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也是宁夏唯一的"八分书"碑  相似文献   

12.
在贵州省息烽县鹿窝乡三友村三友民校左侧约七十公尺处、有一座奇异的石碑。碑高一点四米,宽零点八六米,在一块摩不规则的石头上刻着字迹。碑顶额左面刻有“月”字,右面刻有“日”字,每字七公分见方,两字外均刻有一道圆圈。碑正中,竖刻“万古丛林”四字,每字十公分见方。右面竖刻“永乐五年正月盟誓”八字,每字七公分见方。碑顶端和右部有两条二公分宽的裂缝,四周均见残缺。据《息烽县志》记载:“此碑在息烽县西望山  相似文献   

13.
古浪县土门镇保存有一块万历二十八年(1600)树立的石碑,当地称为"大明碑"。本文对土门大明碑进行了校补,对旧边、新边修筑及屯田等情况进行了阐述。该碑是研究新边、松山战役及明代甘肃军事、屯田等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呼兰县文物管理所藏有一方1934(伪满康德元年)日本侵略者为"纪念"因侵略中国而战死的日本军人和效忠日本的伪军建立的石碑--"英灵塔"碑.碑高76、宽121、厚23厘米.石碑为灰褐色花岗岩质.碑体三面刨光,保存完整.形制呈卧式,上端两角为凸圆形.石碑正面有"英灵塔"三个字,由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胥亲笔题写.背面为碑文,颜体楷书,30行,行19字,字径3厘米,共538字(见附录),由伪满呼兰县县长梁维新撰文、书丹.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呼兰留下的一个罪证.  相似文献   

15.
从“表忠之碑”看天京太平军的最后一战金萍,王炳毅1995年底,南京太平门(旧称神策门)外白马村某开发公司建筑工地上,出土一块已一折为二的青石碑。碑额上有“表态之碑”四个字。碑长145公分,宽70公分,厚16.5公分,大体上保持完整,字迹清晰可认。经文...  相似文献   

16.
1989年4月24日,都江堰市两河乡石城村罗家坡村民,在修复一个叫“七仙洞”的山洞时,洞壁坭土偶遇暴雨冲刷后,发现一通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 镌刻的《薛仙洞记》碑。碑高1.3米,宽1.1米,嵌入洞4米处壁间。碑之上横排篆书“薛仙洞记”四字,碑文竖排真书29行,行32字,笔力雄健,至今完好。《薛仙洞记》碑载,该洞为青城七十二小洞之一,与青城八大洞之首太一洞相连。其洞深约千米,开扩处可容数百人。其间怪石嶙峋,支洞交错,异香馥郁,神奇莫测。洞之深处,有一小溪自岩缝中出,音韵清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野店村南至今还残存着一块"孟府"的"钦赐"祭田界石碑(图一)。这块碑,是孟轲五十七代孙"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孟元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立的。历代的  相似文献   

18.
滋阳县在文物普查工作中,于滋山区屯头村西北一里的石桥上,发現了带有李自成年号的石碑一块,碑高130厘米,寬60厘米,碑額刻楷書"大順国"三字;碑身是創建信女桥捐助人題名;末有"永昌元年孟夏梅月同立"銘記。按李自成于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日称王于西安,国号大順,建元永昌。三月十八日入北京外城,次日入內城。其后,并于山东,河南等处設置官吏,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称帝,公元1645年(永昌二年)九月卒。碑上"永昌"的"永"字作"永",与"永昌通宝"钱上字形相同,而孟夏即四月,正是李自成入北京,大順国版图包括山东全境之时,是一件有价值的历史文物。碑文虽明記此桥名"信女桥",但至今当地群众仍管它叫"永昌桥"。現滋阳县文化科巳采取措施予以妥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在华佗墓前     
北风萧萧,乌云满天。 我不顾深冬的寒冷,来到许昌西北苏桥镇西南石梁河畔,瞻仰华伦墓。只见平地有一冢丘,高4米,占地500平方米,六角形青砖花墙环绕,墓地苍松翠柏掩映,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墓前的碑楼内嵌一石碑,上刻楷书“汉神医华公墓”。此碑为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许昌地方名医捐款刊立。墓前还有一石碑,上刻“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伦之墓”。这碑是1985年4月,中华全国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伦学术研究会” 时,与会人员所立。古今两座墓碑,表达了人们对这位神医的崇敬之情。 也许是天气寒冷的缘故,墓地…  相似文献   

20.
玄天洞石塔,位于鹤壁市西南15公里许。这里群山环抱,淇水奔流。石塔就巍然矗立在淇河北岸的山腰台地间(图一)。石塔北面的殿宇已圮。相传这里曾有一所寺院,因其西2.5公里处也有一座石塔被称为“双塔寺”。石塔西北5米处有两通石碑,一通为明正德辛未岁(明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的“重修玄天洞记”,一通为明正德六年的“玄天洞景致记”。两碑均埋入地下,仅露碑额。石塔西北30米处是玄天洞,洞系天然岩洞。洞西南30米处有一座密檐式砖塔,与石塔东西相望,石塔上观高峰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