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以封地之名冠称君号,是战国时期越国封君制中从始至终一以贯之的定例。因此,对于楚封君封邑地望的稽考,是探讨楚国封君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国时期楚封君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对当时所知的楚惠王至楚亡时的三十二名楚封君封邑所在,作了简略的初步认定。由于该文着重于从楚国封君制的特征、封君的权势、封君制的弊端方面进行探讨,对有关地名的释读和方位的考查,未作正面论述。因此,对其中的部分封邑地名及其地望,还有必要再作些补充说明或重作认定。随后撰写的《包山楚简“封君”释地》(以下简称《释地》),又对湖北荆门包山楚墓简文所记楚怀王时的二十三名封君的封邑地名及其地望作了考释。除《初探》、《释地》所  相似文献   

2.
夏、商、周的“世禄制”与“七十致政”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除按规定向上一级封君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一些劳役外,其余的部分归封君享用,官位及俸禄可世袭。夏、商、周均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70岁即可退休,即所谓“七十致政”。官员退休后,可到各级学校去传播知识。《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学生系贵族和功臣的子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史论丛》2011,(1):91-104
两汉封君封号甚象,然大别之可分为“王”、“侯”、“君”、“公主”四种类型。封号的来源主要是以封地命号、以功绩命号、以民族关系命号、以绍封继绝命号和以情绪意义命号。同一个封君,在不同的时期封号可以改换,而同一个封号,在不同时期也可以在不同的人之间转移。封号的类别、应用、改换和转移都是封君制内涵的体现,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它还生动地表现了两汉思想、观念、习俗、传统上的很多特徵,是了解和认识汉代社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張淑一 《中华文史论丛》2011,(1):91-104,399
兩漢封君封號甚衆,然大别之可分爲"王"、"侯"、"君"、"公主"四種類型。封號的來源主要是以封地命號、以功績命號、以民族關係命號、以紹封繼絶命號和以情緒意義命號。同一個封君,在不同的時期封號可以改换,而同一個封號,在不同時期也可以在不同的人之間轉移。封號的類别、應用、改换和轉移都是封君制内涵的體現,作爲社會文化的産物,它還生動地表現了兩漢思想、觀念、習俗、傳統上的很多特徵,是了解和認識漢代社會的重要依據。  相似文献   

5.
叔矢方鼎铭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侯墓地发掘清理的西周早期114号晋侯墓中出土了一件方鼎(M114∶217),上面有铭文8行48字。铭文讲述的是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举行盛大祭典,礼毕,王会见与会臣下贵族,王对叔矢进行赏赐,叔矢为纪念铸造了这件铜鼎。铜鼎铭文中的王应是成王,叔矢则可能是晋国的始封君唐叔虞。这件方鼎是迄今所知惟一一件晋国第一代封君自作的铜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秦之郡县制度和周之分封制度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中央将统治触角深入到地方,直接掌控地方社会。与依靠各级世袭封君建立起来的统治架构不同,它需要一套中央直接控制的官僚体制。这些官僚由国家按一定的规则与程序选拔,其身份和周代贵族体制下负责封君家族内部事务的家臣类似。对于秦代官吏选拔制度,学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①然而受材料所限,我们以前对秦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选拔制度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太多了解。近年新公布了数批秦  相似文献   

7.
郑威 《历史研究》2012,(1):24-35,190
吴起变法前后,楚国封君领地的内部建构发生诸多变化。战国前期封君的领地大小与县相当,其内部包括一个或数个城邑,城内划分为诸"里",城邑之外,环有乡野,乡野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诸"邑",邑的规模和大小也有不同;战国后期,封邑规模受到压缩,常被割裂为两个或数个地区,以设立新的封邑或县邑,这一措施削弱了地方实力,促进了楚国中央权力的加强,为秦汉以后实施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读贵刊1981年第5期刊登的孔令平同志《中世纪前期英国的田制与北魏的均田制的比较研究》一文后,有点小意见。 (一)该文举出1279年“永远笈业法”说英国的封土未经国王许可不得自由转移买卖,恐怕不确。这个法令是说如无国王许可,封土不得转移成为“死手”(Mortmain),即不得成为教产。因为封土成为教产后,不再发生继承等问题,封君会随之丧失许多有关权利。英国封土自由转移问题,讨论的是封臣转移封土是否要得到上级封君的同意,这当以1290年的“买地法”(Quia emptores)为准。该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古代贵族取名字的原则、礼俗与其他青铜器铭文及相关文献综合考虑,柞伯鼎铭中的遣氏应为虢仲的部下。幽叔就是胙国的始封君,亦即周公第七子胙伯,幽为其谥,叔是其字,当以行字称。  相似文献   

10.
亨利七世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诚 《史学月刊》2002,(4):72-77
都铎王朝的开创亨利七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措施扩大收入。虽然他能够“靠自己过活”,但是他的财政政策仍然没有突破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的束缚,既没有为英国建立更加现代的收入制度奠定基础,也没有完成一场“财政革命”。  相似文献   

11.
论西周采邑制度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的采邑制,是当时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西周王朝建立后所出现的封国(封建诸侯),就是这一制度的推广和发展,东周列国的封君制则是其延续,西汉及其以后的封国实际也有对这一制度的承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波斯萨珊银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斯,位于亚洲西部。汉晋时期,中国史书称为安息,因其王阿萨息斯而得名。公元226年,古波斯人的后裔中有一个名叫阿尔达希尔(ArdashirI)的人,他可能是安息帝国的一个封君,推翻了阿萨息斯王朝,在泰西封(今伊拉克巴格达附近)建立了萨珊王朝。  相似文献   

13.
曾侯乙”与“随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侯乙”与“随国”考吴郁芳“曾侯乙”考关于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墓主曾侯乙,笔者有一个与时贤所见不同的看法。拙见以为曾侯与随国无涉,曾氏乃国钟氏之后人楚后世为楚国“乐尹”,如钟仪、钟建。曾侯乙乃楚国的封君,职任仍为乐尹,他应该是楚昭王的妹夫即钟建之子。因此...  相似文献   

14.
正有关秦汉时期户赋的征收,史书记载极为简略,以致后世学者曾众说纷纭。或认为秦汉时期存在户赋之征,但对其具体情形则语焉不详,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推测。如南宋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专列"户赋"一项,认为户赋是封君所食的租税。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持同样看法,且将户赋等同于秦汉时期的军赋。近人范文澜  相似文献   

15.
(女菐)盘的作器者"(女菐)"是随州义地岗文峰塔33号墓的主人。她是■君的长女,曾在周王朝为官。根据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和《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的对读,可以判明"■"就是子玉治兵之地"蔿"。君作为楚的重要封君,把女儿嫁到曾国,是当时两国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楚文化研究又一新成果--《新蔡葛陵楚墓》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育彬 《江汉考古》2005,(1):95-97,86
河南新蔡葛陵楚墓,是近年来淮河流域考古中新发现的一座战国中期大型墓葬。其墓主人为平夜君成,是与楚王关系密切的重要封君。墓葬结构复杂,并有陵寝建筑遗存。出土有包括青铜器、玉器、漆木器和大量竹简在内的各类随葬品,还有人殉现象。在科学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出版了《新蔡葛陵楚墓》一书,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考古资料所反映的楚国历史、葬俗、礼制、历法、手工工艺、书法艺术等诸多信息,是我国楚文化研究又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郑威 《江汉考古》2012,(3):81-86,102
关于墨子游于楚之鲁阳的具体年代,前辈学者有多种说法。本文通过对文献及楚简所见鲁阳文君身份及活动年代的认定,指出鲁阳文君并非鲁阳公,楚国县大夫与封君称谓有明显不同,然后结合对同时段发生的宋、郑"间邑"之争以及"郑人三世杀其父"年代的分别考订与相互比对,分析认为墨子约在公元前453年左右游于鲁阳,并阻止了鲁阳文君攻打郑国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长子”是商王室重要成员,在殷墟甲骨文中两见。鹿邑“长子口”大墓同安阳花园庄54号墓有着紧密的关系。鹿邑大墓铜器铭文中的“长”字,与甲骨文和54号墓铜器上的字形相同,它们应是同一个家族,即商代“长”族的遗存而不是宋国的始封君微子启的墓葬。长和微两字在甲骨文、金文及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字中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一)1973年,江苏无锡前洲公社出土了三件楚国(?)陵君有铭铜器,鉴一豆二。三器铭文基本相同。鉴的释文为:(?)陵君王子申,修兹造金鉴,修莅岁(?),以祀皇祖,以会父兄。永用之,官攸无疆。李零、刘雨同志考定说:“铭文中的(?)陵君是王子申的封君名,其封地在(?)陵”,王子申“是一位楚王子”;“这批铜器大约是作于公元前306—前223年的八十四年间,而且比较大的可能是在这一段时间的靠后,  相似文献   

20.
略谈北魏后期的实封和虚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建国前后,特别是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建国以后,在汉族地主士人的帮助下,制定了五等爵位制。但北魏前期,五等爵系虚封,孝文帝太和年间,逐步实行食邑制,封君获得封户上缴的部分封建租税,北魏才由虚封转向实封。史书把此事简称为“五等开建”、“开建五等”,“开革五等”等等。但是食邑制实行后,北魏仍存在有虚封爵位制,也就是说,同时并存着实封和虚封两种制度,这点往往为后人所忽视,也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