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俊元 《人文地理》2001,16(6):69-72
冷战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主导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加强,中国在亚太的安全利益向纵深发展。同时,随亚太格局变化产生的国际矛盾斗争,对中国的安全利益构成严峻挑战。政治安全利益、军事安全利益、经济安全利益是中国在亚太地区安全利益的核心成分。政治安全利益内容广泛,包括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稳定、反对宗教势力渗透、维护政治稳定等;军事安全利益着重表现为捍卫祖国统一、维护领土完整、防范军事威胁以及军控和防止核扩散;经济安全利益涵盖金融安全、稳定的资金来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资源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市场安全、运输线安全、海外投资安全等。  相似文献   

2.
冷战期间西方边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二战后至冷战结束前的西方边疆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冷战期间的边疆理论所反映的是这一历史阶段国家对自身利益界限的理解和认识,其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提高和世界形势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战略利益的全球性决定了它与苏联之间的冷战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旋律.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之下,冷战初期,美国对尼外交政策就必然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战略目的.美国不仅希望在英国殖民撤退后在南亚扩张势力,而且力主保持尼泊尔的主权独立和政局稳定.同时,美国也希望尼泊尔朝民主制方向发展,并向西方靠拢甚至与西方集团为伍.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通过及时给予外交承认、经济和技术援助以及与印度进行合作等方式,对尼泊尔施加影响.从结果来看,美国仅实现了其有限的战略目标,与其预期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廖小健 《史学集刊》2006,32(6):44-50
后冷战时期,马来西亚与美国展开一连串激烈交锋,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马来西亚对美采取强硬政策的原因,包括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改变,以及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等。但马美经贸关系继续发展,美国还跃升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和外资来源,这与马来西亚成功的外交谋略不无关系。对美政策有效地捍卫了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提高了马来西亚的国际地位,基本体现了马来西亚当时的国家利益,充分显示了小国外交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论文对中国海外利益及其政治风险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把海外利益按照类别分为海外安全利益、海外经济利益和海外形象利益;从国家对外资源投资、企业海外并购以及华商海外经营三方面,分析了中国海外利益面临的主要政治风险,认为在新一轮国际格局变动时期,中国海外利益面临的政治风险在加大。鉴于华侨华人是保护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依托力量,中国应拓展侨务公共外交的特殊渠道,并提出了未来侨务公共外交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南海问题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涉及七方六国,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和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划分产生的争端,主要包括领土归属和管辖两方面的内容。美国是对南海问题具有影响力的区外国家。自冷战以来,美国不断调整其对南海的政策,以实现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美国不断插手南海事务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原因,还有其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因素。本文试图分析美国自冷战以来,根据世界政治格局与自身的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南海政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赵光侠 《攀登》2007,26(5):47-49
利益表达是利益博弈的基础和利益实现的首要环节,也是执政党代表人民利益从事政治实践活动的必要步骤。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关照与维护,表征着党的利益代表功能发挥的程度与效果。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现实困境,要求执政党不断完善其政治结构的利益表达功能,推动对良好利益表达环境的塑造,以引导弱势群体进行理性合法的利益表达。  相似文献   

8.
任海滨 《黑龙江史志》2009,(10):44-44,4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冷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两国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因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冷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两国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因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二战前美国私人基金会以慈善国际输出为参与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并外溢出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冷战期间,通过向盟国输出美国文化、推动社会科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等方式成为文化冷战的有力工具,彰显出强烈的国家使命意识。美国私人基金会对文化外交的热衷,一方面深受传统慈善思想以及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政治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适应国内国际矛盾斗争的现实需要。美国私人基金会对国际文化交流客观上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作为美国社会机制的一部分,它始终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霸权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陆传照 《攀登》2008,27(5):53-5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利益分化现象。适度的利益分化,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也对执政党提出了利益整合的要求。提高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能力,应着力提高执政党依靠社会组织进行整合及其价值整合和组织整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郝香花 《攀登》2007,26(3):79-8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使广大农民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和方式,把自己的态度、情绪、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要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使这一机制成为有效维护农民正当权益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越来越明显;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称霸全球的战略野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地缘政治安全观又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分析冷战后美国的军事干涉与渗透的情况,来探索美国在全球一体化的地缘安全观。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随着新闻记者地位不断上升以及从业队伍日趋复杂,新闻记者的资格问题逐渐受到新闻界重视,新闻记者资格界定也因各方不同需要而逐渐展开。新闻记者资格界定并不能简单地从"职业化"的角度进行诠释,还应剖析时代、社会、政治环境以及新闻界内部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国民革命时期新闻记者界定中"革命"因素与职业利益的双重制约,还是其后政治选举时新闻记者资格界定中不同地区新闻界甚至是少数地区新闻界内部对政治权力和利益的争夺,都使新闻记者资格界定掺杂了复杂的政治因素和利益纠葛。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以后,日本不仅正式地提出了充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申请,而且大大地加强了谋求的力度,从舆论宣传到实际运做,从积累“实绩”到争取选票,无所不用其极,摆出了志在必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架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冷战结束为突出标志,国际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客观条件:日本的国际政治空间有了显著拓展;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目标更加明确;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积累了可观的“实绩”;国际社会对日本的“理解”和“支持”明显增加;联合国改革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国家利益推动了更高的国际地位追求。  相似文献   

16.
冷战与大西洋联盟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出于共同的政治军事需要一对抗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苏联,美国与欧洲,当时是西欧,结戍了跨大西洋军事政治联盟,北约成为这种同盟关系的标志与纽带。虽时有矛盾与摩擦,但在冷战框架中还不足以动摇两岸的联盟关系。冷战的结束使这种同盟关系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最坚实的军事政治基础,因而也必然使大西洋联盟的延续受到质疑。然而,后冷战时期依然存在的共同的战略利益使继续保持传统的大西洋联盟成为双方的战略共识,合作构成美欧关系的主导方向。不过,这种同盟的战略目标,双方合作的领域与地域以及在联盟关系中的相互位置都与冷战时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建州女真贵族与科尔沁等蒙古诸部封建王公之间,因政治、军事方面的利益,便开始了联姻结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正如恩格斯所论:对封建王公来说“结论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志。”  相似文献   

18.
林逢春  隆德新 《攀登》2014,(2):36-42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频繁,我国海外利益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在崛起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辐射下,以留学生、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主体的海外高端新移民同祖籍国中国的互动不断加强。在这种跨国互动中,两者在海外政治、经济与文化利益等层面找到一些利益的交汇点。明确中国与高端新移民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及其利益冲突,有助于提高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绩效,切实发挥海外高端移民作为中国海外利益承载者与维护者的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19.
张冲业  马义新 《攀登》2001,20(7):176-179
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也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是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战后初期,英国对日经济政策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初期,英国主张对日本应该采取宽容的政策,既要翦除日本对外侵略的威胁,又要复兴日本经济。后期,由于亚洲冷战战略的需要,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开始全面扶植日本;而日本则在美国的帮助下在东南亚寻找经济出路,这与英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英国政府调整对日经济政策,强调限制日本的经济扩张以维护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