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晓 《福建史志》2012,(1):27-31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次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此后,闽台两地由于地缘、血缘的关系,经贸往来迅速发展,并出现两地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福建与台湾自古关系密切,超过了祖国大陆其他任何一省与台湾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两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融,其中,就包括教育方面的相依相存。今天,我们讨论两地教育的渊源关系,更多研究的就是闽南教育向台湾的发展及在历史的某一时段,两岸教育一体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陈萍 《福建史志》2008,(4):40-42
闽台两地、一水相连,语言相同,习俗相近,骨肉相亲。虽然一条海峡将台湾岛与祖国大陆隔开,但从文化层面上来讲,自古以来闽台就是同宗同祖、同根同源,存在不可分隔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三国时。孙权“为求取国家的利益,开疆拓土”、“觅取海外之发展,谋求贸之利”,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宜洲”,学者一般认为,夷洲即现在的台湾:元代福建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虽然改建行省。仍称福建台湾省。本文拟从闽台两地有关崇蛇习俗的角度探讨闽台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闽台两地人民都有敬祖尊亲的情结和浓厚的乡土意识.这使得两地人民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都很注重同宗同乡的关系.这种特点在明清时期台湾移民社会中尤为明显。大陆向台湾移民以同宗同族同乡迁徙的居多.这种血缘、地缘关系对乡土情谊的维持、巩固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异乡求生存和发展,需要团结互助、敦睦宗亲的亲情,  相似文献   

5.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早在旧石器时代,台湾就与祖国大陆发生联系,其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不断加深。祖国大陆人民特别是闽、粤两地人民源源移居台湾,与当地高山族人民一道,共同开发建设宝岛,并肩反抗外国侵略与封建压  相似文献   

6.
据推测,至少在三国时,居住东南沿海(包括闽东)的古越人应已到过台湾,台湾居民前来闽东则始于东吴黄龙二年(230年)后,直至明中后期,因当时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航海困难等方面原因,两地间交流交往处于零星、偶然状态。至明末,在古田等一些地方出现季节性劳动人口过剩,特别是闽台关系日益密切等背景下,闽东与台湾的交流交往开启了文化交流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闽、台两地这种的文化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台北或桃园一带的高速公路旁,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总能见到一些穿着单薄,甚至半裸的女孩子,坐在透明玻璃屋里的高脚椅上,翘首等待路过的汽车停下来,买一点自己手上的槟榔。这就是台湾著名的"槟榔西施"。  相似文献   

9.
数百年来。南靖与台湾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两地人员、经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交流相当频繁。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南靖人到台湾走亲串戚。有的甚至定居;成千上万台湾同胞到南靖寻根拜祖。南靖县成为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寻根拜祖的主要县份。许多台湾同胞还在南靖投资办企业,还有不少人捐资办学校、铺桥筑路、修建祖坟、祖祠堂。台湾与南靖两地关系为什么如此密切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闽台家族社会与民间信仰彭文宇闽台关系源远流长,福建先民不但率先入台开拓建业,而且最早把大陆传统文化传播到台湾去。近年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渐趋缓和,两地人民交往日益频繁,有关闽台关系史问题引起两岸学者的重视。本文拟从家族社会的角度,探讨福建家族与台湾家族间...  相似文献   

11.
李皓  周晓薇 《文博》2021,(1):74-77
新出隋开皇三年(583)《折娄罴墓志》是一方值得引起重视的中古胡族姓氏新史料,结合之前同地所出土唐永隆元年(680)《折娄惠墓志》,展现出史籍不存的折娄氏一族在中古时期的社会地位与生活辙迹,为研讨中古民族融合与姓族迁变提供了珍贵信息。  相似文献   

12.
漢代的遺詔裏只有關於行皇帝喪葬禮時減輕負擔的指示。東晉到南朝,出現指命非皇太子者作爲後繼皇帝的遺詔,並且出現保證後繼皇帝統治能力的文章。在北朝,北魏孝文帝以後出現和魏晉南朝同樣的遺詔。與南朝指命後繼皇帝的遺詔相比,北朝的遺詔裏保證本人統治能力的語言表現得更爲詳細,這種遺詔在唐朝形成了類型化。並且,唐朝的遺詔傳達全國,全國的人民可以確認新皇帝依據先帝遺詔即位的事實。這種遺詔在漢代到唐代的變遷,反映了中國統治體制變化的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  相似文献   

13.
冯锴 《文博》2022,(1):22-28
秦始皇帝陵修建时长近四十年,期间经历了墓主人嬴政从秦王向统一帝国帝王的转变。本文从春秋至秦代数百年间秦陵的发展历程出发,以考古和文献资料为基础,对秦始皇帝陵的修建过程予以分期研究,揭示出秦始皇帝陵的顶层设计历经了由王陵设计向帝陵设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地方志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价值已为人所共知。但如果将它作为文本观察对象,地方志体例的完型及以地方为书写单位的特征是需要进行必要分析与定位的。宋代地方志编纂中,体例由图而志,这一转变表明由文字书写出"地方"或者说将岩石、山川等自在之物在人的经验世界中通过文字生产出来,成为方志重要的表达方式。方志中的"地方"不仅是书写单位,而且也使得每一个地理环境成为一个文本环境。为了构建出"地方",宋代方志形成了较为一贯并且分门别类的框架系统,同时,每一门类又被赋予了价值标准,如此,地方志中的地方社会图式就被传递和构建出来。  相似文献   

15.
袁頔 《西夏研究》2020,(2):83-89
莫高窟第76窟内的八塔变图像出现于宋初时期,其粉本应是中印佛教交流过程中由印度僧人传至敦煌的。而这一题材绘入洞窟时正处在敦煌末法思潮盛行的背景之下,作为正法象征的八塔变壁画蕴含了信众渴求佛法不灭的心愿。同时,莫高窟第76窟作为大族营建的家窟,具有举办佛事活动的功能,八塔变与窟内其他题材的相互联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信众的信仰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为找到一个合适的测定不同时代烧制瓷器样品年代的热释光测年方法,用热释光前剂量熄灭法与前剂量激活法分别测定97个现代、民国、清代、明代、元代、宋代、五代以及唐代瓷器样品的古剂量。研究结果表明对现代、民国以及清代晚期烧制的瓷器样品采用热释光前剂量激活法测定,可以获得比热释光前剂量熄灭法更为准确的结果。对于清代中、早期、明代晚期的瓷器样品用两种方法测定的古剂量结果基本相同。但对于明代中、早期、元代、宋代、五代与唐代以及年代更长的瓷器样品,则采用热释光前剂量熄灭法测定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而前剂量激活法无法用于这些年代较长的瓷器样品年代测定。因此,采用合适的热释光方法测定不同年代烧制的瓷器样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统观是古代史家史学撰述的指导思想之一。东晋与南朝时期,内外矛盾结构性差异,使各时期的正统观内涵上也存在着不同,史学的发展也由此出现相应变化。从东晋前期的晋承魏统到中叶晋越魏继汉的正统观的出现,是东晋史学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南朝时期,正统观念中应天受命的盛行与夷夏之别的强化,成为南朝史学突出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明荪 《史学集刊》2005,24(3):56-74
金代东北及内蒙地区之府、州、县约为7府、35州(路、司)、90县,其承辽代之疆域,但政区经省并后,则设置较少,城市数亦应相对减少。但以考古资料而言,则金代城市有显发展,其数量约为辽代之二倍,以人口数而言,金代亦有明显增长,恰又为辽代之二倍,说明城市发展与人口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元初的宋遗民与金遗民之间存在着差异,其原因可从夷夏观念的不同、君臣大义的强弱、对蒙元统治方式适应性的不同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历史时期武陵山区丹砂产地的分布经历了由产地不具体,到产区形成、迅速扩展及小有扩展的历史过程;产区数量从有明确记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1州,到唐宋增至7州,至元明清再增为8州;产区中心从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今渝东南,至唐宋转移到今湘西地区再到明清又转移至今黔东北地区。武陵山区丹砂产地分布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本区丹砂生产的历史进程。丹砂产地分布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丹砂资源的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和商贸,以及丹砂勘探和开采技术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