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遗产》2010,(4):109-109
201O年6月5日至4日,由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在云南省普洱市召开。论坛围绕茶马古道的保护与研究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研讨,最终达成以下其识:  相似文献   

2.
郑国穆 《丝绸之路》2011,(16):18-27
本文主要从文化线路遗产的视角对甘肃茶马古道及其文化遗存做了考查和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考古遗存和地志文献所记载的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方式,在探究甘肃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走向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甘肃茶马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甘肃陇南、甘南、临夏地区,历史上就是南下四川、陕西,西进青海、西藏地区必经的中间地带,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之一,其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相对丰富。  相似文献   

3.
《神州民俗》2007,(7):F0002-F0002
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6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表彰大会上,本刊名誉顾问乌丙安教授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这是国家首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标志着党和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进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2009,(10):7-7
为期两天的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4月10~11日在无锡举行。来自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界的150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相聚无锡,参加了这一年一度的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高思想峰会,共同研讨文化线路遗产这一国际新型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这三条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成为本届论坛的核心内容。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五省的泉州、广州、宁波、扬州、蓬莱五城市初步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计划。论坛还讨论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开启了我国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王丽萍 《南方文物》2012,(4):190-193
遗产廊道理念源自美国20世纪80年代,是日益受到国际遗产保护界关注的保护遗产的新思维与新战略。此理念以特定历史活动、文化事件为线索把众多遗产单体串联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廊道遗产区加以整体保护。文化遗产廊道则是遗产廊道的一种更具体而细化的类型,是针对大尺度、跨时空、综合性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线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部,是一个地貌、气候、生物、民族、文化等丰富多样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59.47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4%,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边境线长4060公里,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总人口4571万,有25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国内     
《世界遗产》2014,(3):102
<正>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立2014年1月16日,第一届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到会致辞,并向获聘的专家委员颁发聘书。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的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据了解,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对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专家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可以展现一个地区的文化脉络,也是评价该地区文化深度与厚度的要素之一。对待历史功能在现代社会发生了一些转变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保护还是改善开发是学界引发广泛讨论的论题。而冻结与封存并不能体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尽管茶马古道的部分历史功能已经消逝或改变,但其在过去近20年问已经以一个文化标签的形式进入了大众文化视域,成为一个区域形象符号。树立品牌建设观念,遵循文化品牌建设的原则、规律进行综合性的保护与利用,是此类跨区域、跨民族、跨文化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2012年2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意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使命与经验交流一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意大利驻华大使严农祺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意两国的21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发言,国内多家文博单位、科研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遗产》2010,(4):107-108
在2010年6月于云南普洱召开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同志作了题为“重整千年古道,再书历史新篇”的主旨报告。单局长在报告中简要回顾了茶马古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充分肯定了茶马古道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大型文化线路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并强调了科学实施茶马古道整体保护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超 《黑龙江史志》2014,(24):27-27
由郝建平教授等撰著的《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一书,是目前研究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力作。该书第一次建构了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体系,并能密切结合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加以论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云南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云南省组织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5371处,其中新发现11446处,极大地丰富了云南省文化遗产的数量和类型。在普查中,大量新型文化遗产得到认定。文化线路、线性遗产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空间信息技术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大遗址、运河遗产、长城资源等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茶马古道作为特殊的线性文化遗产,所经之处受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对其保护和调查都存在很大的难度.而空间信息技术由于其全天时、全天候、覆盖范围广、信息化程度高、不需要人亲临现场的特点,在文化资源调查和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适应这一特殊要求.本文通过对茶马古道在保护和规划中对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空间信息技术在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保护、规划及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01年4月3日,日本部科学省公布“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等8家出版社2002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针对日本政府纵容“编纂会”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为侵略战争翻案的事件,4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召集历史专家学共30余人进行座谈。这里选录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戴逸、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长刘述礼、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桧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汤重南、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赵阶琦、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研究员罗焕章、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李良志、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何仲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林晓光、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副研究员林治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研究员章伯锋、张振鸱、曾业英、姜涛、曾景忠、雷颐、居之芬、卞修跃、刘萍等人的发言。发言标题均由发言自行拟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藏》2010,(5):92-92
王丽萍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七期上发表文章,以国外文化线路理论阐释为前提,分析滇藏茶马古道蕴含的文化线路特质,提出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战略。茶马古道作为唐末以来的民间贸易通道,是联系汉、藏、傣、拉祜、哈尼、纳西、自、彝、傈僳等民族的纽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凝聚和积淀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今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滇藏茶马古道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联系是认识我国西南边疆发展、巩固和中国历史整体性不断加强的途径。滇藏茶马古道是增强汉、  相似文献   

16.
张发宏 《攀登》2012,(5):128-132
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文化多样、形式独特、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和很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本文对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线性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是近年来国际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明古国,拥有丰富的线性化遗产资源。在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大规模城乡建设过程中,线性化遗产尤其是大型线性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和不容错过的机遇,已经成为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大课题,本将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不可低估.它在历史上不仅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高原城镇的发展,为汉、藏以及其他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重要的是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更加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对茶马古道采取保护规划工作,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开展茶马古道保护规划工作对于茶马古道及其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并归纳开展这项工作具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徐涟 《神州民俗》2007,(3):24-25
今年2月12日文化部举行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会议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透露,2007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在9个方面重点推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试论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即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两部分,前者以人类可直接接触的方式存在,后者则以特殊媒介传导的形式存在。由于存在形式上和认知程度上的差别,对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却还只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国际前沿课题。本文试从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作用、观众地位、法律制度和现代化技术四个角度,谈谈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