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汉族民系的客家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从文化地理学理论考察 ,区域文化的成型取决于主体文化要素的分别成熟。据此 ,确定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成型期在明末清初。由于历史的原因 ,梅州客家文化与梅州客家山歌具有客家区域文化代表意义。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整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这在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中原文化构建了梅州客家山歌的骨架。因此 ,梅州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修辞方法、章法结构都留有“十五国风”以及迁徙途经的江南吴音印迹。客家山歌自明末清初始与吴歌分道扬镳 ,佐证了客家民系及其文化成型于明末清初说。土著文化填充了客家山歌的肉体并使其尽显地域个性。因而 ,梅州客家山歌中还大量存在土著民族的歌词、唱名、旋律及修辞方法。从过程来看 ,文化整合导致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也是客家民系长期的区域环境感应的结果。从模式与效应来看 ,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经历了前期的汉族低势位文化与土著高势位文化的整合、中期汉族与土著等势位文化的整合、后期汉族高势位文化与土著低势位文化的整合的不同模式。属于特殊的高低互位的文化整合模式 ,其效应是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2.
罗天怀 《神州》2012,(28):26-26
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梅州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是有名的客家祖籍地和精神家园,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而节庆民俗体育继承了不仅继承了古代中原汉民风俗风格,也融合了粤东土著文化而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以梅州为代表的客家节庆民俗体育进行分析,既展现了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蕴含的独有魅力,也为客家文化的回归与保护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8年7月15—19日,由河源市委宣传部与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粤东客家地域社会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梅州与河源两地隆重举行。来自日本、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台和中国大陆各省市的8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50余篇,学者们通过广泛的会议研讨和实地调查,加深了对梅州与河源地区客家文化的认识。会议在各方的努力下,各项议程进展顺利,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4.
梅州地区位于粤东北,人口490多万,其中97%是中原先民第三次南迁至此繁衍下来的客家人,故有“世界客都”之称。由世代梅州客家人传承下来的客家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郭沫若先生亦曾用“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称誉梅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和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到梅州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多半是冲着“客家”而来的,因此也促使梅州客家人对此作出思考和回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梅州与河源是在地域上紧邻而又同时具有浓郁客家特色,且经济发展(以GDP计)处于全省滞后的两个地区。但是,近年来,河源的投资力度加大了,增长速度加快了,发展势头已超过梅州(表1)。可以说,梅州是“后无追兵”了!本文试图选取旅游这一侧面,通过两地之间客家文化之于旅游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探寻各自发展的特点和可资借鉴的东西,以期达到两地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客家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支奇葩。它根植于客家民众之中,产生于客家民众的生产、生活,反映客家民众的思想感情,深受客家民众的喜爱。客家音乐包括客家山歌、汉曲、客家采茶戏、民间小调等。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化梅州”战略的今天,继承和发展客家优秀的传统化,特别是发展客家音乐的问题,已显得非常突出。本就发展客家音乐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20日上午,“文化梅州”建设再添硕果:梅州市客家研究院成立暨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省客家文化研究基地(下称“一院两基地”)挂牌仪式在嘉应学院国际会议中心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省政协副主席周天鸿,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梅州市市长李嘉,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我校党委书记李俊夫,省社科联副主席李蒲弥,分别为“一院两基地”挂牌揭幕。李嘉市长、李蒲弥副主席、程飚校长和嘉宾代表中国社科院民族所何星亮教授、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陈春声院长等在仪式上作了讲话。  相似文献   

8.
据冯秀珍教授的“客家人六次迁徙说”,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来到了岭南地区,秦朝将领赵佗驻军广东龙川县。秦朝时,有没有客家先民定居梅州境内?程欧是不是梅州最早的客家先民之一?本文以罗香林的“客家人五次迁徙说”为基础,以程欧举族南迁为引线,浅述梅州客家先民的迁徙历史及梅州何时成为客家聚居地。  相似文献   

9.
由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两岸青年学生“客家化寻踪”夏令营活动于2004年7月4日至9日在客家大本营梅州举行。此次活动的参加均为两岸的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来自台湾中央大学、暨南国际大学等高校的营员20名,广州中山大学营员12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营员2名。7月3日,台湾同学经澳门机场抵达珠海,7月4日晚与中大的营员一起乘大巴赴梅州。7月5日上午夏令营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学术演讲厅举行了简短的开营仪式,拉开了本次夏令营的帷幕。在接下来5天中,全体营员深入到梅州的丙村、松口、兴宁、蕉岭以及福建永定等地进行客家围龙屋、客家宗族、客家经济、客家华侨、客家土楼、客家名人等的全景式考察。通过这次夏令营活动,营员们加深了对客家历史与化的了解。本次夏令营采取实地参观考察和举办学术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所以这次活动也是一次“发现客家、认识客家”的学术考察活动。7月9日夏令营活动结束。当天晚上8:30—10:30,闭营仪式在梅州市金良宾馆五楼会议室举行。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所所长宋里教授主持了闭营仪式,宋教授要求每个营员谈谈自己对这次活动的一些感受。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发言内容。  相似文献   

10.
张金辉 《神州》2012,(34):27
基层文化建设是繁荣基层民众业余生活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本文以梅州客家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为例,探讨在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中实施的弘扬"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开展基层民众喜欢的文化活动和启动农村书屋等文化建设项目等措施,以此诠释基层文化发展的新内涵,对提高基层民众的思想觉悟、展现文化亮点和促进基层民众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掌握等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从而让梅州客家地区的广大基层民众可以找到一条走向精神丰富物质富饶的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11.
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地域差异与旅游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人南迁到南方后,逐步形成的独立民系。位于粤、闽、赣边区的梅州、龙岩、赣州是中国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区域,在当今发展旅游的热潮中,三地都把客家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三地的客家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客家民居主要表现为外形及功能的差异;(2)因各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不同,客家美食主要表现为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差异;(3)客家山歌具有唱腔特色和歌唱内容的差异;(4)因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影响程度的不同带来客家名人的差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粤、闽、赣三地出现了客家文化地位、旅游产品种类和质量的竞争。应避免和减少恶性竞争,珍惜宝贵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培育优秀的客家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广泛的旅游合作;同时,强化各自符合自身地域和发展历史的特色,开发客家文化旅游特色产品,达到三地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客家以其独特的族群特色和区域文化特性自20世纪初始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发展至今已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兴趣所在。然而透视客家研究的现状,从地域而言,粤东、赣南、闽西一直是重点探讨地区,就粤东而言,梅州向为客家研究的关注焦点,而河源、韶关等客家重镇却为研究者所忽视,  相似文献   

13.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梅州“一城两坊”,即嘉应古城、攀桂坊和望杏坊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散乱,缺乏系统性整合和归类,难以形成完善的数据库。这导致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和保护,也使得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难度加大。为此,文章基于梅州“一城两坊”发展现状,阐述梅州“相约一城两坊”公众号运营意义,提出梅州“相约一城两坊”公众号运营建议,旨在系统整合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历史文化创新性传承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高“一城两坊”知名度。  相似文献   

14.
黄雪菲 《神州》2012,(9):18-18,20
梅州市是广东省著名的文化之乡,素有“世界客都”的美誉,客家人爱国爱民、勘劳勇敢、开拓进取、团结奉献的文化传统和志愿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我国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大中专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客家精神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探索其可持续发展途径。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全面地分析“客都”梅州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做法为基础,对当前梅州青年志愿者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提出完善“客都”梅州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建议和措施,为促进“客都”梅州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理清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许多华侨在海外发财致富后,回原乡建造了靓丽的大型豪华住宅或投资兴建街道、店铺,可统称为华侨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在当地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成为华侨史和当地地方历史化的重要内容。客家是“世界性”的民系,梅州是“客都”,又是名的华侨之乡,因此,本特以梅州为例加以说明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2月下旬,我到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开“客家文化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顺道到陈宝箴的祖籍地——福建上杭县进行实地调查,实现了酝酿两三年之久的一项田野调查计划。会议期间,非常幸运地结识了久闻其名的上杭县图书馆馆长严雅英女士,使我在行色匆匆之中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相似文献   

17.
麦娟娟 《神州民俗》2007,(10):31-34
梅州是世界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客家人除却建祖祠、敬祖宗的祭祀活动,最普遍、最广泛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习俗当属建“公王”坛、宫、庙和祭祀“公王”的习俗,其古老神奇与现代文明交汇的“扛公王”习俗,历史悠久,寓意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保护和传承这一客家习俗,是客家侨乡联系亲情、友情、乡情、祖国之情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8.
本依据明清梅州地方志献、地方碑刻和《黄山志定本》等献,辨析了梅州香花僧侣的口述资料,稽考出兴宁僧人何南凤的宗教生活和法脉传统,认为:何南风的俗世生活是建立在坚实的佛学基础上的个人行为,不当成为判断当代梅州香花历史的依据;以何南风为代表的素僧是明代中叶梅州佛教发展的重要现象,成为与本地“乡花僧”对抗的重要力量,当代梅州香花是明中叶以来“乡花僧”与“素僧”合流的结果;何南风的法脉传承来自宗法临济宗的黄山普门禅师;梅州宗教界所称的“横山堂”实为“黄山堂”之误。  相似文献   

19.
凡研究客家与客家文化的学者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客家人中普遍存在着的“崇宗敬祖”情结,认为它是“客家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既彰显在其民俗诸表层事象上,更潜伏于其深层心理意识之中”,因此,就一定意义而言,“不了解客家人的祖先崇拜,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客家人”。然而,客家人的崇宗敬祖情结到底来源于何处,它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崇宗敬祖行为在客家地区的普遍根植对客家社会的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笔者以为,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探索,对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客家与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叶剑英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他的故乡梅州是闻名中外的“客都”,是“客家大本营”。他日常生活中一直讲客家话,经常还即兴唱山歌。其祖辈虽然是经商却都通晓诗书,是典型的客家诗书之家。自1897年出生到1916年冬去南洋,叶剑英在故乡梅州生活了20年时间,期间上过私塾,进过新式学堂;既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也深受客家传统化的教育和客家人环境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