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世纪30年代的前半段,是现代中国在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中逐渐走向政治统一与社会整合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各式各类政治思想和主张交织的年代。诸如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各派力量为背景、各具特色的"主义"之间的激烈碰撞,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独特风貌。中共中央党校张太原教授《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以下简称《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一书,即以探讨胡适等活跃于《独立评论》杂志周围的自由知识分子,在各种"主义"与政治势力交锋博弈背景下的心路历程为视角,深入考察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命运。自90年代起,张太原教授即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迄今已在该领域耕耘20余年,累积了深厚的研究基础。他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撰写的《〈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曾经以《独立评论》为阵地,发表言论、影响时政。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独立评论》两位重要代表人物胡适与蒋廷黻在民主与独裁、如何看待中共这些问题上的歧异,揭示当时中国自由主义摇晃不定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3.
《独立评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论性刊物之一,它所关注的基本上是当时国家,社会所急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一些有识之士借《独立评论》猛烈抨击中国旧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教育改革建议,这些建议为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建立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彭进 《神州》2012,(4):6-6
《独立评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政论性刊物之一,它所关注的基本上是当时国家、社会所急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一些有识之士借《独立评论》猛烈抨击中国旧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教育改革建议,这些建议为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建立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教育现状及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育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是"战"还是"和"?这一问题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知识界也不例外。概而言之,《东方杂志》学人主战,《独立评论》学人主和。《东方杂志》和《独立评论》学人之所以对九一八事变后"战"与"和"的抉择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国联及国际法的认识不同、对中日两国实力的认识不同以及与国民党的关系不同。但,无论是以胡愈之为代表的《东方杂志》学人还是以胡适为代表的《独立评论》学人,都是爱国主义者或民族主义者,他们之所以主"战"或主"和",主要是出于各自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认识,与他们主观上是爱国还是卖国无关,主战或主和也许有认识上的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决无主观上的爱国与卖国之别。以胡愈之为代表的《东方杂志》学人和以胡适为代表的《独立评论》学人主"战"和主"和"的原因,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错误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初,由胡适和他的几个朋友共同创办的同人刊物《独立评论》,在当时享誉全国,于知识界影响甚大。一般略微熟悉中国近代史无人不知。但当年具体管理这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的全部庶务工作(包括校对、付印、收发等事宜)的人,却几乎无人记得。此人即是黎昔非先生。黎先生原是中国公学的学生。他尊师爱友,热忱敬业,对公益事业具有高尚的献身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对于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前贤,我们不应让他的名字被埋没。胡适先生当年对黎昔非的工作非常满意,不止一次地在《独立评论》的《编后记》中对他表示感谢之忱。2002年是《独立评论》创刊70周年,又是黎昔非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写此,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八个月,胡适等人创办了一个时事政论性刊物——《独立评论》。该刊前后五年,出版200余期,发表文章千余篇,发行遍及国统区。《独立评论》标榜“独立精神”,就当时时事、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等方而的重要问题发表了大量评论,在当时国统区有较大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政治态度上出现了重大变化,该刊对胡适此时的政治态度有系统的、真实的记录。本文着重就胡适与《独立评论》政治倾向的两重性作一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独立评论》的抗日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菁 《安徽史学》2001,(2):57-62,48
《独立评论》创办于1932年5月,停刊于1937年7月。九一八事变后,对日外交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胡适等受过欧美教育的职业知识分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试图以实验主义哲学处理中日间的冲突问题。他们在其创办的《独立评论》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主张对日进行积极又不失主权原则的外交。这既有别于当时患得患失无所作为的政府,也有别于那些“宁为玉碎,毋为瓦全”的不妥协派。《独立评论》的抗日主张,作为北方学人的一种声音,引起当局及欧美和日本等国的重视,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独立评论》是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前中期一份有很大影响的政治思想文化刊物,一批思想文化大家主导参与其中,一批思想文化新秀从这里走出. 这份著名刊物的创办经过如何?创办动议人是谁?这一直是学术界在探讨的一个话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关于《独立评论》的创办过程,现在只有胡适先生在纪念丁文江先生文章中的“说明”:“丁文江先生是《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最初我们一班人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时时聚餐,谈论国家问题,后来有人发起办一个刊物.在君(丁文江字在君——编者注)和我都有过创办《努力周报》的经验,知道这件事不是容易的,所以都不很热心.  相似文献   

10.
关于何廉,最早是读胡适日记和.《独立评论》“编辑后记”了解的。胡适第一次和何廉会面是在1931年2月12日。《独立评论》创刊后,何廉也是撰稿人之一,他自己曾说:“我们两人(指和翁文灏)在该刊创刊初期,常为之写稿,募集资金以维持刊物的经营,该刊召开的双周会议常在胡适寓邸或清华俱乐部举行。”  相似文献   

11.
李圣华 《满族研究》2004,2(3):59-63
清代八旗诗词取得了卓的艺术成就,构成清代学的重要一翼。20世纪80年代后清代八旗诗词研究趋于繁荣,逐步取得独立的学术地位。严迪昌教授《清词史》、《清诗史》及相关论,深入探讨八旗诗词的创作和流变,初步揭现了八旗诗词史的历史风貌,其独具特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21世纪的满族学研究及清代八旗诗词史的撰述,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联合书评”是本刊和《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世界历史》等6家杂志联合推出的统一栏目,旨在提高图书评论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地位,发挥图书评论的导向作用,为繁荣学术研究和图书出版事业做一点实际的推动工作。就当代中国史领域而言,开展健康的书评有两方面工作要做。一是对有学术价值的论著作出高质量的评论,从学科建设、学术思想、理论方法等不同角度论其短长,例如本刊这次举办书评座谈会;二是对虚构造假现象进行科学的批评,净化学术风气,为广大人民提供真正优秀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3.
<正>《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在五四运动时期创办的一份宣传新思想的周报。厘清这一时期毛泽东与《湘江评论》诞生过程的关系,从《湘江评论》把握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特点,考量《湘江评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对于正确认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嬗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独立评论》的社员及其主要撰稿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独立评论》的社员曾有不同的说法,但都不确.综合各种资料可知,最初的社员是: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任鸿隽、陈衡哲、竹垚生、吴涛鸣、周炳琳、顾湛然;后补的社员是:吴景超、周诒春、张奚若、何廉、张忠绂、陈之迈、陈岱孙、顾一樵、陈受颐.而从各自的经历、职业和主张来看,《独立评论》的社员和主要撰稿人大都是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杨浩 《文史月刊》2013,(5):21-23
民主宪政是胡适一以贯之的最大政治追求。《独立评论》时期,胡适的民主宪政思想是其宪政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在"民主与独裁"的讨论中做了充分阐述。而这一切,与胡适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独立评论》是30年代以胡适为核心的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的政论刊物。该刊以理性的救亡主张和“敬慎”负责的持论态度,在当时的期刊界独树一帜。胡适是《独立评论》的灵魂,身为编辑,他为该刊的成长倾尽了心血。而幕后与胡适密切配合共同承担出版发行工作的,则是他的学生黎昔非。本文试通过对黎昔非从学生到经理人的身份转换,探讨30年代下层知识分子为谋求个人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们与上层知识分子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莲波 《史学月刊》2006,(7):120-123
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涉及到妇女解放的方方面面。其中,对女子经济独立问题,讨论得较为深刻。本文试图就这一思潮作一探讨。一妇女经济独立不仅仅是女子有一份工作,有经济收入,不依靠男子,而实质上是一个“人人有劳动权,人人有生存权”(《妇女评论创刊宣言》,《陈望道文集》  相似文献   

18.
梁章钜的《读渔洋诗随笔》,记述师友对于王士禛诗歌的评论,是研究《渔洋山人精华录》的重要文献。本文考证此书的撰著时间,并阐释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国风》创办于九一八事变之后,终刊于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夕1936年.其作者主要是柳诒徵、张其昀、竺可桢、秉志等身处南京、上海等地的东南学人.他们在国难非常时期,积极投身公众领域,围绕《国风》提出了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救亡主张,尽到了他们"对于国家之应尽责任".《国风》认为日本对华侵略不会仅满足于东北三省,其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必将爆发.对此中国必须发扬固有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提高国力;注重加强国人的国家观念,动员民众,以巩固国防.与北方的《独立评论》相比,《国风》或有不及之处,但它的救亡主张注意到了民族文化与广大民众对民族救亡的重要,这又是其独特所在,也是其优于前者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征稿启事     
<正>《经济社会史评论》前身是《经济一社会史评论》辑刊,由侯建新教授主编,自2005年始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1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经济社会史评论》获得正式刊号,2015年始以季刊形式出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经济社会史评论》由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承办。本刊坚持"守望学术田园,创新历史文化"的办刊理念,全面覆盖世界史学科,兼顾中国史研究;侧重对欧洲文明的研究和认知,突出经济一社会史的学科特色,努力打造经济一社会史研究的国际平台。其主要栏目包括:主题笔谈、欧洲文明研究、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