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着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深刻变化,政治民主化逐渐成为19世纪英国历史的主旋律。英国的民主化进程不仅在议会改革中体现出来,而且也在城市政府改革中体现出来。英国19世纪的大众民主是在城市率先发展,并普及推广开来的。城市在此充当了大众基层民主的摇篮和发源地。以纳税人资格确定投票权,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摒弃了议会选举中的财产资格条件,这是向现代民主制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一个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医疗卫生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近代来华传教士充当了打破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急先锋。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背景下,一方面,他们向古老的中国展示了建立在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医药卫生观念和制度的先进性,引起了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潮;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向衰弱的中国灌输其医药卫生的观念和价值,并导致了中西医文化的冲突。伴随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结果是封闭、排外、保守且具有较强内聚力的中华医药体系逐渐走向世界,并且相对先进的西方医药卫生观念和制度也逐渐被中国人所理解并接受。中西医文化开始走向融合,并由此促进了中国卫生事业现代化的启蒙。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的政治民主化与女权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是19世纪英国历史的主旋律。在工业化的浪潮中,许多妇女走向社会,走进劳动力市场,成为独立的雇佣劳动,从而扩大了眼界,增强了独立意识。在社会政治民主化运动中,她们接受自由主义思想,参与党派活动、宪章运动和反谷物法斗争,甚至独立开展争取妇女选举权、与男性平等的经济权和社会立法权运动,向社会显示自身的实力,不仅改变了轻视妇女的传统社会立法,提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而且有力地推进了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初期“tourism”见诸英语,后又取代“travel”的主流地位,标志着英国古典旅行观向现代旅游观的转变。“tourism”概念由于适应了工业文明时代旅游大众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需要,因而从市井俚语上升为20世纪西方旅游理论的主流概念。厘清它与汉语中“旅游”概念之间深刻的文化差异,是中国旅游学界应对西方旅游理论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英国动物保护运动的兴起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与英国人的天性无关。在动物保护运动兴起前,动物在英国的处境非常悲惨,英国甚至被称为动物的“地狱”。18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文明”概念在英国的传播以及英国“文明国家”身份的建构,英国社会中上层认为动物在英国的悲惨境遇与其文明国家的身份不符,是文明的耻辱,并有损英国人的道德优越感。由此,英国社会残忍对待动物与其自视文明国度间的落差,就成为19世纪英国开启动物保护立法和推进保护运动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煤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包括易挖掘,高热量,低价格的特点,煤最终走上历史的舞台并最终成为工业发展的主燃料变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各国也纷纷开始效仿英国的发展道路,从轻工业的纺织业始,以重工业的大量修建铁路终,煤贯穿其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国近代海滨休闲城市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英国是世界上首先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其城市化进程中海滨休闲城市(镇)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在19世纪上半叶,海滨休闲城市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伦敦和其他工业城市,使所有其他类型的城镇相形见绌。因此研究英国休闲城镇的崛起与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近代英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而且对于在进行城市化、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国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7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出现了现代反犹主义思潮,其中法国尤为典型。当时,法国反犹主义的突出表现是反犹主义政治化,即反犹立法的确定、大规模的群众反犹运动以及民众对反犹观念狂热的、盲目的信仰。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是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是宗教、思想、历史、社会、经济、现实的政治状况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和现实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又是统治者和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10.
英国在殖民化中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英国殖民城市模式.其主要内容有:提出殖民城市规划建设模式的目标;推出土地授予和分配制度;确保城市规划先于城镇建设;规定城市规划的标准和布局;预留公共用地和绿化带,避免过度商业开发.英国殖民城市模式在其存在的4个世纪里发生演变和扩散大体上经历了5个时期.殖民城市模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其主要特点为:英国及其殖民地政府在殖民城市模式的形成、制定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殖民城市模式的实施建立在侵略掠夺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殖民城市模式的要素构成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延续性;殖民城市模式的实施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殖民城市模式受到殖民地客观条件的制约;殖民城市模式对世界碱市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本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由于现代化启动并发生于特殊的历史时代 ,194 9年以来 ,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经历长期的曲折反复 ,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直至改革开放以后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才最终走上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Fiona Rose‐Greenland 《Nations & Nationalism》2013,19(4):654-673
Theories of nationalism place native culture at the core of national self‐fashioning. What explains a state's adoption of foreign objects to sustain national identity?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Parthenon Marbles into British public life is an early example of supranational nationalism. The nineteenth‐century ‘art race’ was a competitive field in which European nation‐states vied for prestige. Of the thousands of art trophies that were brought to Britain from Mediterran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 the Parthenon Marbles were uniquely iconicised. Using data from period newspapers and official documents, I assert that this was because they were assiduously presented as prenational by British authorities. In this way, they belonged simultaneously to no nation, to every nation, and to Britain. The case demonstrates the emergence of a particular form of national distinctiveness that transcended the smallness of particularity and rose to the level of universal civilisation. 相似文献
13.
近代城市统治阶层的早期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基本经济关系的变动导致政治结构的演变。随之而来的则是城市统治阶层在制度化、非制度化等各个层面上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体现在其流动方式的变化上,而且更体现在新的社会功能分化导致公务员的出现以及统治阶层的日益扩大化、平民化。但是,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又使这种转换呈现出畸形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进入19世纪以后,由于时代剧变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一批中国学者对历史演进阐发了深刻而新鲜的理论。龚自珍、魏源预见到"乱将不远",对公羊"三世说"进行革命性改造,提出新的命题;其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构建了宣传变法维新的历史观;至19世纪末年,以严复为代表,结合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局,传播了西方近代进化论,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半期迅猛发展的美国城市化,使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出现全方位的变化。同时,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环境导致公共卫生问题恶化,出现所谓的卫生危机,从而促发了城市公共卫生改革。此后,在美国城市的环境治理和疫病防治方面都出现系列性变化,城市公共卫生开始走上正轨。在此过程中,政府开始直接干预公共卫生,大众卫生意识得以强化,为美国城市卫生事业留下了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6.
17.
Robert Bud 《History & Technology》2014,30(1-2):3-36
‘Applied science’ has long been a competitor with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y for the spa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xi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 concept emerged in mid-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 through public sphere discussions in a cycle of rhetoric that linked the pres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dustrial change. The recounting and reprinting of heroic narratives of achievement served to cement alliances between ‘practical men’ and ‘men of science’ by proclaiming a respectable subject of common interest to which both could be associated. Narratives of applied science were drawn on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 key role was played by editors and business proprietors in local contexts; their interest in applied science stimulated the formation of new universities aimed at providing new forms of technical education. The use of the concept of ‘applied science’ to describe the space between science and practice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notion of ‘rule of thumb’ as a characterisation of shop work. With its connotations relating to both past and future, the term served to structure time as well as science. 相似文献
18.
Suzanne M. Spencer-Wood Sherene Baug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2001,5(1):3-17
This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 that connects the following three articles of site-specific research on the Adelaide Destitute Asylum in South Australia, the Ross Female Factory (prison) in Tasmania and the Magdalen Asylum in Philadelphia. These institutions are a few of the many types of nineteenth century asylums and prisons. Although some research issues are raised the purpose of this introduction is to provide a general historical context for the different research designs which are presented in the articles. While this introduction provides a largely ungendered historical background from ungendered sources, the companion feminist commentary following the articles addresses the gendered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feminist issues in the articles.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都围绕现代化展开。就不发达国家而言,现代化对他们的冲击逼迫它们做出回应,于是就出现众多的革命、改良、和民族独立战争。就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似乎表明它们的“现代化”已经出现问题了,于是它们进入“修正”现代化的阶段。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一方面是“修正”现代化的努力,这两种相反趋势造成20世纪历史的矛盾发展,“不平衡”引发出无数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